基于FSCI指数的中国金融稳定性评估

2020-03-20 06:24孙攀峰张文中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波动金融指标

孙攀峰,张文中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经济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国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引领沿线国家共同发展。而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全球化,影响越来越大,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在此背景下保持经济金融的稳定,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国际友人对中国的信心,保证金融稳定对一国乃至全球金融发展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度量一国金融稳定状况是改善和提高一国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爆发和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

2.文献综述

(1)金融稳定定义相关文献研究

随着金融风险多次频繁发生,金融系统的稳定越来越受到关注。系统的研究集中于1980年以来,Minsky(1984)从“债务通缩”的角度建立“金融不稳定”理论,其成为后期研究的基础。IMF(1999)为了评估金融体系的实力和稳定状况,选取多个基础指标编制金融稳健指标,用来衡量和评估国家之间金融机构整体以及作为金融机构客户的公司和住户部门的金融健康状况和稳健性,使得各国中央银行与世界性经济组织对金融稳定更加重视,对金融稳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金融稳定进行阐述:一方面,从金融稳定状态角度对金融体系进行描述,Crockett(1996)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对金融稳定进行研究;Wim(2001)认为金融稳定是金融系统的整体的平稳运作,从货币稳定角度研究,既不产生严重通货膨胀,也不出现严重通货紧缩货币的市场状态;Wellink(2002)认为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吸收和消化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冲击是金融稳定的表现;Schioppa(2003)认为金融稳定状态是指所有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基础设施、法律和监管制度、监管机构等金融体系组成部分能够抵御各种冲击,并保障各个组成成分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从金融不稳定性来阐述金融稳定性,即不存在金融不稳定状态。Mishkin(1999)认为受到冲击时不能正常配置资金的金融体系是不稳定的;Ferguson(2002)认为当金融资产价格严重偏离经济基本面,国内或者国际市场冲击导致信贷出现严重扭曲,总产出严重偏离经济的生产能力时,金融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国人民银行(2005)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工作,联合多个部门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环境多个方面阐述金融不稳定,编制出了金融稳定报告。

从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金融稳定是一种均衡状态。其代表着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散等功能正常运转;第二,金融稳定应当包括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稳定、货币稳定等范畴,这是金融稳定需要包含的内容,分析金融稳定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2)金融稳定度量研究

研究金融稳定问题,需要对选取的指标进行量化度量。目前有关金融稳定状况度量的研究主要有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宏观压力测试、综合指数三种方法。(1)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对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进而衡量其金融稳定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Kaminsky(1997)的KLR 模型、FRANKE(1996)的FR 模型、王志宇(2000)的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等方法。(2)宏观压力测试是假设可能存在的极端情况下模拟金融体系的状态。近些年大部分银行主要采取宏观压力测试模型测试风险。Boss(2002)、Virolainen(2004)等人从信贷违约角度设计极端情景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检测银行能够承受的风险能力,进而对本机构的稳定进行更好的管理。(3)通过分析影响金融稳定的各个因素,构建包含金融体系全方面信息综合指数度量金融稳定。综合指标主要分为货币状态指数(MCI)、金融状态指数(FCI)、金融稳定状态指数(FSCI)三类。MCI 指数由Freedmann(1994)首次以利率和汇率两个角度展开研究探讨,而FCI 指数是Goodhart 等人(2001)在汇率、利率的基础上添加股票、房地产价格的综合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MCI指数的缺陷。FSCI 指数是Jan Willem van den End(2006)在FCI 的基础上引入金融机构的信贷变量构建而成;王雪峰(2010)和王娜(2017)分别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中国金融稳定状态指数(FSCI)对金融稳定性进行研究。从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综合指数衡量金融稳定问题是由MCI—FCI—FSCI的过程。因此,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构建我国金融稳定状态指数(FSCI)为思路展开研究。

二、我国金融稳定性度量模型

1.金融稳定状态指数构建

本文采用综合指数对金融稳定性进行衡量,在选取基础指标的基础上构建金融稳定状态FSCI 指数。通过对基础指标去量纲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FSCI 指数。对每个变量xit去量纲的方法采用SPSS 软件中Z-score 标准化方法,即x*it=(xit-)/σi,其中xit为变量xi在t时期的实际值;是变量xi的均值;σi为变量xi的标准差。则FSCI 指数的构建方程如下:其中ωi表示标准化后新变量x*it的权重,同时也是变量xi的权重,且满足∑ωi=1。

