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者探之新者生之素养成也

2020-03-25 15:10王丽
考试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探究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微探究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改革提供了一个既能追求教学本质的普适性又能呈现特定课堂教学的具体性的窗口。笔者在尝试语文微探究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微探究与课堂生成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微探究引发的课堂生成往往更高效、更真实。而且微探究教学的生成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核心素养方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语言和思维的提升最具效力。

关键词:探究教学;课堂生成;核心素养

一、 语文微探究教学的基本内涵

语文微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弹性预设为前提,寻找具体而微、可控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作为探究对象,以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效能的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语文微探究教学是“生本”理念和“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以及教学相长理念有机融合的产物。

教师通过学案等途径了解学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确定有价值、有挑战的探究方向,在课堂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教师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思考,感悟,体验。学生在对话、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自由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 课堂生成的基本内涵

课堂生成是在“以生为主”的课堂中,师生共同接纳具有创新性的意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应变,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互动,创造更具生命力的课堂。

三、 微探究教学与课堂生成的有机融合

课堂生成能够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推动教学的双向互动,点燃师生激情与智慧的火花。但课堂生成不能是无源之水,无基之厦。它必须要有能够生成意外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模式的孕育,而微探究教学就是一种能够形成兴奋点、催生新思考,并把课堂引向深入的教学模式。所以,笔者把课堂生成和微探究教学有机融合,在微探究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有效生成,和学生一起进行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延伸式探讨和求证。这样的有机融合,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新变革,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

四、 在微探究教学的生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微探究教学的生成课堂聚焦课堂教学中比较细微而重要的东西,深入探究,以小见大,最终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微探究教学的生成课堂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推翻了陈述性知识授予的形式,建立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习得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在“怎样做”的动态习得中,产生新发现和新探索,并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樣的课堂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殿堂,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天堂。

下面,我就微探究人物形象、微探究语言和微探究主题等三个方面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微探究生成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探其人物,生其群相,思维与文化交织

学生认知的肤浅性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困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语文课堂思维缺失和思维平面化的现状,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思维训练。而微探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操作性强的好方法,而且是一个把思维引向深入,生成新课堂的好方式。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项羽这个人物认识片面性的现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品析细节、联系史实,确定微探究的相关问题。比如有个小组确立如下的问题探究。范曾说项羽“君王为人不忍”,那么项羽真的是一个“为人不忍”的人吗?“为人不忍”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性格特点的主导?课堂上,该组同学首先展示了项羽的个人简历。从他见秦始皇出游掷言“彼可取而代也”;到他攻城略地,自封霸王,果断杀宋义;再到他抗秦降兵二十万;最后到他屠咸阳,杀子婴,烧阿房宫。可见《鸿门宴》前的简历中,明明写着一个霸气、果断、凶残的项羽,何来“妇人之仁”。该组同学又呈现了项羽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时,感叹“天亡我,时不利,非用兵之罪也”的情形。可见项羽至死都没有认清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是自矜功伐的傲气和膨胀,这也是“为人不忍”背后的元凶。在此组同学的激发下,课堂又生成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如“项羽出卖曹无伤,是轻信别人、鲁莽无知的表现,还是别有用心?”又如“从蔺相如事缪贤不事平原君中窥真实的蔺相如”,还有“王熙凤伶牙俐齿、诡计多端、心狠手辣,她的穿衣风格又暴露了什么呢?”

这样的微探究生成课堂,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他们细嚼文字、辩证思考,他们引经据典、积淀文化,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传承。

