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朗导弹“报复”行动

2020-03-27 12:08何鹏程
兵器知识 2020年3期
关键词:弹头流星导弹

何鹏程

2020年1月8日凌晨,伊朗为报复革命卫队将领苏莱曼尼被美国“斩首”,发动了“烈士苏莱曼尼”的报复行动,使用“数十枚导弹”对美驻伊拉克军事基地实施了弹道导弹远程突袭。伊朗透露,此次行动对距离较近的阿萨德机场使用了“征服者”313(Fateh-313)导弹,对距离较远的埃尔比勒基地使用了射程更远的“奇亚姆”1(“起义”1,Qiam-1)导弹。这两型导弹都是伊朗导弹主力,虽然从打击效果看,“征服者”313效果较好,但从射程和威慑效果看,外界更加关注“奇亚姆”导弹。

此次报复打击中“征服者”导弹对美空军基地机库的打击效果

“奇亚姆”导弹对美“报复”打击分析

虽然源于“奇亚姆”的“火山”系列导弹多次参加也门胡赛武装对沙特的打击,但“奇亚姆”实际参战的报道并不多见,通过此次导弹袭击我们可以一窥“奇亚姆”的实际作战能力。

事件过程2020年1月3日,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外遭美军空袭身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随后发表声明说,伊朗将对这起事件进行“强硬复仇”。此后根据伊拉克方面报道,伊朗在8日凌晨从大不里士和克尔曼沙赫向伊拉克美军基地发射了22枚导弹,其中17枚打击了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Anbar)的阿萨德空军基地,另外5枚打击了伊拉克西部埃尔比勒美军基地。美军中央司令部称,伊朗有10枚导弹击中了阿萨德空军基地,1枚导弹击中了埃尔比勒的一个军事基地,还有4枚导弹未击中目标。袭击分两波进行,期间间隔约一小时。此后美总统特朗普在声明中表示美方没有人员伤亡,军事基地仅遭轻微破坏。但数天后,美军承认有20-70人受到导弹爆炸的“震荡”造成脑损伤接受治疗。

打击效果西方卫星照片拍到了阿萨德空军基地受“征服者”导弹打击的效果,而对于埃尔比勒基地始终没有完整说明。但通过零星消息可以对“奇亚姆”打击埃尔比勒基地的效果作出大致分析。

首先从埃尔比勒基地的卫星照片来看,没有明显的打击痕迹,鉴于“奇亚姆”的弹头载荷远大于“征服者”导弹,因此基本可以判定伊拉克所谓的5枚对埃尔比勒打击的“奇亚姆”基本没有奏效。虽然有媒体称该基地部署的“密集阵”拦截了“奇亚姆”,但大部分情报分析人员认为,“密集阵”在数千米射程内要对射程600千米左右从高空近乎垂直再入、速度达到约6马赫的弹头进行拦截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认为“奇亚姆”遭到了“爱国者”防空导弹的拦截,但该基地在袭击时并没有部署。此外网络上流传的“奇亚姆”导弹坠毁的照片,是在距离埃尔比勒基地约110千米的一个村庄发现的导弹残骸。从照片看残骸应该是“奇亚姆”导弹的弹体,并不是弹头部分,这说明导弹成功实施了头体分离。此外在埃尔比勒基地附近约30千米外发现一处导弹爆炸弹坑。就此来看,“奇亚姆”导弹在此次袭击中基本是完全失败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伊朗精心打造的“撒手锏”武器的此次失手呢?这还要从“奇亚姆”的发展谈起。