金融稳定包含着金融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稳定,在IMF金融稳定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机构内部经营、金融市场环境、国内宏观经济、国际环境冲击四个方面对金融稳定性进行评估度量,构建我国金融稳定状态指数(FSCI)。

2.金融稳定状态指数基础指标选取

在参考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2007-2017年年度数据为研究期间,从机构内部经营、金融市场环境、国内宏观经济、国际环境冲击四个方面选取如下16个基础指标:

(1)选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存贷比、社会融资规模三个基础指标衡量机构内部经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反映商业银行资产经营情况,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越低时,说明坏账占比越少,资金越安全,经营越稳定;商业银行存贷比代表着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从盈利的角度来看,该值越高越好,但从抵御风险的角度而言该值越低越好,从现行的监管条件来看,不超过75%的存贷比都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越高越好;社会融资规模代表着金融机构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金量,当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金越多时,金融资产的泡沫越少,越有利于金融稳定。上述三个指标数据分别来源于银监局和人民银行网站,并分别用BLD、CDB和SRZ表示。

(2)选取上证指数、期货交易均价、保险综合赔付率、国房景气指数、实际利率、实际汇率、M2/GDP、FDI/GDP 八个基础指标对金融市场环境进行测度。上证指数代表的是股票市场状态,该指标的上升说明股票市场处于景气状态,股票市场相对稳定,该指标数据由上海交易所的月度数据采用算术平均转化而来,用SZZ 表示;期货交易均价代表着期货市场的行情,均价升高表示行情景气,期货市场越稳定,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由期货总成交额/期货总交易量得到,用ZJJ 表示;保险综合赔付率代表着保险市场情形,该指标越高说明发生赔付的情况越高,对保险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由原保险赔付支出/原保险保费收入得到,用ZPL 表示;国房景气指数代表着房地产市场的土地、资金、开发量等综合行情,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用GFZ 表示;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代表着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情况,其指标上升代表着本币的升值有利于本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数据分别来源于IMF 和BIS;M2/GDP 是货币支付在全部经济交易中的占比,表示金融深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该指标上升,表示货币流动性高,金融深化程度高,金融越稳定,数据来源于choice数据,用MG表示;FDI/GDP 是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增多,不受控制的资金的成分变多,不可控性增大,金融不稳定性增强,该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外商直接投资/GDP得到,用FG表示。

(3)选取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信心指数和人均GDP增长率四个基础指标衡量国内宏观经济。

通货膨胀率表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或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程度,其上涨说明经济泡沫严重程度上升,对金融稳定不利,本文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代表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于IMF,用TPL 表示;失业率代表着一个国家失业但有劳动能力的人数占比,该指标上升时,代表着经济不景气,金融不稳定性上升,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用SYL 表示;信心指数代表着人们对市场前景的展望,该指标上升时,说明人们对市场有信心,有利于金融稳定,该数据由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算术平均得到,用XXZ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代表着人均经济增长速度,该指标越高,经济越好,金融越稳定,该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用RJG表示。

(4)选取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余额作为基础指标对国际环境冲击进行度量。外债代表本国借取国外的资金,外汇储备是以外币形式储备的资金,是偿还外债的保障。该指标上升说明偿还外债的能力变弱,金融稳定性降低,该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外债余额与外汇储备的比值,用WZ表示。

三、我国金融稳定状态指数实证分析

1.指标HP滤波分析

通过对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上述16 个指标进行HP滤波分析。数据为2007-2017年的年度数据,λ取值为6.25。下面16个图给出了16个变量的HP滤波分解的趋势和波动的结果: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BLD)。从不良贷款率的趋势整体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07-2017年十年间经历了由高到低的过程。2008年前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1年缓慢下降,2011-2013 年处于平稳阶段,2014-2015 年又略微上升,2015年以来处于平稳阶段。从波动部分可以看出,2011年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比较明显,2012年后处于平稳状态。这是由于2008 年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次贷危机和我国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虽然未受到大的波及,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处于高位。去除趋势的正向波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明显提高,2007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6.1%,对我国金融稳定构成了严重影响,2008 年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采取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措施,在2008年底不良贷款率降低到2.4%。

