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义AABB重叠式动词的成因探析

2020-03-23 06:09刘晨阳
辞书研究 2020年2期

刘晨阳

提 要 文章以“拉拉扯扯”和“挑挑拣拣”两个典型个案为例,从共时和历时的层面对具有消极情感义倾向的双音节动词AABB式进行了考察,认为这类AABB重叠式在本质上仍是动词,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达说话人认知上的主观大量,并构拟了其从动作义衍生出消极义的历时发展过程。在框架语义学等相关认知理论背景下,我们认为,主观大量义为消极义的生成提供了基础,而规约化的认知框架和文化语境则是消极义生成的决定因素。这种消极情感义只是一种语用上的倾向,是一种少量的、离散的文化现象,而非成系统的、有规则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 AABB重叠式 拉拉扯扯 挑挑拣拣 主观化 认知机制

一、 引言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动词的AABB式重叠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1]。有些其基式动词AB与重叠式的词义相同或相近,重叠式的概念意义与外延意义均未发生较大变化,如“躲藏—躲躲藏藏”“飘扬—飘飘扬扬”“摇晃—摇摇晃晃”等。有些基式动词AB与重叠式在概念意义上虽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重叠式却在外延意义的情感色彩上产生了明显的贬义化倾向,经常作为消极情感词使用,如基式动词“拉扯”[2]“挑拣”本来多表示中性的动作义,“指点”甚至还引申出了“指示、点拨”的积极概念义,而重叠后的“拉拉扯扯”“挑挑拣拣”“指指点点”除了本身的动作义用法之外,都在外延意义中衍生出了消极情感义,具有贬义化的倾向。学界历来对双音节动词AABB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及形成过程予以充分关注,如朱德熙(1982)、刘月华(1983)、郭志良(1987)、陈光(1997)、李宇明(1998)、朱景松(1998)、李晋霞(1999)、储泽祥(2000)、张谊生(2000)、陈前瑞(2001)、杨平(2003)、孙宜志(2006)等学者从共时视角对动词AABB式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特征做了详尽的梳理和描写;胡孝斌(2006)、朱锦岚(2013)、潘国英(2018)等侧重从历时和个案研究的角度,对动词AABB重叠式的形成过程加以梳理,并基于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对AABB式重叠的语法功能来源进行解释。但以往研究多从动词重叠的共性出发,对诸如“拉扯”“挑拣”等小部分表中性动作义的双音节动词,经过AABB式重叠后为何会发生贬义化倾向的个性化现象解释稍显不足。此外,这种变化是由动词AABB式重叠范畴本身引起的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是汉语动词内部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变化,还是少量的、离散的?本文试图以“拉拉扯扯”“挑挑拣拣”为例,探讨这类双音节动词AABB重叠式消极义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本文将首先在前人基础上以“拉拉扯扯”和“挑挑拣拣”为例,对消极义AABB重叠式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和序列环境进行简单描写,然后通过对历时语料的梳理论证AABB重叠式的来源及主观化过程,最后从使用频率和认知理论的角度对AABB重叠式产生贬义化倾向的成因加以解释。本文语料来源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下简称“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以下简称“BCC语料库”)。

二、 消极义AABB重叠式动词的语言形式表现

关于双音节动词AABB重叠式的形式构成、语法功能、语义特征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相当详尽的论述,我们仅就“拉拉扯扯”和“挑挑拣拣”的句法语义表现,对具有消极义倾向的一类AABB重叠式的语言形式特征,再次加以类化和定性。

(一) 消极义AABB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

1. 句法功能

就句法功能而言,与其他双音节动词的AABB重叠式类似,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动词重叠式,在句中一般也充当谓语。只不过与基式动词AB相比,充当谓语时及物性有所下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如:

(1) 还常喜欢在人身上拉拉扯扯,推推搡搡,即便是对一县之长的谭功达也是如此,弄得他一腔浩然正气找不到个地方发泄。(格非《江南三部曲》)

(2) 她们年龄越大越是追求完美的对象,完美的爱,结果,挑挑拣拣,眼光越来越高。(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

此外,相较一般只充当谓语的基式动词来说,重叠后的AABB式还能在句中自由充当定语和状语成分,也有少部分充当主语和谓宾的用例,如:

