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探究

2020-03-25 08:10刘洪波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保护

【摘要】本项目研究团队对三江县6个申遗村寨进行了实地考察,归纳了三江申遗村寨存在着基础建设、历史建筑修缮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强化整体性保护的观念、加强文化遗产的基础建设、文化遗产融入当地基础教育和就业教育、开展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项目等保护策略。

【关键词】侗族村寨;申遗;文化价值;保护;三江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2012年11月,“侗族村寨”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由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联合申报,主要申遗村寨包括三省区四市六县的25个侗族村寨,柳州市三江县有6个村寨(马鞍、平寨、岩寨、高友、高秀、高定等)在申遗范围当中。2018年12月20日,由柳州市政府主办的“2018中国侗族村寨联合申遗面商协调会”,会议邀请了三省区四市六县的政府部门领导和文保系统的领导和专家,并共同签署了工作备忘录,形成更加紧密的联动工作机制。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遗产研究学会长期对申遗侗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建筑测量测绘、民间艺人访谈、查阅历史文献,重点构建三江县6个申遗村寨的文化遗产相关的基础性数据和图像,归纳村寨的聚落类型,提炼文化遗产价值,对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状况进行深入了解,调查民间手工艺现存状况,与当地政府部门、文物部门、非遗保护中心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困难,与村民探讨乡村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和解决办法,参照外域成功经验,探索本地区开展文化保护的具体策略。

二、侗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题组大量的实地调查,对照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其它世界文化保护的经验,课题组认为,目前三江县侗族村寨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基础建设问题

侗族村寨保护首先面临的是地理上的基础建设问题。目前,三江县申遗村寨的地理区域中还存在地理标识模糊、名称命名不统一等问题,如林溪河及其流域的山川河流就不清楚,当地也没有统一的标识,林溪河上游居民也不能清楚地说出河流的名称;相比之下,湖南通道县平坦河及其流域的概念就十分清晰,有利于专家学者的田野调研和成果发布。村寨名称的命名也需要统一,如平寨、岩寨两个村寨习惯上也称为平岩寨,需要清理地面上的标志,平寨相邻的东寨(也写为懂寨)写法很多,外人搞不清楚。重要的历史建筑也缺乏统一的命名和明确的标识,文物部门查找到名称与等地人的叫法不一致。2017年底高友村已经列入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但主要的文物建筑一直未见立碑和建立标识,地理标识上的基础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基于此地的各种研究工作和宣传。

村寨历史的基础性研究问题,有关三江县6个申遗村寨的乡村历史和发展的研究项目较少,这些村寨的起源和发展资料极其缺乏。以平寨、岩寨和马鞍寨三个基本相连的侗寨为例,其村寨建造的历史资料差异较大,申遗文件中关于岩寨和马鞍寨历史的重要依据是“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岩寨属于大营洞所辖”,但平寨的历史仅有当地石碑记录的“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等极少资料,需要开展更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关于侗族村寨中普遍流行的侗族先民“从江西迁入”的说法,三江县高友村和高秀村民间均有相同说法,但学术上的依据很少,对于三江县侗族村寨的历史研究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二)历史建筑修缮和开发利用的问题

文化遗产地的历史建筑修缮和开发利用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国外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案例,但是,在侗族村寨的实际保护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困扰,主要反映在村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当地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力度不够、保护的技术水平不高、开发利用的设计理念问题等。

申遗村寨历史建筑保护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是马鞍、平寨和岩寨,由于旅游开发的问题,村民渴望开展商业经营活动的意识已经远远大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马鞍、平寨和岩寨是三江县最早成为旅游景区的侗族村寨,游客逐年增多,村寨中民宿、旅馆、餐馆、休闲场所不断增加,为了开展经营,村民和外来人员对历史建筑和原有的民居进行改造,虽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村寨有相应的建筑物管理要求,但是基本上难以执行,尤其是对建筑外立面的改造基本上无法管理;同时以木结构为特色的侗族村寨不斷增加着体量较大的砖混结构建筑,这些新建筑数量越来越多,体量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了申遗村寨的整体风貌,民居建筑的空间过分挤压公共性建筑的空间,以自然和谐为核心的侗族村寨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原有面貌和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