(2)商业银行存贷比(CDB)。从2007-2017年原始数据可以看出,都在75%之下,该值的升高,有利于金融稳定。从趋势部分看,2007-2017年商业银行存贷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这与2008年的次贷危机有很大的关系,人们普遍对投资市场没有信心,偏向于把资金放在手里,使得商业银行存款有了提高,而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也偏向于收紧,最终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比在2008年左右下降,而随着国家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贷款余额增多,存款区域减少,比值又开始上升。从波动部分看,其整体呈现出频繁波动状态,2010 年以前和2013 年以后波动加剧。在2008年和2012年,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比波动比较剧烈。

(3)社会融资规模(SRZ)。从社会融资规模的趋势分析可看出,2007-2017 年社会融资规模逐渐上升,虽然我国的经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人们对投资的信心不足,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加强基础建设,使得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从波动成分看,社会融资规模加剧波动。2008 年和2012 年,我国政府刺激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措施,导致其后一年社会融资规模快速上升。

(4)上证指数(SZZ)。从整体趋势看,2007-2017年上证指数先下降后上升;2012年前呈下降趋势,2012年之后缓步上升。这是受到2008年的全球次贷危机影响,证券市场处于一个低迷时期,投资者重新建立信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波动部分看,整体处于波动状态。2007-2012年(尤其2007-2009 年),上证指数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2014 年上半年波动较小;2014 年下半年起波动幅度呈现增大趋势。

(5)期货交易均价(QJJ)。从整体趋势看,2007-2017 年期货交易均价先上升后下降;2013年前是上升趋势,2013 年之后是下降趋势。这是受到2008年的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资本市场出现了地动山摇的动荡,证券市场处于一个低迷时期,投资者把投资目标投向实体经济,推动着实物价格走高,同时把与实物挂钩的期货价格推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价格又趋于理性回落。从波动部分看,整体处于波动状态。2015年前处于小幅波动,2015年以后波动幅度呈现增大趋势。

(6)保险综合赔付率(ZPL)。从整体趋势看,2007-2017

年保险综合赔付率是先略微下降后上升然后趋于平稳;2009年前是略微下降趋势,2009年之后缓步上升并趋于平稳。从波动部分看,整体处于剧烈波动状态。2009-2014年保险综合赔付率波动幅度巨大;其他时间波动趋缓。

(7)国房景气指数(GFZ)。国房景气指数在考虑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上,运用景气循环理论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编制而成的房地产综合指数。其以100 为界,小于100 表示房地产低迷,大于100 表示房地产业活跃。从整体趋势看,2007-2017年国房景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这是中国房地产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长足发展,房屋价格的增长过快,已经积累相当体量的风险,成为影响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从国房景气指数的波动部分看,国房景气指数持续处于波动状态,且波动的幅度普遍偏大。

(8)实际利率(SLL)。实际利率是由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得到的,体现的是资金的有效利得。当名义利率小于通货膨胀时,实际利率变现为负值;相等时,为0;大于时为正。从趋势发展来看,实际利率先上升后处于平稳但略有下降趋势。在2010 年之前其值表现为负,说明此时的通膨率大于名义利率;而在此之后,实际利率逐渐转为正值且稳步上升,在此阶段我国由原来偏紧的经济政策向稳健政策转变,资金的需求量增大,利率升高。从波动部分可以看出,实际利率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状态且2013年前波动更为强烈。

(9)实际有效汇率指数(SHL)。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由人民币与美元的相对名义汇率剔除通货膨胀率得到的。从整体趋势看,2007-2017年,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处于上升阶段。而从波动部分看,则其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这是因为2008 年全球的次贷危机使得欧美发达国家货币严重缩水贬值,故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大幅提升;然而2015 年开始,美国采取紧缩的报表政策,大量的游资回归本土,使得美元强势,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走势反转,开始阶段性的下滑。

(10)M2/GDP(MG)。从整体的趋势可以看出,2007-2017年,M2/GDP 总体处于上升状态,后期略有下降趋势,这是由于我国为摆脱次贷危机影响,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的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从波动部分的表现看,2012年前M2/GDP波动幅度颇大,2012年之后M2/GDP的波动幅度趋于平稳,这是市场逐渐适应相对宽松政策的体现。

(11)FDI/GDP(FG)。从趋势成分看,2007-2017年,FDI/GDP 趋于下降。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并迅速传导至全球,波及范围广,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从波动部分看,2011年之前FDI/GDP波动幅度较大,之后波动幅度趋于平稳,且持续一段时间。

