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美学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2020-03-26 10:23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茶艺茶道茶文化

(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引言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1]其友陆羽走遍名山大川,潜心撰写《茶经》一书,对唐代当时的茶事进行归纳、取舍、提炼和美化。从此,茶不仅是一种饮料,饮茶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社交礼仪,更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的途径。中国茶道根植生活、指向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情趣(由于茶传播甚广,日本、韩国等地也有“茶道”之说,本文为区分起见,用“中国茶道”一词以示区分)。在茶道实践过程中,我国一代代茶人对于茶道之美的创造、体验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道美学。根据马嘉善先生的观点,中国茶道美学是研究人们在茶道实践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和创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2]。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的美学思想基础是“天人合一”,化“自在之物”(如茶叶、水等)为“为我之物”(指茶事等);“为我之物”通过反馈作用,不仅强化了社会和谐的氛围,而且不断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内在道德责任心[3]。我们认为,中国茶道的美学性,主要表现为“静、和、怡、真”。茶之静美,在于内外的平静与安详;茶之和美,在于与环境的和谐融洽;茶之怡美,在于没有牵绊与强求;茶之真美,在于自我寻找和回归。可以说,中国茶道美学是一种综合美学,属于宁静、典雅、平和的中式古典美学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3]。正因如此,中国茶道才具有如此隽永的魅力,值得世代传承与修习。

江西财经大学从2016年以来开设了“中国茶文化和茶艺”课程,希望以该课程为基础,传播中国茶道。经过几年实践,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与实践缺少融汇贯通。不同的茶叶,其色、香、味、形皆不一样。为尽显其美,茶具、水温、冲泡手法皆有特殊要求。但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师资限制,茶文化与茶艺分别由不同老师教习,使得茶文化与茶艺两部分分离,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茶文化教学师生互动少,茶艺实操学生图新鲜。在茶文化教学中,虽然也是多媒体教学,但学生参与不多。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茶艺,一时兴趣挺高,但浅尝辄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与其他相关美学和文化课程衔接不够。在教学中,把“中国茶文化和茶艺”独立成一门课程是为了更集中学习茶文化和茶艺。茶与中国哲学、诗歌、绘画、雅集、小说等关系密切,在教学中没有更多的关联,没有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显得肤浅。

鉴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该课程应以中国茶道美学为引导结合理论与实操,增强教学的互动与活力,链接起中国茶道与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的关系,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茶道思想的宽度、深度和广度。在茶文化和茶艺的教学中,教学应沿着“知茶→喝茶→泡茶→评茶→悟茶”的思路,嵌入茶味之美、茶器之美、茶席之美、茶空间之美、茶礼之美、茶艺之美、茶性之美的美学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浸润中体悟茶道。对学生而言,觉其美,易传承,则更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表现,在置茶、烹茶、泡茶、品茶等过程中,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善自我、提升品性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方式,即为中国茶道美学教育。理论的构思,还需实践进行检验。本研究以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以深入考察茶道美学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影响。

二、中国茶道美学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影响的实验基本框架

(一)被试

我们选择了江西财经大学“中国茶文化和茶艺”的2个教学班作为大学生茶道美学教育的实验对象。

本实验采用整班随机抽样法,2个教学班为实验组,1个全员未曾学习该课程的专业班为对照组。基本情况如表1。

(二)实验基本思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常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学生均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类大二、大三学生。

2.实验组从茶文化讲授入手,通过茶叶实物和茶文化视频的展示,进行茶叶审评的分组讨论,行茶十式的教师演示和学生实操,以审美的视角引导学生进入中国茶道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审美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指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欣赏、表现、创造等实践活动,以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课程结束后,运用自编的《大学生审美能力评定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测量,然后对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三)实验分析工具

1.自编的《大学生审美能力评定量表》把审美能力分为审美感知、审美认知、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评价等5个维度、共18个题目来进行考察,量表的呈现方式采取Likert式量表法,从高到低按5分制评分。总量表的α系数为 0.91,5 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4、0.73、0.81、0.87、0.82。

2.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实测,用时15-20分钟,所有问卷当场收回。最后实验结果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

表1 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审美能力总体差异

审美能力是人们体验、感受、欣赏、表现、创造和评价美的事物的能力,即表现为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判断、解读时所必须具备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4]。本实验是从茶文化入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味中国茶道美学,提升整体的审美能力。实验组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教学,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注:差异显著,**表示P< 0.01,差异极显著。以下同。)

从表2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审美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审美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说明中国茶道美学的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教师讲授、实物展示、分组讨论、实际操作、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参悟茶道所表达的意蕴和美感,进入茶道这一传统审美的相应情感状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种对审美欣赏和体验的重视和培养促进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审美能力差异比较

美之所以打动人,是因其具有契合心灵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引发人们心理的共鸣,唤起人们的情感,启迪人们的想象[5]。人们在美呈现后,通过感官感受到美,直接地触发了美的心理感受器官,进而认识到美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在体验美的过程中联系自身经历或所学知识,植入自我的情感,并自我表达对美的感受,进而对美作出评价[6]。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包含审美感知、审美认知、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评价的综合体系,大学的美育就是要丰富大学生的这个体系,提高这个体系的层次,引导大学生跳出恶俗、无聊、千人一面的窠臼,拥有高雅、健康、积极和有创造性的审美能力[6]。本研究除了考查中国茶道美学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总体影响外,还对审美能力的五个维度进行了逐一考查和具体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审美能力各维度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表3表明,在审美能力各具体因素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这说明经过中国茶道美学教育后,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认知、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评价的发展得到显著提高。