(3) 現在已经不是挑挑拣拣的时候,嫁谁都可以,哪怕希腊语教员也凑合。(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做定语)

(4) 不像这乡里的汉子同女人们打闹起来,不是拉拉扯扯在女人身上踬一把吃个豆腐,就是叫女人们一拥而上扒了裤子。(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做状语)

(5)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挑挑拣拣、指指点点容易,扛起来做出来才是实力。(微博)(做主语)

(6) 这人心里更明白了,就说:“不要拉拉扯扯,我给你带路就是了。”(《作家文摘》1994)(做谓宾)

通过整理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我们共收集到消极义“拉拉扯扯”79例、“挑挑拣拣”139例,并将它们充任各类句法成分的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实际语料中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在句中仍主要充当谓语成分,充当定语和状语成分的比例较小。这与陈光(1997)做状语和定语的比例高于做谓语的结论不同。说明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仍具有动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此外,我们发现在“拉拉扯扯”和“挑挑拣拣”的用例中,仍有部分可后接名词性宾语、附加时体助词、用在被字句中的情况,如:

(7) 主任见我后品头论足,拉拉扯扯衣服,我自问没问题,高中穿了三年你才来说?对于教育工作者来看,你是没有素质的。(微博)

(8) 1976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每天都工作十个小时以上,从没有半句怨言,也从没有对工作挑挑拣拣过。(《人民日报》19860205)

(9) 绝大多数人还是本着单位能养一辈子的“信念”,“坚决不到社会上去被挑挑拣拣”。(《人民日报》19990416)

这些用例都进一步验证了具有消极义倾向的这类AABB重叠式,本质上仍是动词词性,而不是像一些早期研究认为的所有双音节动词AABB重叠式都出现了形容词词性的转换。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式,只是重叠后增加了语法功能,在词义上丢失了基式动词AB的部分动作义特性而已。

2. 语义特征

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动词的基式动词AB,一般为动作动词,A和B在概念义上基本相同或相近,无意义相反或相对的情况。同时,与大多数动作义动词的AABB重叠式相同,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动词,在概念意义上也具有[+自主]、[+可控]、[+述人]、[+持续]等语义特征。

在语法意义上,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动词与基式动词AB相比,在句法组合上可自由充当定语、状语部分,且充当谓语时多数不带宾语,因此动作义、述谓性必然有所减弱,状态义、描写性有所增强。我们认同李宇明(1998)、孙宜志(2006)、于立昌(2012)等的说法,认为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动词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大量”,表示动作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地持续、反复发生,形成一种延续的状态。通过对比“拉扯”“挑拣”和“拉拉扯扯”“挑挑拣拣”即可看出,如:

(10) a. 他正悬浮在球形舱正中,一副躁动不安的样子,额头汗湿,眼神紧张,一只手不时拉扯一下已经大开的领口,好像喘不过气来似的。(刘慈欣《三体Ⅲ》)

b. 我快步向门口跑,可是它们挡住了路,占满了浴室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到处乱钻,对我拉拉扯扯,我都没法抬起手来画十字儿了!(高尔基《童年》)

(11) a. 约里斯看着彼得·麦克德莫特跟这个大个子黑人在谈话。黑人先要把垃圾挑拣一下,然后扔入焚化炉焚烧。(阿瑟·黑利《大饭店》)

b. 到那时他挑挑拣拣起来了,说他根本不喜欢这套牲口,不愿送钱给某某某来买他的一件毫无用处的东西,即使是一只鸡笼他也不想买。(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例(10)和(11)的a句中,“拉扯”和“挑揀”都是表示短暂性的动作,没有持续义,从动量结构“一下”即可看出动作的瞬时性。而两例的b句中,例(10)b中的“拉拉扯扯”形容鬼魂对说话人“姥姥”持续不断地牵拉、拖拽,下文“我都没法抬起手来画十字儿了”,说明了拉扯不是一次瞬时的动作,而是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的动作。例(11)b中表示持续状态的趋向补语“起来”,说明“他”在持续、反复地挑选牲口,而不只是简单地挑选一次就做出决定,“挑挑拣拣”形容施动者挑拣状态的持续、动作的反复,也凸显了说话人对施动者挑三拣四、多次挑来选去的行为的反感和厌恶。