“奇亚姆”弹道导弹的发展

“奇亚姆”导弹虽然是当前伊朗导弹力量的主力之一,但其发展也是在世界导弹发展历程中奇怪的存在,反映了伊朗自主导弹发展的基本路线。

起步于“飞毛腿”20世纪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伊朗启动了弹道导弹研制计划,此后在两伊战争刺激下,导弹开发工作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伊朗和叙利亚达成协议,购买一批“飞毛腿”B型弹道导弹,在用于对伊拉克攻击的同时,开始仿制,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流星”1(shahab-1)导弹。该导弹射程约200多千米,弹头重约1吨。以后引进了“飞毛腿”C导弹技术,对“流星”1进行改进。与“流星”1相比,“流星”2减轻了弹头载荷,增加导弹长度,能多容纳20%的燃料,而且燃料和氧化剂的配方比例也经过调整,使射程提高到500-700千米,有效载荷保持在800千克。2004-2006年,伊朗在军事演习中使用了“流星”2导弹。“流星”1和“流星”2导弹计划于2007年终止。外界估计,伊朗目前拥有250-600枚“流星”1和50-150枚“流星”2导弹。

“流星”1和“流星”2导弹的国产化,说明伊朗基本掌握了弹道导弹开发和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伊朗以国外相对成熟的“劳动”型导弹为基础,开始开发射程更远的“流星”3导弹。“流星”3导弹技术源自“飞毛腿”和其派生型“劳动”,通过加大导弹燃料箱,从而得到了更大射程,在制导和发射技术等方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为此,伊朗在通过“流星”3提高導弹射程的同时,开始利用“流星”2导弹试验制导技术。

精确的“流星”2上世纪90年代后,在海湾战争的刺激下,伊朗开始发展用于精确打击的弹道导弹。伊朗在这一时期通过引进获得了部分导弹精确控制技术,并应用在“流星”2导弹上,制导系统得到改进。特别是,新的“流星”2导弹采用了头体分离技术,就是在燃料耗尽后,弹头将与弹体分离,这使其完全摆脱了“飞毛腿”导弹的技术框架,导弹的稳定性和精度都得到增强,导弹防御系统也更加难以拦截。据推测,改进的“流星”2导弹的圆概率误差(CEP)提高到300米以内,虽然这与“流星”1相比改进不是很明显,但这是射程提高3倍后的数字,在当时已经非常难能可贵。此外,在提高精度的同时,伊朗还通过“流星”2导弹着力改进了导弹发射技术,使其成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武器。外界分析发现,“流星”2导弹可以在预先测定的发射点位置上实施定点发射。车队进入发射阵地后,从阵地联测、起竖、加注、检查、撤收车辆,到点火发射,时间可缩短到30分钟以内,这使其具备一定的快速机动反应能力。而在未经预先测量的发射阵地上实施机动发射,时间也可控制在约1小时以内。对“流星”2的改进大约持续了近15年。通过这些基础工作,伊朗完全具备导弹及保障系统的自主设计能力,并掌握了多样的精密制导技术,这为进一步改进奠定了基础。

快捷的“奇亚姆”精确制导技术的掌握使伊朗具备了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也标志着伊朗导弹运用策略开始从两伊战争时期用于轰炸的“袭城战”开始向精确的“点穴战”过渡。为此,伊朗在本世纪初开始发展专门用于精确打击的弹道导弹。一方面利用固体燃料导弹技术发展了射程300余千米“征服者”系列,以逐步替代老式的“流星”1导弹。“征服者”反应时间从“流星”系列的数十分钟缩短到了十余分钟,而且采用了光学和雷达等多种末制导技术,甚至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打击海上大型移动目标的“波斯湾”和“霍尔木兹”反舰弹道导弹。另一方面在“流星”2基础上发展了“奇亚姆”(Qiam)弹道导弹,以填补“征服者”系列和“流星”2导弹之间的射程空白。该导弹于2010年8月试射成功,在2010年10月的阅兵中公开展示。2011年5月,伊朗国防部长艾哈邁德·瓦希迪宣布,该型导弹开始交付给伊斯兰革命卫队的航空航天部队。美国的一份报告指出该导弹在2010年5月即交付使用。