1.对大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促进

审美感知指的是美的事物或现象直接刺激人的感官后,人对客观事物美的特征的接收和生理感受[7]。在表3中,我们发现,经过了中国茶道美学的教育后,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这是由于茶叶的形状和香气、茶汤的色泽和口感、茶席的布置和座次、茶艺的动作和程式、茶艺空间的环境等,都直接刺激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茶本身就具有凝神定气的功效,加上茶道之美的整体呈现,使审美主体沉浸入这一美的感受当中。特别是茶道本身的仪式感,更加强化了这种美的高雅性,给人的感官以极大的满足。通过茶道美学教育的训练之后,大学生能自觉调动审美感官,综合感知事物的外部形式美,如:视觉—洁净整齐、味觉—滋味各异、嗅觉—香气飘逸、听觉—舒缓悠扬,形成综合的审美通感能力。中国茶道美学教育对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提升了审美感知的灵敏度。只有对美有深度的体验,才有审美能力的真正提升。

2.对大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提升

审美认知是在美的感知的基础上,对美的表达的接受和理解[8]。表3显示,经过了茶道美学的教育后,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茶道美学教育以眼、耳、鼻、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但绝不限于感性认识。大学生通过欣赏影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对中国茶道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大多浮于表面。六大茶类的区别、历朝历代的品饮方式、形式多样的茶具、茶道礼仪和茶道哲理的讲解,能让大学生对茶的理解更加深刻。茶叶、茶具、泡茶、茶艺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领悟中国茶道,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的理解。认识美是一个渐进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茶道之美认知中,质的飞跃关键在于对茶道礼仪的把握和哲理的理解。中国茶道礼仪讲究主随客便、先客后主、先老后少、扣指回礼、新客换茶等,这符合中国人谦和礼让的民族特性,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传统礼节的认识,提高其社交能力。中国茶道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儒家的中庸仁礼、修心明志,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学的一得永得、一期一会、茶禅一味等哲理的讲解、揭示和阐释,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茶”这个桥梁,加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美对事物形式存在的价值”“美对事物本质的揭示”“美对个人气质的作用”“美对精神体验的完善”等方面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3.对大学生审美联想能力的拓展

审美联想能力是在审美感知和认知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事物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美产生类似联想和因果联想的能力[8]。经过了茶道美学的教育后,大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茶道美学教育从茶文化入手,让学生从“喝茶”入手,进行审美联想。实验表明,实验组对味道的想象(苦、回甘、清爽、甜醇、柔和、细腻等)、香气的摹状(花香、果香、蜜香等)、情景的畅想(文学作品的代入感、绘画作品的进入感等)、人生状态的描摹(先苦后甜、人世沉浮、一期一会、惜福珍重等)等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想象是会互相影响的,茶道之美可以具象化,亦可虚拟化。茶道的平和简素代表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观念和生活态度。具象的一杯茶端起放下,好比人生“拿得起放得下”;初品时苦涩但随即回甘,越苦涩回甘越迅猛,好比人生投入的努力越多产出幸福越多;茶叶开始浮在表面最后沉入杯底,好比人生少时虚浮老时沉稳;茶只讲究适合、不追求价格,好比人生适合才是欢喜等等。经过美的触发,进入精神的再创造,会进一步提升美的感受,让美再一次升华。

4.对大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唤起

审美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否符合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需要、审美兴趣等)而产生的积极态度体验[7]。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不仅优美、壮美等积极的情感,即使是一些消极的情感,如哀伤、痛苦也可以经过无功利的转化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实验表明,经过了中国茶道美学的教育后,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静、和、怡、真”既是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茶道的美学体验[8]。大学生在“知茶→喝茶→泡茶→评茶→悟茶”的过程中,美的感受更具体,加上联想和想象,美的精神体验更加丰富和满足。实验表明,实验组的大学生在喜欢、期待、平静、舒适、恬淡、如愿等审美情感方面的能力有了更具体的感受。茶尤其是绿茶,入口苦涩,之后渐次回甘,这种先抑后扬的美感,给人一种更加深刻、更具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人生的体验,这种异曲同工之妙是更美的情感体验。从问卷的情况看,实验组的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更恰当、明确、丰富、深刻,而对照组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就显得相对模糊、贫乏、肤浅,并多停留在一般情感体验的水平上。

5.对大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引导

审美评价是在一定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标准的确立是审美教育的目的[9]。审美标准一旦确立,世界在个体的眼中就染上了自我的色彩。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观作用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选择、兴趣爱好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塑造正确价值观,这是美育的积极作用[10]。经过了中国茶道美学的教育后,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其差异更明显地表现在对审美对象评价的丰富性,如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哲思美。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很多时候感受不到美,并非美不存在,而是没有审美的判断能力。茶叶是自然之物,但加工方法不同,呈现的形式各异,茶的制作过程既有自然造物之功,又有人力加工之效。茶对身体健康的功效已被科学证实,对精神健康的保持也效果显著,茶对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双重作用,更应将其引入生活。以茶待客讲究礼仪,茶席布置、茶席座次、茶品选择、倒茶顺序等,既是社交礼仪,又体现个人修养。音乐、焚香、插花、挂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添入,更增加了茶道美感。品茶如品人生,“平生不平事,都向毛孔散”,多少人生感悟都在一杯茶的端起放下之间。对美的多重形式,如自然美(茶叶的自然特性)、生活美(茶席的品味)、社会美(茶艺的礼仪和交际功能)、艺术美(茶文化的渗透性)、哲思美(茶道的精神)等,能增强大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茶道能使大学生以美的多元性对抗平凡、单调和乏味的日常,克服单一性,增强丰富性,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茶道美学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全面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立足中式美学,通过审美环境改善、审美认知提升、审美动机维持、审美能力增强等途径,让学生对茶道之美感于身、知于心、立于礼、悟于理、养于生,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茶艺茶道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茶道人生
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