(12)通货膨胀率(TPL)。从趋势成分看,2007-2017 年,通货膨胀率趋于下降趋势,且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之前,下降速度稍微偏快,但之后越来越趋于平稳。这是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人们普遍消费欲望不高。从波动部分看,2007-2012年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较大,之后波动幅度收窄趋于稳定,且持续一段时间。

(13)失业率(SYL)。从趋势成分看,2007-2017年,失业率先上升后下降,2009 年达到高点4.3%,这是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造成的,随着我国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经济有所恢复,失业率缓慢回落。从波动成分看,2007-2010年失业率波动幅度较大,之后波动幅度相对稳定。

(14)信心指数(XXZ)。从趋势成分看,2007-2017年,信心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在2015 年达到低点;这也与2008 年次贷危机有关,使得消费者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对市场前景充满悲观情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信心在慢慢恢复。从波动成分看,信心指数一直持续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

(15)人均GDP 增长率(RJG)。从趋势成分看,2007-2017年,人均GDP 增长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下降速度逐渐降低,有趋于平稳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开始趋于瓶颈期。从波动部分看,2007-2012年人均GDP 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大,之后波动幅度收窄趋于稳定,且有持续的趋势。

(16)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余额(ZH)。从趋势成分看,2010年之前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余额略有下降,且下降幅度偏小,而从2010开始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余额上升,且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一个“J”结构。这是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贸易欠佳,外汇储备来源减少,同时我国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对外资的需求更大,使得外债增加。从波动部分可以看出,2012年之前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余额比值处于稳定状态,2012 年之后极度不稳定,波动幅度迅速变大,且有持续的趋势。

2.金融稳定状态指标实证分析

基础指标选定后,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确定指标权重的问题。权重的大小反映了不同变量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大小,不同变量权重的准确确定,直接关系到FSCI 指数的质量。从现有文献来看,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偏于主观的定性判断法(如层次分析法)、偏于客观的定量判断(如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判断法(如评分系统法),目前处于主流的方法是偏于客观定量研究的方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在基于客观数据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数据信息来对基础指标进行权重确定。

由于原始数据中各个变量的量纲不同,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对各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SPSS 软件中的Z-score标准化方法得到16个新变量。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1:

表1 显示,前四个主成分comp1、comp2、comp3、comp4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9.81%,超过经验值85%,故选取这四个为主成分。根据每个变量在选定各主成分上的载荷与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加权平均后确定十六个新变量ZBLD、ZCDB、ZSRZ、ZSZZ、ZQJJ、ZZPL、ZGFZ、ZSLL、ZSHL、ZMG、ZFG、ZTPL、ZSYL、ZXXZ、ZRJG、ZZH 在金融稳定指数中的权重,分别是-0.0192、0.3039、0.2313、0.0578、0.1157、-0.3567、0.3213、0.2452、0.3578、0.3108、-0.2996、-0.1738、-0.2028、0.1854、0.2637、-0.3407。因此我国FSCI指数公式:

FSCI=-0.0192*ZBLD+0.3039*ZCDB+0.2313*ZSRZ+0.0578*ZSZZ+0.1157*ZQJJ-0.3567*ZZPL+0.3213*ZGFZ+0.2452*ZSLL+0.3578*ZSHL+0.3108*ZMG-0.2996*ZFG-0.1738*ZTPL-0.2028*ZSYL+0.1854*ZXXZ+0.2637*ZRJG-0.3407*ZZH变量ZBLD、ZZPL、ZFG、ZTPL、ZSYL和ZZH的系数小于0,其余变量系数均大于0,说明ZBLD、ZZPL、PL、ZSYL和ZZH 这些变量与FSCI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变量与FSCI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与事实相吻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的坏账增加,盈利减少,应付其他风险的能力降低,银行稳定性下降,FSCI 指数也表现为下降;保险综合赔付率上升代表保险业的赔保率上升,事故赔偿的上升,对保险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FSCI 指数下降;FDI/GDP的上升代表国外的直接投资资金占GDP的份额增多,相对的国内资金的占比就下降,可控性下降,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FSCI指数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代表物价的升高,对经济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FSCI指数下降;失业率的上升说明经济不景气,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FSCI 指数下降;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余额的上升,说明外债增多或外汇储备下降,这使得我国应对国际经济往来的支付能力下降,损害了我国的金融稳定性,FSCI指数下降。商业银行存贷比、社会融资规模和M2/GDP上升代表资金充足,可支配资金增多,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金融稳定性增强,FSCI指数上升;上证指数和期货交易均价上升表示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景气,增强金融稳定性,FSCI 指数上升;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指数的上升,代表着本币的升值,同时反映金融的繁荣景象,增强金融稳定性,FSCI指数上升;国房景气指数的上升说明人们对房地产市场前景看好,对稳定房地产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对金融稳定产生有利影响,FSCI指数上升;信心指数的上升表示人们对经济前景看好,对金融稳定起到增强作用,FSCI 指数上升;人均GDP 增长率的上升说明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宏观经济向好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金融稳定性产生有利的影响,FSCI 指数上升。