“奇亚姆”1导弹与“流星”1和“流星”2导弹的比较

伊朗官方通讯社称,“奇亚姆”导弹完全由伊朗自主研制,具备新的技术特点和较强的作战能力,是“伊朗新一代导弹的组成部分”。并透露,该导弹发射系统经过改进,减少了准备环节,具备地面高速机动和快速发射能力。正是由于该型导弹的快速反应能力,其在伊朗革命卫队将领苏莱曼尼被美国“斩首”后,与“征服者”313一起被选为对美报复的武器。虽然此前以该导弹为原型改进的“火山”系列导弹被也门胡赛武装多次使用,但伊朗真正使用该型导弹是首次,因此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那么,代表伊朗导弹未来发展方向的“奇亚姆”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外形简洁的“奇亚姆”1导弹

“奇亚姆”1导弹的弹头特写

“奇亚姆”1导弹的尾部有做工较为精巧的燃气舵

“奇亚姆”弹道导弹的技术特点

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伊朗除了发展“奇亚姆”1(Qiam-1)导弹外,还在开发“奇亚姆”2(Qiam-2),形成了新的导弹系列,目前服役和此次参与打击的主要是“奇亚姆”1。“奇亚姆”导弹系列反映了伊朗导弹完全自主化和精确化的发展趋势,其设计和性能有诸多特点。

总体设计优化,但可靠性不高从外观看,“奇亚姆”导弹设计较为简洁,呈典型的铅笔形,没有过多的附加物。该型导弹全长10.79米,弹径0.88米,采用液体燃料发动机;燃料储箱采用共底技术,氧化剂箱长3.9米,燃烧剂储箱长2.1米,发动机长1.9米,采用燃气舵控制;制导舱段长0.45米,弹头长度约2.3米,弹头采用锥-柱-裙外形设计。其放弃了“飞毛腿”系列导弹较为典型的尾翼,从而减少了目标雷达反射信号。同时,这也减少了结构重量,因此可以增加有效载荷重量或导弹射程。但由于采用了铝合金等风险较高的新型轻质材料和新的制导和控制技术,加之由于制裁和监控导致试验次数非常有限,使得导弹系统整体可靠性不高。这也是2020年1月8日凌晨对伊拉克埃尔比勒美军基地实施突袭时导弹偏离目标较远的重要原因。

发动机潜力大,有进一步改进可能“奇亚姆”导弹发动机源于“流星”2。在2006年前后,伊朗研发液体推进剂的沙希德·赫马特(Shahid Hemmnt)工业集团通过“扣萨计划”(Project Koussar),已经开始消化1990年代自俄引进的RD-216发动机技术。这种发动机曾用于俄罗斯SS-5“短剑”(Skean)中程弹道导弹和SL-8宇宙卫星运载火箭。从这种发动机上伊朗掌握了提高发动机燃烧室内部压力的相关设计和制造工艺,并将其用于“奇亚姆”导弹发动机的改进。也就是说,“奇亚姆”导弹发动机燃烧室的耐压能力要比“流星”2略大,这使其具备了更大功率的潜能,因此外界通常认为该型导弹最大射程为650-800千米,甚至具备1000千米的潜能。

制导精度高,但抗干扰能力差“奇亚姆”问世以来,伊朗官员多次宣称“奇亚姆”导弹的制导系统得到了改进。分析人士指出在没有尾翼的情况下调整导弹的飞行轨迹需要一个高度灵敏的制导系统。而由于该导弹采用了这一类型导弹中少有的可分离弹头,摆脱了燃料消耗后重心偏移的弹体,从而使弹头打击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因为只有弹头需要在飞行后段进行控制,简化了操纵设备,精度得以提升)。此外,伊朗官员还宣称,由于装有智能导航系统和定位系统,“奇亚姆”命中率较高,圆概率误差(CEP)提高到了100米左右。伊朗曾在2002年宣称研制出激光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和GPS备用导航系统,虽然这些系统主要是为“流星”3B等中程导弹设计的,但同样可应用于改进现有“流星”1/2和“奇亚姆”等近程和中近程导弹。但也有情报通过图片分析发现,“奇亚姆”的弹头端头处有无线电天线,因此可能采用了无线电中段指令制导方式,也就是通过地面探测、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导弹的弹道修正。这种方式虽然精度较高,但抗干扰能力较差。外界认为在这次袭击中导弹偏离目标较远的情况,很可能是美军得到预先警报对战区实施了较高强度的电子干扰和卫星制导信号欺骗。

