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路径

2020-03-25 02:12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陈亚丽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三角形深度情境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 陈亚丽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主要表现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的能力持续发展”6 个方面。可见,课改的重点是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基本路径。深度学习就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所谓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所谓深度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项目组认为,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时要转变策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1.创设生活化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作业,上课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手机充电20%、黄豆中含蛋白质40%、葡萄酒的酒精度12%等,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问题来自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拉近数学与生活联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创设有趣情境

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学生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为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快乐学习。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 以内减法复习”时,可用小朋友们都喜欢的喜羊羊设置情境贯穿整节课,首先,情境导入:“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喜羊羊)今天喜羊羊要和我们一起学习。”课中又以喜羊羊贯穿其中,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也在其中。学生思想轻松,没有压力,在快乐的情境中轻松解决数学问题。整节课有了喜羊羊的加入,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情趣顿生,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其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组织实操性的教学活动

1.动手实践“做数学”

操作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设计一个探索活动:分别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和四根小棒摆四边形,让学生发现三根小棒只能摆出一种形状的三角形,从唯一性方面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接下来让两人分别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从牢固性层面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2.自主探索“思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以下三个问题:(1)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2)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3)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以上3个问题的小组讨论辨析,发现三角形的定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注重问题引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引领是驱动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最佳载体。因此,教学中应注重问题引领,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进而实现深度学习。例如,教学“小数意义”时,学生在充分感知基础上概括小数的意义,需要问题引领,所以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1)平均分成多少份?(2)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3)这些分数用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引领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感知小数意义,促进学生对小数知识的深度理解。

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建构、应用过程,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形成数学学习“内驱力”,有利于发展高阶思维。

(四)侧重于挑战性内容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评价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解答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学习内容有多大的挑战性,解答的问题是否具有21 世纪的高阶思维能力的特征。从当下的命题方式不难看出,现在的考试考的不仅是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的是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等过程性知识,同时重视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考的是算理、知识的建模形成过程、思维能力。有些考题不难不偏,但学生却无法很好地解答。例如,从厂家或批发部批发进10 件商品,共花去5000 元,如果你是老板,每件商品的零售价应该定为( )元?(A.5000 元;B.400 元;C.500 元;D.600 元)很多学生选500 元,从纯数学的角度来讲它是对的,但从生活和经商的角度讲就是错的。因此,要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为人类生活服务。

(五)改变作业布置形式

1.布置操作性作业,注重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对数学知识形成真正理解,进而熟练掌握。例如,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知识后,可以布置这样一道家庭作业题: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绘制自己家本月各种支出的扇形统计图。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性活动中,要统计、要计算、要绘图,还要检查,此时,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情感也得到了体验。通过这些实际操作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活动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能力,数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2.布置题组性作业,注重实效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这一时期的思维更多的是具体思维,对于抽象、易混的知识点不易掌握。因此,教学中应从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入手,编制一些对比题组供学生练习,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为了解决学生不知道用乘还是除的困惑,可设计下面的题组:

(4)六(3)班男生30 人,男生比女生人数多 15 ,女生有多少人?

通过题组练习,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有了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性。题组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布置开放性作业,开拓思维

课标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的知识含量和思考能力不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让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得到展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题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布置些开放性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开拓这部分同学的思维。

有效作业布置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助推器,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把提高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中,这样就把核心素养从一个抽象的理论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猜你喜欢
三角形深度情境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