(二) 消极义AABB重叠式的语境分析

张静(1979)、常敬宇(1983)、李晋霞(1999)等认为,AABB重叠式引申有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行为不重要、轻松或随便的意义,多用来表达说话人负面、消极的情感色彩。我们认为,“消极义”只是一种使用倾向,词语的情感意义作为外延意义的一种,附加在词语本身,并不会影响词语的核心概念意义。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动词的基本语法意义,仍是表达动作的大量持续,“轻松、随便”和所谓的“引申义”都是在此语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交际者的主观评价。对这种评价的理解,离不开对AABB重叠式出现的语境的解读,现代汉语中这类重叠式动词,并不完全以消极情感色彩的用法使用,仍有少部分语例只使用其概念意义。如:

(12) 我们四个人,互相使了一个眼色。我跟小玉一人拉住小弟一只手,老鼠和吴敏一前头开路,五个人拉拉扯扯,跑过桥去。(白先勇《孽子》)

(13) 过去想开出租车要找关系、托门子,现在司机可以对出租汽车公司挑挑拣拣了。街上黄颜色的出租车与日俱增,有的繁华地段竟是满街黄颜色的车。(《人民日报》19921114)

例(12)“拉拉扯扯”只是使用了该词的概念意义,表明五个孩子互相拉着走路的亲密状态,并没有表现出作者对五个孩子这种拖拽状态的消极情感。例(13)根据前句语境可知,作者对现在出租车司机能够对公司“挑挑拣拣”的状态反而有种欣喜的情感,表明了对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赞许。“挑挑拣拣”在这里也只是使用了核心的概念义,说明司机现在可以仔细、认真地对出租车公司进行考量、斟酌后再进行挑选。

我们发现,AABB重叠式动词出现的语境,会影响消极义情感的浮现和解读。在句内语境上,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动词,往往用在否定祈使句、含有能愿动词和心理动词的否定句、反问句等表示说话人否定立场的句式中,或带有负面评价副词、语气助词等负面立场标记[3]的句子中,如:

(14) 秀珠道:“别拉拉扯扯,一会儿梅丽来了,又给人家笑话。”说着,将手往回一夺。(张恨水《金粉世家》)(否定祈使句)

(15) “我明白,”赫斯渥说,“可是,我眼下不能挑挑拣拣。倘若位置还空着,我很乐意接受。”(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能愿动词否定句)

(16) 这叫什么模范犯人,满脑袋自由主义观念。国家分配你什么刑,就受什么刑,容你挑挑拣拣吗?(王小波《怀疑三部曲》)(反问句)

(17) 宏达远远就已见到有人竟敢当众对他的表妹拉拉扯扯,再听乐梅这么一喊,更是暴跳如雷,当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来就把万里一拳打倒在地。(琼瑶《鬼丈夫》)(负面立场标记“竟敢”)

在句外语境上,AABB重叠式动词的消极义解读,往往与前后句或上下文中表达说话人负面评价的语句有关,如:

(18) 赵毓青突然严厉起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道静,并且皱着眉头,“平常你跟她拉拉扯扯,姑姑长,姑姑短……我就看不惯!”(杨沫《青春之歌》)

(19) 李武端起酒杯,呷了一口酒,抄起筷子,在菜盘里挑挑拣拣,嘴里发出啧啧的声响,分明是在批评菜肴的粗鄙。(莫言《檀香刑》)

由此可知,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是AABB重叠式消极义解读的充分语用条件。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表明了消极义的规约化程度,也表明这种消极义解读是一种语义上的倾向性,只是这种倾向性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已经完成了消极义解读的规约化。

三、 消极义AABB重叠式动词的形成过程和认知机制

如前文所述,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动词,在概念意义上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主观大量,只是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渐附带上了说话人的消极情感义。这样一种需要说话人主观情感、态度参与意义生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主观化的过程,(沈家煊2001)这个过程,是在历时使用中随着使用频率的高频化和认知推理的规约化而逐渐稳固的。