(二)探其语言,生其精妙,语言与审美同舞

“一枝一叶总关情”,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容易被忽视却极有揣摩和鉴赏味道的词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推敲和品读,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美丽的文字中。由微探究词语生成的五彩缤纷的课堂,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和情感,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情感理解不充足的情况,引导学生探究“项脊轩”的名称变化。“项脊轩”作为归有光一生的缩略图,它的名称由“阁”变为“室”,又变成“轩”,这些词语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情感呢?我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探究“阁”到“室”的变化,一组探究“室”到“轩”的变化。我提供了《说文解字》中对“阁”“室”“轩”的解说,学生课后搜集了归家的兴衰演变史。《说文解字》中说“阁,所以止扉也”。可见“阁”最初是防止门弹回关闭的木棍,后来引申为架空的可远眺、游憩、藏书的木板屋。学生网上了解到,归家曾是江苏太仓一带的名门望族,家中经常高朋满座,所以“阁”是家族威望的象征。《说文解字》中说,“室,实也,至所止也”。可见“室”就是一个屋子,是供人居住的。学生又了解到归家由繁盛开始走向衰落,当初的庭院楼阁渐渐变成了老妪等婢女居住的地方,最终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说文解字》中说,“轩”是有隆曲顶盖的车,一般是供大夫以上的人乘坐的。后来慢慢成为诗人墨客吟诗作画的优雅安静之地。归有光将小室修葺后称之为“轩”,而且归有光自“束发”就在此读书,这里一直是归有光的书屋。书房是文人寄予情感和政治理想的地方,也是文人精神的栖息地。又结合归有光的祖母、母亲、妻子三代女子对归有光的鼓励和期许,不难得出“轩”字中寄托了他光宗耀祖、改变家族命运的理想。通过对这三个字的探究,学生表现出对词语的极大兴趣,思维马上跑到《沁园春·长沙》《我与地坛》等文章中去,兴致盎然地品读其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有的学生提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与“翔”除意境美之外,还具有什么精妙之处?又比如《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意外折回家发现母亲站在原处的描写中,用了“仍”“还是”这些朴实的词语,有怎样的穿透力?这些探究后的生成,足以证明学生语言的敏感度和审美鉴赏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

(三)探其主题,生其丰富,素养齐聚

阅读文学作品时,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阅读便成为一个接受信息,综合调动自身的各种生活体验与积累,与作品默默对话的过程。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观念的改变,使得不同时期的人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另外,生活背景、知识阅历等不同,又使得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微探究是发现作品主题丰富性和呈现作品主题多义性的有效途径。微探究后生成的新涟漪更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和瑰丽的文学之门的钥匙。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从对景物的描写和意境营造的欣赏中,以及对艺术手法的品析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秋日风光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但文章第十二段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以此,我和学生确定了微探究十二段的课堂内容。

甲组同学从内容上进行探究,认为作者在这一段插入文人学士对写秋诗文的议论,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化气息。郁达夫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文中插入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议论,无疑是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和中外名人诗文联通起來,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去认识、理解、感悟秋景,这份厚重的感情才最触动人心。

乙组同学从情感上进行探究。郁达夫在秋景中融入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和向往,但作家的主观情感又有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所以本文应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学生又结合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时中国正处在一片黑暗中,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以及他为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从上海到杭州。这些都说明他想找一个宁静安逸的地方,用寄情山水来治疗内心的烦恼和郁闷。可见历图排解苦闷忧伤该是本文的感情核心。

在此微探究主题思想的激发下,有个同学提出对《兰亭集序》“生”与“死”的主题再探究的想法。他说面对王羲之的悲叹,我们只意识到生命短暂,生死是大,从而珍爱生命,有所作为好像不够。因为他重点关注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句话。此同学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我迅速抓到这个课堂生成进行积极引导,提议大家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进行再探究。最终我们得出《兰亭集序》最大的悲痛是:人类在认识生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几乎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却又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遗憾。这也许才是《兰亭集序》的伟大和高妙之处。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质疑、探究、雕琢、思辨、碰撞、表达的过程。我们要引领学生在文字中畅游,亲近玩味文字,然后质疑探究文字,最后真心喜爱文字,只有这样核心素养的养成才能水到渠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有千万条,微探究教学的生成课堂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希望得到同仁的指点和帮助,使之逐渐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上)》《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3.

[2]戴继华.“生成课堂”的“境界说”原理分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2.

作者简介:

王丽,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探究教学核心素养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