弹头设计先进“奇亚姆”在弹头设计上一是采用了头体分离设计,也就是导弹在助推段结束后,像洲际导弹一样将发动机和燃料储箱等组成的弹体抛离,只剩下弹头部分飞向目标,这不仅使导弹的雷达反射信号更小,而且抛弃了燃料耗尽后重心偏移的部分后,使弹头重心更好控制,体积较小也使空气阻力变小,弹头可以更快下落。二是采用了类似于“婴儿奶瓶”的外观形状,使弹头再入的空气动力性更加优化。“奇亚姆”的再入飞行器与“流星”3中程导弹一样,采用了三级圆锥式设计:前端为小直径圆锥,中间部分是一个短圆柱形横截面,底部由一个与前部连接的外展型底座构成。估计包括导航、引导和控制系统在内的仪器套件就整合在再入飞行器的仪器槽内。这种分段外形递减的设计可以优化弹头重心和压力中心,从而增加飞行稳定性,使弹头在最后的再入段的飞行控制性更好,打击精度也就更高。

发射系统集成度高,作战反应快“奇亚姆”设计之初就优化了系统和发射流程,大幅压缩了导弹发射准备时间,使其能更快地占领阵地和发射。一是導弹发射系统得到精简。从伊朗展出的系统构成和西方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奇亚姆”导弹系统的保障车辆明显少于以往的“流星”系列。二是地面机动能力较高。“奇亚姆”与伊朗开发的其它大部分导弹一样,采用了民用卡车底盘的机动式TEL(运输-起竖-发射)发射车。这种底盘伊朗不但可从国际市场获得,而且大部分组件可自主生产。由于伊朗大部分为荒漠地带,罕见沼泽、丘陵和林地,因此采用高机动越野车底盘并没有必要。三是发射准备时间大幅缩短。新的TEL车也有了新的变化,其利用“流星”3的技术进行了升级改进,起竖发射设备具备了自动加注燃料的能力,而且采用了卫星辅助测量技术,使导弹发射车进入阵地后可以很快完成阵地联测,使得定位导弹发射位置的工作简化,减少准备时间和并提高了精度。四是自动检测和校准技术的应用,使得导弹制导系统可以在导弹起竖后很快完成弹载惯性组件的校正和归零。这些措施大幅缩短了导弹发射前暴露的时间,也降低了被敌方监视系统侦察到的机率。