(一) 消极义的形成过程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具有消极义倾向的AABB重叠式,是直接由基式动词AB重叠而来,而不是由动词A和B分别重叠构成AA和BB然后叠加而来的。根据胡孝斌(2006)、潘国英(2018)的论证,以“拉拉扯扯”和“挑挑拣拣”为例,我们对历时语料的排查和梳理过程中,没有发现有“拉拉”和“扯扯”、“挑挑”和“拣拣”分别独用的现象,且“拉拉”和“扯扯”、“挑挑”和“拣拣”之间,均没有其他连接成分的插入,这说明本身这类AABB重叠式结合紧密,不存在重新分析的结果。此外,结合对基式动词AB的筛查也发现,“拉扯”和“拉拉扯扯”,最早都出现在明代白话小说中,但“拉扯”一词最早出现在明隆庆至万历年间成书的《金瓶梅》中,而“拉拉扯扯”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的《醒世姻缘传》中,且在该书中与“拉扯”并存。“挑拣”最早出现在明代白话小说《隋唐野史》中,为其本义动作义用法;而“挑挑拣拣”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小说《古今情海》中。由此可见,“拉扯”“挑拣”成词都早于“拉拉扯扯”和“挑挑拣拣”,“拉拉扯扯”和“挑挑拣拣”应为基式AABB式的重叠用法:

(20) 只坐了一回儿,就出来推净手,于后门上马,一溜烟走了。应伯爵使保儿去拉扯,西门庆只说:“我家里有事。”那里肯转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21) 众人又拉拉扯扯的劝着,说道:“宅里请咱,咱要去,咱如今就该去了;要不去,咱大家各自回家,弄碗稀粘粥在肚子里干正经营生去。从日头没出来就吵到如今了!”(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22) 二將领命,各挑拣一万精兵去了。世充又唤其子玄恕、宇文德,吩咐一个锦袋,与二人收了。(明罗贯中《隋唐野史》)

(23) 尽管这女子长得难看,但却挑挑拣拣的不肯随便嫁人。父母见她年龄越来越大,很是着急,便问她为什么不嫁人。(民国曹绣君编《古今情海》)

其次,就消极义的产生过程来看,我们认为既然AABB重叠式是来自基式动词AB,那么合理的推断是: 只有动作义、没有消极义的基式动词AB,最初通过AABB式重叠方式产生的重叠式动词,应该也只有动作义而没有消极情感义,只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主观大量。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由概念义的主观大量逐渐衍生出说话人对该动作的消极评价,进而这种消极情感义逐渐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而发生规约化,凝固到词语本身。以“拉拉扯扯”和“挑挑拣拣”为例,通过对历时语料的考察,“拉拉扯扯”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共两例,均表示动作“牵拉、拉拽”的大量反复,无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色彩。除上述例(21)外,还有一例如下:

(24) 素姐道:“我怕他腥气不打他?打够七百棒椎!是我常事也打,奈不过人们拉拉扯扯的,再没得打个心满意足的。”(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这里“拉拉扯扯”是众人劝架的拉扯动作大量重复,虽然说话人素姐因为被拉扯劝架没有打到“心满意足”,但对劝架行为本身,也看不出有消极情感的“反感、厌恶”。到了清代和民国的白话小说中,“拉拉扯扯”用例开始大量出现,虽然也仍旧有表动作义的用例,如下例(25)、例(26);但表消极义的用法已经开始出现,大量使用在各种否定祈使句、反问句、带负面立场标记的句子中,在使用频次上,已逐渐超过中性动作义的用例频次,如下例(27)、例(28):

(25) 说着,才大家嘻嘻哈哈,拉拉扯扯,奔了那座财神殿去了。(清文康《侠女奇缘》)

(26) 有个差役认得他的,不管三七廿一,锁了就走,拉拉扯扯,拖到傅知府轿子跟前,叫他跪,他不跪,他还要强辩。(清李伯元《文明小史》)

(27) 五儿急得红了脸,心里乱跳,便悄悄说道:“二爷有什么话只管说,别拉拉扯扯的。”宝玉才放了手。(清曹雪芹《红楼梦》)

(28) 彭玉麟听到这里,便去劝着那个老者道:“他既向你认了不是,你也可以消气的了,何必再在和他拉拉扯扯,误了自己做生意的正事。”(民国徐哲身《大清三杰》)

