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020-03-26 07:39沈国强
科学咨询 2020年7期
关键词:溶液思维能力化学

沈国强

(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桐乡 314500)

目前,高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而前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实现,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永远值得探讨的课题。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不但能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巧用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思维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其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如果当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无法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时,教师如果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加工,创设出切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则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比如,当问题与现实背景有联系时,教师可以提供与课题相联系的真实模型让学生观察;如果内容抽象难懂,教师可以先给出其简单直观的模型让学生思考;教师在讲授新概念、新方法时,可以在新旧知识间适当增设铺垫,减小难度,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开展。教师通过在最近发展巧设问题,既能让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的差异,又能促使他们头脑中构建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新的认知平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1]

例如,笔者在学习Mg(OH)2沉淀的溶解平衡时,提出了两个问题:1.向 Mg(OH)2沉淀中加入浓NH4Cl溶液,沉淀为什么溶解?2.向 Mg(OH)2沉淀中加入浓CH3COONH4溶液,沉淀为什么溶解?因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NH4Cl是强酸弱碱盐,水解呈酸性。所以,误认为Mg(OH)2沉淀溶解的原因是水解产生的H+与Mg(OH)2发生了中和反应。而CH3COONH4是弱酸弱碱盐,水解呈中性,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经验,无法解释Mg(OH)2沉淀能溶解于浓的CH3COONH4溶液的原因。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迫切想要知道问题答案的强烈意愿,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真知的思维。教师再通过引导探究,最终得知Mg(OH)2沉淀能溶解于浓NH4Cl溶液或浓CH3COONH4溶液的原因是一致的,都是因为Mg(OH)(s)= Mg2++2OH-溶解平衡中,产生的OH-与结合成NH3·H2O。

巧用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营造一种想要迫切知道答案的强烈愿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挖掘隐性知识,调动学生思维

化学教材的编写隐含着严谨的逻辑结构。如果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独立的知识层面。那么,学生的思维会被缺乏具体形象的逻辑结构的支持所阻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深层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自觉主动去寻找探究新知。[2]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碱金属”后,掌握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规律。如Li、Na、K、Rb、Cs、Fr原子结构规律的比较分析,可知这六种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Li为2个)的稳定结构。因此,他们都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从Li到Fr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小,导致最外层电子越来越容易失去,化学性质越来越活泼。如果教师能将上述规律教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规律学习,就会调动学生的思维,去自主探究,则学习卤素这一章的内容就变得非常容易。

三、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一个问题,学生想迫切去解决它,但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旦出现这种心理状态,就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这时,学生处于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例如,笔者在教学“Na2O2与水的反应”一课时,就提问学生:Na2O2与水的反应得到的溶液中,加酚酞试液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们大声回答:溶液会变成红色。接着,我演示了Na2O2与水反应,得到的溶液中加酚酞试液,果然,出现了红色。于是,我摇动试管,红色很快褪去,学生一下子傻了眼?溶液的红色为什么会褪去呢?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维,探究红色退去的原因,参考教材找答案。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出Na2O2与水反应的规律。笔者通过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巧妙创设了认知冲突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了探究的强烈欲望,而去自主设计实验,寻找知识的真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发掘美育素材,启迪学生思维

化学中的美育素材,是人类智慧开放出的瑰丽鲜花,是盛开在抽象思维的莽原上的鲜花。在艺术美的启迪下,教师要挖掘化学中解题思路的美育因素。差异美是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数量特征、关系特征的差异,理清、清除这些差异,而完成的一种解题策略。[3]

例如:已知乙烯和1、3—丁二烯可发生如下反应:

该系列化合物可由石油裂解产物为原料采用上述方法合成。

1.上述系列化合物分子式的通式为_____。

2.该系列化合物中分子式为C24Hx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

3.该系列化合物的最大含碳量为_____。

解析:1.观察结构,呈现出一种美的对称性,其分子式体现等差数列规律:C8H14、C12H20、C16H26,碳、氢的公差分别为4和6,其通式为C4n+4H6n+8。

2.由通式知4n+4=24,得n=5,6n+8=38,分子式为C24H38,结构简式为:

3.运用数学极限方法计算,该系列化合物最大含碳量的质量分数为

上述解题方法发掘了化学中的美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美的熏陶,不再感到化学知识的枯燥乏味,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猜你喜欢
溶液思维能力化学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溶液』知识全解读
培养思维能力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镀锡溶液为什么会混浊?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