在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中,三江县走在全区的前列,三江县有独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中心,独立建制,专人负责,这是广西其它地区较为少见的,大部分县市的非遗保护中心都建立在当地的群众艺术馆中,三江县也是广西具有各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县区之一。但三江县非遗保护依然存在着代表性传承人遴选机制、培养方式、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代表性传承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非遗核心价值研究不足,非遗宣传渠道单一,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三江县侗族村寨文化保护的策略

(一)强化整体性保护的观念

村落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新类型,“它是一定空间范围内被认为有独特价值,值得有意加以维持一延续其固有价值的、包括创造物的综合体,至今还被人们使用,其生活方式、产业模式、工艺传统、艺术传统和宗教传统没有中断并继续保持和发展的城镇、乡村、工厂、矿山、农庄、牧场、运河、寺庙等都应当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

按照《威尼斯宪章》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件要求,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差异性”原则基础上,强化整体性保护理念,即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建筑、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活动等,侗族村寨的文化价值是基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信仰和理念,其核心文化价值体现在村落的布局、建筑的设计、乡村传统生产方式、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方面。在开展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村寨的文化进行整体关照,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孤立地对待其中的一项。以侗族风雨桥保护为例,风雨桥是侗族村寨中风水布局和民间信仰的重要标志和场所,其布局与周围的山水树林有密切关联,以及大型树木下的神庙神龛,在过去的保护中常常不重视周围环境的保护,进行大拆大建,让风雨桥成为一个孤立的建筑,失去了文化遗产原有的整体性,以及风雨桥内部祭祀活动的信仰空间,因为完整保留,适当可以恢复民间祭拜的习俗。

每一个村寨又因其历史发展背景不同反映出来的外在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即文化的差异性。山地型村寨的干栏式建筑是其重要特色,以高友村和高秀村为例,村中的多个鼓楼均采用了一层为干栏的建筑结构,这是两村有别于平寨、岩寨、马鞍寨的标志,但目前未能引起外界的关注和重视,新建的鼓楼均为地面时的大型鼓楼,并强化其成为新地标,而独具特色的干栏式鼓楼相对淡出人们的视线,高友村中心广场旁边的干栏式建筑“南岳宫”设计巧妙,因地制宜,也是该村建筑的特色,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才能将其核心价值得以延续,制定跨领域的保护与创新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研究与整体保护,对申遗和传统村落保护发挥作用。

(二)加强文化遗产的基础建设

1.建立健全地理和建筑物名称及标识

对三江县林溪镇、独峒镇与申遗村寨相关的周边地区地理地名进行系统的检查和修订,对山川、河流、村屯的名称统一命名,实地建立标识;对已经列入县级以上文物的建筑物尽快立碑,并提供相关的文字说明,有利于当地村民对文物的认识和外来人员的了解;对没有列入县级以上文物的建筑物也要建立相应的基础标识,因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村寨原则上所有历史建筑都是文物,应在村寨中设立宣传栏,长期固定地宣传本村的文化遗产。

2.开展乡村历史及文献研究

建立稳定的研究机构,联合本地和外地专家,开展对申遗村寨历史和文化专题的课题研究,建立地方文献库,与文化遗产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不断积累,有利于本地区和外地专家到三江县开展研究工作,形成良好的基础研究环境,开展相关实物的收集工作,如除了正式出版物以外的手稿、照片、生产工具、手工艺品等为下一步建立各类博物馆、村史馆、文化展示馆提供基础资料。

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

三江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项,并在不断增加,按照当前数字化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逐步建立每个非遗项目的基础数据,有利于对非遗项目的描述、阅读、传播和教育,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建库为今后的非遗研究、传承和宣传提供最真实的依据。