最后到现代汉语阶段,消极义逐渐规约化为外延意义的一种,在句外环境甚至零语境的环境下,也能首先激活人们的消极情感义,形成一种固定语义凝固下来,并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推进主观化过程[4]。我们将各个阶段“拉拉扯扯”消极情感义的使用频次统计如表2所示:

“挑挑拣拣”的主观化历程也与之相似,只是到民国时期才出现重叠式用法,主观化历程较短,历时语例也较少。我们也将“挑挑拣拣”各阶段的消极情感义使用频次统计如表3所示:

(二) 消极义形成的认知机制

相较于基式动词AB来说,AABB重叠式在象似性和转喻机制的推动下,对应着动作AB在时间上的持续、重复,当达到某一个极大量度的时候,这种连续不断的动作,就会通过“邻近”关系被理解为一种惯常出现的行为状态,形成一种认知上的“主观大量”。这也是动作动词AABB重叠范畴本身所带来的语法意义。在概念义表示的主观大量的基础上,动词本身的概念语义和文化本身形成的认知框架的结合,进一步对消极情感义的生成起到了关键作用。Fillmore(1977)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语境,是一种“表征关于具体而常见情景的知识与信念的认知模型”(Ungerer & Schmidt2009)。因此,当认知框架被社群成员以统一的标准固化后,打包存储在人们的长期记忆中,就形成了一个社群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当一个认知框架被激活用于某次交际的理解时,框架内“显著度”较高的概念,就会被优先激活得到凸显,显著的语义也会比不显著的语义得到优先处理。(Giora1997)因此,表示主观大量的AABB重叠式,如果在特定文化的认知框架上带有了消极义的情感色彩,则会在交际过程中优先激活其消极情感义而非动作概念义,形成贬义化的解读和使用倾向。

以“拉拉扯扯”“挑挑拣拣”为例,在人们肢体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牵拉、扯拽的动作,偶然的拉扯在所难免,因此“拉扯”本身为动作义时,多表中性,不太会被理解为肢体接触双方故意为之。而当这种动作持续、反复达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主观大量”的状态时,就很难不被理解为一种故意拉拽的行为了。这种大量的行为就会在“肢体接触”这个框架里得到凸显,而这种行为在汉语的文化背景中往往被认为是不好的、会引起消极评价的,因此表示主观大量的“拉拉扯扯”行为,就被人们赋予了消极情感倾向的解读,在认知中固定下来,消极情感义也就逐渐凝固在了词语本身。“挑挑拣拣”与之相似,当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在备选项之中进行挑选的少量行为是可容忍的,而当在进行反复、大量“挑挑拣拣”的活动时,除了说明挑选得仔细、难以决定之外,还说明主体的挑选标准非常苛刻且不愿妥协。这种大量的行为,也会在“做选择”的框架里得到凸显,而优先激活的“挑选标准过于严苛”的意义,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合适的、过于苛刻的与人交往的方式,因而会引起使用者的消极评价,表示主观大量的“挑挑拣拣”,也就在人们的认知中逐渐规约化出“挑三拣四、过于挑剔”的消极情感义,并在相关情境中得到凸显。

因此,动词AABB式重叠范畴本身只会带来语法意义、概念意义上“主观大量”的解读,而真正影响消极情感义生成的决定因素,则在于我们社会中所固化的认知框架和由此形成的文化语境。所以,这类AABB重叠式动词消极义的生成,不应看作是语言使用中成系统的、有规则的语言现象,而应看作是一种认知因素影响下的离散的、孤立的文化现象。这一点由目前这类重叠式本身的数量较少即可看出[5]。

此外仍需指出的是,这种消极情感义往往仅表现为一种规约化的、使用上的倾向,在仅需要描述客观情状而非进行情感评价的交际语境中,这种消极义的解读也可以被取消,仅仅表达动作大量、反复持续的状态,如前文例(12)和例(13)。而一些看似只会引起中性评价的动作行为如果持续、反复发生达到大量的状态,在一定语境中往往也可能会引起说话人的负面评价,如下例中的“修修改改”:

(29) 可是一些权威科学研究人士对这项研究成果不感興趣。他们说:“修修改改的,没有什么科学研究水平。”“算不上科学研究成果。”(《人民日报》19650703)

