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生道德品质培养与语文课堂的融合初探

2020-03-27 06:59张萍
文理导航 2020年10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语文课堂

张萍

【摘 要】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帮助他们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使他们的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对他们今后正常的社会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该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在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四个方面探讨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语文课堂相融合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品质;语文课堂;智障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虽然这是针对思品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但是立德树人是我们所有教师共同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悟到语文课堂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智障生由于智力缺陷,他们的认知发展落后,使得他们的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观念缺失。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不过语文课堂还是应该以语文教学为主,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计,合理编排,润物于无声。笔者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探讨:

一、在朗读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发和推动力量。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受到各种道德情感的熏陶。

由于智障生在朗读时存在语速较慢、对重音、停顿等技巧把握不够、容易读破句、没有感情等问题,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使他们在朗读中情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学《我们的老师》一课。教师注意到在这篇课文中“还”字出现了三次:“医生让她休息,她还要坚持来给我们上课。”“她的嗓子有点哑,说话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可她还是讲得那样清楚。”“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手有点抖,可她还是写得那样工整。”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范读,重点指导学生读这三句话。通过个别读、分小组读、比赛读的方式,对他们的朗读及时予以评价指导。通过三个“还”,学生朗读的感情一次比一次深入,杨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二、在迁移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在教学中利用迁移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和强化。

这种迁移笔者认为有三种方法,一是同类迁移。例如《我是中国人》讲的是爱国将领吉鸿昌在国外受到外国人的轻视后,不但不自卑,反而戴着一块“我是中国人”的牌子出入于美国人之中,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我不能忘掉祖国》通过宋庆龄不卑不亢地反驳一位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侮辱性言论的事,表达她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爱国主义思想。两篇课文背景相似,表达的中心思想相同,在讲授《我不能忘掉祖国》时带学生回顾《我是中国人》的内容,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油然而生。

二是反向迁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还是《我不能忘掉祖国》一课,在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强化之后,教师结合最近的香港暴乱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祖国稳定团结的行为多么可耻可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三是对比迁移。如《周总理的睡衣》一课,通过邓奶奶帮周总理补睡衣的感人情景,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细心收集了学生生活中浪费的画面,学完课文之后一一播放给学生看:放学了教室的灯还亮着;午餐时桌上、地上掉了许多饭菜……画面还没放完,许多学生的脸就红了。这一强烈对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又加入了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在榜样身上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

智障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给他们树立正面的榜样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坚定他们的道德信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榜样的力量。例如教学《身残志坚的华海》一课,华海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自学文化知识,刻苦学医,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教师激励他们说:“华海虽然是残疾人,但他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你们只要努力,一定也可以!”同学们纷纷点头。从华海身上,学生学到了身残志坚、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榜样的塑造不要局限于书本,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给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这样他们的模仿就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在学习《身残志坚的华海》一课时,除了华海,教师还给他们介绍了毕业生张阳的事迹。张阳是一个脑瘫的孩子,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努力学习计算机操作,现在在影楼里帮忙修照片,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学生们听了都很激动,觉得他们只要好好学习本领,以后也能自力更生。

这些榜样让学生们有了向上向好的愿望,道德信念一次次得到充盈和滋养。

四、在讨论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培养和造就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之一。当学生的道德意志开始萌芽时,我们应该将它们进一步往前推进。讨论就是一种有效方式。因为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浅不一,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从中掌握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讨论也能让学生在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听取别人的观点,汲取他人的长处,从而深入理解文本,道德意志进一步得到强化。

如教学课文《下雨了》,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讨论:如果放学的时候下雨了,你带了雨伞而同学xx没带雨伞,你会怎么做?大部分学生都说“把伞借给他”。任x却在下面说:“我才不借呢。”教师把他叫起来,启发式地问:“为什么不愿意借啊?我們要向课文中的小宝学习啊。”“我把伞借给他我就要淋雨了,要感冒的,再说我的伞借给他被弄坏了怎么办?妈妈会骂的。”他的回答让教师陷入了思考:没带雨伞的人不用淋雨,带伞的人却要淋雨,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种太过高尚的情操,不用说这帮孩子,就是我们成人又有几个能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但是如果默许了任x的想法就违背了这堂课的初衷,势必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任x本就有点自私,如果不适时予以引导,只怕会让他产生不良的道德认识,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教师决定剩下的时间不讨论“借还是不借”,转而讨论“除了把伞借给他的方法之外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帮到同学又可以让自己不淋到雨”。这下原本清冷的课堂热闹起来了。有的同学说先把他送回家自己再回去,有的说跟传达室的王爷爷借伞,还有的同学想出了让老师打电话给他妈妈让他妈妈来接的点子。任x本来一直低着头,后来他也慢慢地举起了手:“老师,我家离学校近,我回去再拿把伞借给他。”……这节课不但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助人为乐的种子,也让他们树立了要做好事,但要会做好事的观念,对他们道德意志的锤炼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认识的深入、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意志的强化……最终都能促使他们将这些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这些共同组成了他们道德品质的内核。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为智障学生成功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更生动,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翠翠,刘丹.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情感的培养[J].新西部,2011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0)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好奇”的代价
龙都的新朋友
教材与教学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