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养静气是一种境界

2020-03-23 09:35刘建明
中华魂 2020年3期
关键词:静气实则干事

刘建明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修身治学的体会。至今读来,仍让人备受启迪。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会贻误事业,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性燥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斯言诚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却有一股与平心静气相反的浮躁之气在滋生和蔓延,其突出表现在一个“急”字上,比如:有的急于求成,急于出政绩,热衷于搞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实则是“劳民工程”、“伤财工程”;有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GDP,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有的急躁冒进,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缺乏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张口就是解放思想,随手就是战略举措,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的急于升迁,工作沉不下心,干事静不下气,眼里只有权位,心里缺少实情,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干部队伍中的这种浮躁之气,看似仅是个人心态的小问题,实则是关乎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其危害不可小觑。它不仅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而且严重污染社会风气,损害群众利益,有百害而无一益,确实需要认真涤荡一番。治疗浮躁之气有一方良药,那就是善养静气,用静气来戒浮气去躁气,用静气来促政风带民风。

那么,何谓静气?静气就是指人心情平和、态度冷静。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庄子有句名言:圣人之静,就是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以搅挠他的心志,所以能静。广成子也说:抱守神志以养静,形体自然端正。可见,主修静气,是贤哲士人君子入圣的入门要诀,是英雄豪杰立德立业的主要功课,也是人生中一门上乘的修养艺术。静能养生,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能悟道。因此,领导干部若能善养静气,常练“精神瑜伽”,定能受益良多。

善养静气,就能少些盲目武断,多些清醒慎重。古人云:“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因为思考需要心静,多思培养静气。往往心宁气静时,思维最为活跃,灵感最易爆发。平心静气的心态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更展现了一个人稳健持重的处事风格。领导干部肩负着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何在无绪中理出有绪、在纷繁中找出重点,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真正静下心来,在静中深思熟虑,在静中条分缕析,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作出科学正确决策,从而避免因心浮气躁、头脑发热而盲目武断决策。心宁气静的过程,实则是凝聚智慧、凝练思维、凝集精髓的过程。

善养静气,就能少些手忙脚乱,多些淡定从容。“凡遇大事需静气。”静气产生智慧,静气产生信心,静气产生力量。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困难矛盾相互交织,挑战风险在所难免。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是不知所措、失了方寸,还是沉着从容、冷静以待,往往能够考验出一个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优劣和能力水平的高低。越是危急时刻,越是关键时分,只有那些平时善养静气者方能做到理性应对,淡然处之,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从而用自身的静气来稳定人心,鼓舞士气,进而凝聚力量,破解困局。

善养静气,就能少些追名逐利,多些埋头苦干。古人云:“无念则静,静则通神。”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领导干部只有胸怀静气,才能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才能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谋发展;才能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清心寡欲,真正静下心来真抓实干,沉下气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而不计名利,廉洁奉公而不计得失,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清代学者胡达源曾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善养静气,不仅是执政所需,更是人民所盼。领导干部若能牢记之、践行之,做人就会更加平和,做事就会更有魄力,做官就会更有境界,真正在干事创业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静气实则干事
黄帝内经
例谈构造隐圆巧解四类向量问题
“实则”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什么样的人“爱上了开会”
静气
要为干事而为“官”
顺势
沉静
打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