大量的“修改”动作在一般认知框架下往往会激活“认真、仔细”等语义概念,但在一些负面语境下也往往会引起听者认知中“办事不干脆”或“没实质创新”的语义概念,进而引起情感上的消极评价。语料统计显示“修修改改”用作负面评价义的语例占比49.1%,与动作概念义用例占比近乎相当。更说明AABB式重叠带来的消极情感义,是一种附着在主观大量义上的语用意义,只是在认知框架和语境的评价体系影响下表现出一种倾向性。

四、 余论

本文以“拉拉扯扯”“挑挑拣拣”两个典型个案为例,对具有消极情感义的AABB重叠式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和历时形成过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梳理,认为这类重叠式动词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达说话人认知上的“主观大量”,并以这种概念义为基础,在认知框架和文化语境的驱动下,最终衍生出了交际者主观评价体系的消极情感义。这种消极义仅仅是一种使用上的倾向,是一种少量的、离散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语言系统内部大量的、有规则、成体系的演化现象。这一类特殊的词义现象是否应当以词条的形式收入工具书中加以标注,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是否应当将这类词作为个例单独逐一讲授,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关注。

附 注

[1]本文所考察的动词AABB重叠式仅为“双音节动词”的AABB重叠式,即其基式AB为成词的动词。诸如“骂骂咧咧”“偷偷摸摸”等“单音节动词+单音节语素”或“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动词”构成的不成词AB式形成的AABB式重叠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2]需要指出的是,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拉扯”共6个义项,其中义项1“拉①”、义项4“勾结;拉拢”和义项6“闲谈”均可形成AABB式重叠。但义项4“勾结;拉拢”本身就是贬义,义项6“闲谈”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消极义解读,故本文只考察义项1也即“拉扯”本义形成的AABB式重叠,义项4和义项6形成的消极义“拉拉扯扯”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3]有关负面立场标记的问题可具体参看方梅、乐耀(2017)。

[4]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词语在历时语料检索中用例均不多,AABB重叠式本身口语性极强,仅依赖以书面语为主的语料库检索难免会有所疏漏。此外,这种现象因发展较晚,在明清小说中才开始形成动词AABB式重叠的繁盛时期,原先的基式动词AB仍旧与之共存并未消失,且作为概念的动作义用法与消极情感义的解读也同时并存。因此,这样一个所谓的“主观化”过程只是基于共时层面、结合现有语料的逻辑构拟,并不是一个完全清晰、确定的历时演化过程。

[5]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汉语动词用法词典》,除“指指点点”“拉拉扯扯”“挑挑拣拣”外,我们还发现了“躲躲闪闪”和“搂搂抱抱”至少5个具有贬义化倾向的动词AABB式重叠,其中“躲躲闪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状态词,形容有意掩饰或避开事实真相”,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参考文献

1. 常敬宇.谈动词的重叠.∥王振男,谢文庆,刘振铎编.语言学资料选编.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2. 陈光.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的特别重叠式——兼论基本重叠式的类化作用与功能渗透.汉语学习,1997(3).

3. 陈前瑞.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4. 储泽祥.单音动词的叠结现象.∥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5. 方梅,乐耀.规约化与立场表达.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 郭志良.有关“AABB”重叠式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7. 胡孝斌.动词重叠AABB式的语法化.汉语学习,2006(4).

8. 李晋霞.动词AABB重叠式探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9. 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中国语文,1998(2).

10. 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中国语文,1983(1).

11. 孟琮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12. 潘国英.动词AABB重叠式语法构成探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7).

1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4. 孙宜志.动词AABB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动词的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15. 杨平.動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

16. 于立昌.AABB式动词重叠试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4).

17. 张静.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郑州大学学报,1979(3).

18. 张谊生.现代汉语动词AABB复叠式的内部差异.∥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与探索(九).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20.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21. 朱锦岚.“指点”与“指指点点”.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3(1).

22.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98(5).

23. Fillmore C J. Topics in Lexical Semantics.∥Cole R W. (ed.)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24. Giora R. 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and Literal Language: The 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7(8): 3.

25. Ungerer, Schmid.认知语言学导论(第2版).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433)

(责任编辑 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