采用发射窖方式发射的“奇亚姆”1导弹

“奇亚姆”导弹的部署与作战运用

地下部署,隐蔽待机伊朗建有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的地下发射窖综合设施,这些发射窖建在地下纵横交错的隧道内,且相互独立封闭,发射车可以在隧道内自由机动穿行,每隔一段就建有发射窖分支,窖室空间允许发射架起竖和燃料加注,窖室顶端建有圆形开口的发射天窗,导弹可以在多个发射窖室之间机动,并随机选择发射窖组织发射。地下设施内除了发射窖外,还建有待机检测和导弹储存设施。地下设施中主要存储和发射“流星”1/2和“奇亚姆”等多型导弹。从伊朗公布的视频看,导弹在地下设施内可完成头体对接、水平测试和发射起竖等工作环节。而“奇亚姆”导弹的无尾翼设计似乎是专门为了在地下发射时减少飞行包线,方便洞库内运输和避免与发射孔擦撞。由于该型导弹体积并不大,可以快速进行燃料加注,具备快速整备能力。导弹发射后,发射车可以在隧道内快速机动再次装填导弹。从伊朗公布视频来看,这种地下设施主要用于发射准备时间相对较长的液体燃料导弹,这是因为地下设施可以将液体导弹设备展开和燃料加注过程尽数隐蔽在航空和航天侦察无能为力的地下,因此射程更远的液体燃料导弹可以在地下设施内隐蔽待机,达成打击的突然性。即使设施被空中力量发现,也可以通过地下机动、随机变换阵地和加固的防御设施,躲避和抗击空中打击。从2020年1月8日伊朗方面公布的情况看,此次袭击的“奇亚姆”导弹采用的就是这种突击方式。而之所以选择“奇亚姆”打击伊拉克西部的埃尔比勒基地,用“征服者”313打击阿萨德空军基地,主要是尽可能发挥“奇亚姆”导弹的射程优势。

驻防部署,储战一体伊朗为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储存了大量导弹武器。许多导弹并未部署在阵地内,而是分别储存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军工和军事设施内。从伊朗公布的情况看,伊朗在导弹工厂、中心仓库和兵营内都储存有大量的“奇亚姆”和“征服者”系列导弹,这些导弹随时可以与车辆结合,高速机动疏散到周边实施应急发射。这种储存与作战的一体化部署方式,虽然不利于抗击空中突袭,但有利于人员与武器装备保持较高战备状态。这种分布式部署方式使大量导弹分布在了伊朗国土境内较大范围内,使敌无法集中火力打击。而这些导弹可以在统一指挥下从不同方向对美军和以色列等附近目标实施远程集火打击,此次对美军基地的打击就是由多个“征服者”导弹部队和“奇亚姆”导弹部队在统一协调下对目标实施的突然集火袭击。

仓库中存放的大量“奇亚姆”1导弹

与“奇亚姆”1外观相似的用于发射窖发射的“流星”2,也没有尾翼,但长度与“奇亚姆”不同

“奇亚姆”2导弹及其弹头特写,可见其弹头末端的小弹翼,说明其具有末段机动能力

“奇亚姆”2导弹及其弹头特写,可见其弹头末端的小弹翼,说明其具有末段机动能力

机动部署,巡弋突击机动部署是“奇亚姆”这种源于“飞毛腿”系列导弹最基本的作战方式,也是外界长期以来将地面机动的中近程和近程导弹均泛称为“飞毛腿”的原因。战时“奇亚姆”可以利用其国内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在交通网内高速机动,在隧道、桥梁或高架桥下隐蔽待机,也可利用荒漠中的半掩埋预设阵地,配合伪装网进行隐蔽,一旦接到指令即可展开设备实施发射。这种作战模式被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证明可有效应对美军空袭。美军针对这种作战样式专门开发了所谓“寻歼”的作战模式,也就是时刻保持数架携带对地打击武器的F-16或F-15在可疑区域内巡逻,高空则配属带有对地探测雷达的预警/指挥机,一旦发现有导弹系统展开动作,即奔袭到导弹发射区上空实施空中打击。但这种方式仍无法有效压制伊拉克导弹部队的打击,直到战争最后时刻仍有少量“飞毛腿”系列的“萨姆德”和“侯赛因”导弹幸存并实施了打击。

总之,从此次伊朗对美的导弹“报复”效果来看,“征服者”313要胜于射程更远的“奇亚姆”。虽然伊朗有效组织了两者的齐射突击行动,但从“奇亚姆”导弹性能我们也可以看出,该型导弹存在着可靠性不高和易受干扰等致命缺陷,而这很可能造成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自行解体,或美军在得到预先告警后实施大规模电子干扰和制导欺骗,使导弹偏离预定目标。

猜你喜欢
弹头流星导弹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对着流星许个愿
流星小古灵精怪
29
发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