(三)文化遗产融入当地基础教育和就业教育

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是依靠专业机构和人员来完成的,文化遗产地的居民是最重要的遗产保护者,尤其是村寨类型的遗产是一种相对活化与动态的遗产保护模式,侗族村寨申遗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地居民对遗产的认识、保护与传承,因此,提升当地村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整体和长期的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方法就是将文化遗产融入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当中,在中小学开设文化遗产课程,将本地的文化融入到基础教育当中,开发形式多样的教材,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落实到位。目前,“侗族大歌”“侗戏”“三江农民画”“侗族刺绣”等已经不同程度地在三江县的中小学开展,也长期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工作,三江县教育界也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但除了对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之外,还要加强对地方文化历史和传统生产活动与文化的了解,增强当地村民及后代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成为可以代代相传的常规机制。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年轻人和成年人提供传统文化技能的培训,引导当地村民利用本民族传统技艺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率和成年人的再就业率,推动村民生产和创业与文化遗产的关联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茶叶种植与经营、侗族大歌与侗戏表演、侗族服饰制作等传统生产和技艺相关的工作和岗位。地方文化和教育部门可以对申遗村寨开展有计划的传统技艺技能的职业培训,帮助村民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实现再就业和创业,让更多的当地居民从事与文化遗产传承有关的工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不断传承文化,使文化遗产活起来。

(四)开展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需要让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全世界的认同,需要不断开展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傳播,单靠本地区和国家文物局相关研究单位开展研究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辐射到海内外,需要联合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开展不同领域的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和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具体的合作项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合作项目

文化遗产地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日本等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技术上具有较好的经验,这些国家的专家和机构参与了全球众多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既是专业技术的权威也是最高的学术平台。目前,侗族村寨的保护工作以国内机构为主,国外机构的参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开始,需要尽快启动国际合作的侗族村寨保护方案的制定和修复工程。

2.人类学与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的合作项目

传统文化涉及到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需要有外域专家和研究团队的参与,从更远的地方来的研究者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视角,将侗族村寨放置在全球文明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和审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为侗族村寨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找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需要开展跨国和多国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项目。

3.村民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合作项目

如前所述,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人是文化遗产地的居民,村民开展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也需要来自外界的力量,通过外来的人员和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渠道,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推动了文化保护与传承。例如,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之前和之后,很多碉楼已经处于无人的状态,为了激活这些碉楼,当地的五邑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以及香港的多所高校成立了自愿者队伍,定期到碉楼里为村民举办文化讲座、交流会,就具体碉楼建筑中存在的问题与村民共同开展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有效地激活了当地的文化,带动了村民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文化自信。

4.创新设计与文化展演的合作项目

文化保护离不开创新设计的开发利用和文化展演,如今,文创产品开发已经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遗产地基本上都有文创产品开发及相关经济活动,但是仅仅依靠当地民众开展创新设计与产品开发是难以打开局面的,需要联合外界的专业机构和产品设计者,逐步建立创新设计氛围,才能形成产业。

湖南大学设计学院在通道县申遗村寨横岭村长期开展侗锦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引入现代的产品开发手段,创造了“新通道”等专业化品牌,帮助当地提升了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经常在国内外参加展览活动,通过品牌建设扩大了横岭村侗锦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的传承、复兴和发展,助力乡村扶贫,是一个科研机构与乡村合作的成功案例。

侗族村寨的文化价值传播需要在海内外经常举办文化展演,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多更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展演活动,扩大文化的世界知名度,得到更多的国家和人士的关注和共鸣。

综上所述,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开展的工作很多,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推广的过程,需要调动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坚持长期的开展申遗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机制建设,吸引全球的专家和资源,开展研究、保护、开发、交流和推广工作,整体提升申遗地政府部门和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技术水平,形成相应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人员和氛围,为人类共同的文明资源和精神财富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物局.侗族村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申报文本,2012:25-26.

[2]吴浩.中国侗族建筑瑰宝鼓楼·风雨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2-13.

[3]刘洪波.侗族风雨桥建筑与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30-31.

作者简介:刘洪波(1970-),男,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史和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保护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