从上面指标权重可知,FSCI指数中的权重差异很大。商业银行存贷比、国房景气指数、实际汇率、FDI/GDP、保险综合赔付率、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余额权重绝对值均大于0.3,说明FSCI 指数与它们有很强的相关性;社会融资规模、实际利率、人均GDP增长率、信心指数、期货交易均价、FDI/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权重的绝对值在0.1-0.3 之间,对FSCI 指数的影响相对较高;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上证指数的权重绝对值小于0.1,与FSCI指数相关性较弱。

表1 前五个主成分分析结果汇总表

表2 FSCI指数各变量系数统计表

3.FSCI指数基于HP滤波实证分析

运用HP滤波法对金融稳定性FSCI指数进行分析,选取λ=6.25,得到下图曲线,表明从波动部分看出我国FSCI 指数在2012 年之前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状态,2012 年之后波动处于平稳状态;从趋势部分看出我国FSCI指数处于上升趋势。

2008 年受到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处于严重的不稳定状态,上证指数4000 多点下降到2000 多点,信心指数从80多点下降到70多点,人均GDP增长率从13点多下降到9点多,对金融稳定造成很大的不稳定影响,使得FSCI 指数急剧下降,而随着国家推出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使得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资金紧张问题得到缓解,使得社会融资规模、国房景气指数、上证指数开始大的上升,金融稳定情况才有了一定的改观,FSCI 指数变得相对稳定,且趋于上升。2015 年811 汇改以来,汇率市场的波动性变大,对市场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我国采取以实际贸易为背景的贸易审核原则,大力鼓励正常的国际贸易,对市场的信心恢复,最终对FSCI 指数趋势方面没有产生影响,只是产生了小幅波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机构内部经营、金融市场环境、国内宏观经济、国际环境冲击四个方面选取2007-2017 年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社会融资规模等16项基础指标,运用HP滤波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FSCI指数,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FSCI指数受到各个基础指标的影响很大,权重的准确性对FSCI 指数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且各个基础指标权重差别很大,波动率差异较大,需要时刻关注权重大指标的变化情况。

(2)金融稳定指数是对金融稳定的整体度量,其波动性增大代表着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强,及时的分析金融不稳定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金融稳定的监测,并对其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关键指标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依据本文构建的FSCI指数分析,商业银行存贷比、国房景气指数、实际汇率、FDI/GDP、保险综合赔付率、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余额是影响金融稳定最重要的指标。其次是社会融资规模、实际利率、人均GDP 增长率、信心指数、期货交易均价、FDI/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指标对金融稳定状况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的监测指标体系。

第二,加强银行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房地产市场基础建设,完善各个市场的制度体系,增强各个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在中国金融市场中,银行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改变银行的资产结构,促使资产结构多元化,减少因重仓不景气行业而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情形,同时完善不良资产的处置机制,稳步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加大核销不良资产的力度、推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批量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提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效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能力等多种方式,有效盘活银行体系信贷存量资源,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在股票市场上,加强审核申请上市企业情况,确保进入股票市场的企业为优质企业,并平衡股票市场中企业的行业归属,使得股票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增强;我国的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还比较薄弱,市场还不够成熟,在交易规则、制度建设、产品推出方面有待完善;房地产市场在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产生很大的泡沫,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防控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同时严控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入,可以有效防控金融市场泡沫的进一步扩大。

第三,加强外债和外汇储备管理。在外债方面,扩大外债来源多元化,优化外债结构,避免因与个别国家的关系紧张,影响我国筹集国际资金,以减少外债不稳定因素;在外汇储备方面,储备多国的货币、黄金等国际支付货币,保证在国际活动中有更多的支付选择,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增加综合国力,增强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外交关系。我国应采取积极友好的外交政策,坚持国家平等、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优化外交结构,在不同的国际阵营中,不因与个别国家关系的交恶而对国家的金融稳定产生大的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波动金融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