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依旧:东欧现役米格-29一览

2020-03-27 12:08选锋
兵器知识 2020年3期
关键词:斯洛伐克米格支点

选锋

1988年亮相于范堡罗航展的双座版米格-29

米格-29战斗机在1988年范堡罗国际航展上的首次亮相可以用技惊四座来形容,当年,这种具有优秀气动外形的双发战斗机令西方国家大吃一惊。30多年过去了,这款人称“支点”的战斗机虽已褪去了华约主力战机的光环,但却依然是多个东欧国家倚重的空战手段。

“支点”今昔

米格-29于1983年进入苏联空军服役,旨在全面替代米格-23和米格-21晚期型,被公认为是一种具备强劲实力的轻型防空战斗机,尽管它有一个显著的缺陷:航程短。基本型的米格-29受其3500千克载油量的限制,飞行时间的上限为1小时12分钟,如需进行战斗机动,续航力还会进一步下降。

在专供苏联空军数年后,米格-29于1987年启动了出口量产,按照米格设计局的继承者俄罗斯米格公司的说法,各时期的“支点”总产量略高于1600架。北约为米格-29确定的绰号是“支点”,其中“支点A”是单座战斗机,“支点B”是双座教练机。

之后出现的“支点C”扩大了燃油携带量,还把空对地武器载荷提高到了3200千克。1989年1月出现了米格-29S,通过增加两个1150升的机翼副油箱来进一步缓解航程不足的问题,该型号最大航程为2900千米。当然,增加的油箱在提升航程的同时,是以牺牲敏捷性为代价的。

西方曾普遍认为,“轻型”的米格-29和“重型”的苏-27是一种高低搭配,类似美国的F-16和F-15,然而却是不准确的。F-16比F-15便宜得多,F-15是空优战斗机,而F-16则侧重对地攻击。米格-29和苏-27的情况完全不同,米格-29的生产成本达到蘇-27的80%,而且两者的维护成本也很接近,因为两型飞机都采取双发动机布局。此外,米格-29和苏-27都扮演空优角色。

米格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时代所拥有的高层支持(实际上当时米格的背景更硬),是这两款“近似”战斗机得以同时装备部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空军立即优先开发潜力更大的苏-27系列。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俄空军就多次取消了米格-29的升级预算。在俄空军于2000年之后启动的一系列现役军机升级计划中,唯独米格-29缺席。

失去了俄军这一主要客户后,米格只能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设计团队开发了几款功能增强的型号。米格-29SE和米格-29SD包括改进的雷达、机翼油箱和可选装的西方制式通信、导航和敌我识别设备。米格-29SMT以加装在座舱后面的“驼背”式保形油箱为显著特点,俄空军接收的最后一批米格-29正是这一型号。

在上述“经典型支点”之后,还出现了新一代的“支点”——米格自筹资金启动的米格-35战斗机项目。目前,只有相对较新的米格-29K、米格-29M/M2和米格-35仍在少量生产并出口。

“在役”与“库存”

在其服役的高峰期,米格29曾贵为华约国家的-先进前线战斗机。时过境迁,其地位虽已今非昔比,但装备使用“支点”的国家仍在20个以上。

俄罗斯空军目前装备大约120架米格-29,其中大部分配属到了普里沃尔日斯克、阿尔玛维尔和库斯切夫斯卡亚等3处训练基地。俄空军本有3个团级规模的一线米格-29作战单位,但有两个已于近年换装苏-30SM,驻库尔斯克一哈利诺的第14战斗机团成为仅存的一个“支点”团。有意思的是,该团所使用的还是由阿尔及利亚“退货”的一批米格-29SMT。

俄空军的其它米格-29单位还有库宾卡的“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以及派驻亚美尼亚艾瑞布尼的一个中队。另外,俄海军装备有一批米格-29K舰载机。

“支点”曾是东欧地区最主要和能力最强的战斗机,虽然华约解体后,曾有西方军事评论员认为欧洲的米格-29在短期内就会消失,但“支点”依旧,如今在多个东欧国家——其中不乏“新北约国家”的空军中仍保持着不下150架的装备和库存量。

除了缺乏更换新机型所需的巨额费用之外,东欧国家继续保有米格-29的一个原因,是“支点”的性能仍能满足需求。当米格-29开始全面接替华约国家普遍装备的米格-23MF/MLA/MLD家族时,其融合了先进超视距空空导弹和更强的下视/下射雷达技术的优越格斗性能,给使用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种印象的影响力后来仍在延续。另外从飞行员的角度看,配备两台发动机的米格-29具有米格-23无法相比的安全性、空前的推重比和出色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当然,米格-29还是变得越来越少,库存量不等于一线在役数量,由于维护成本的急剧上涨,大批米格-29由在役转为了库存,匈牙利空军于2010年全部退役了其“支点”主要也是基于使用成本考虑。

从维护的角度来看,东欧米格-29使用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动机和附件齿轮箱大修的高昂成本,以及在现有发动机达到使用寿命后的更新费用。“支点”的双发动机配置赋予其优越的飞行安全性和惊人的推重比,然而同时也是养护的一大痛点。

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交付的克里莫夫RD-33系列2涡扇发动机的大修间隔仅为350小时,就算涡轮机组件(包括叶片)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大修间隔也只能延长到400~500小时,而每次大修都是一项昂贵、复杂且旷日持久的工程。

而在正常维护的前提下,RD-33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也仅为1200小时,在当前市场上已较难购买到全新发动机,“支点”的使用国在有需要时往往只能购买二手发动机。比如波兰近年通过俄罗斯中介公司购入的一批二手RD-33系列2发动机,就只有700小时的剩余使用寿命,而每台的价格则逼近400万美元。

“支点”操纵杆特写

米格-29的动力装置——克里莫夫RD-33发动机

波兰:可观的战斗力

近年来,受到不断削减的国防预算的影响,东欧多国米格-29的一线出勤率通常都在50%以下,而其中整体状况最好的,要算是波兰的“支点”机队了。作为北约成员国,波兰的米格-29通常承担快速反应警戒任务(QRA),此外,“支点”也是波兰为数不多的空对地攻击平台。

有意思的是,波兰在1990年拥有的米格-29数量在东欧国家中位居末流,如今却是除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外的头号“支点”大户。波兰在苏联解体之前获得了12架米格-29(9架单座和3架双座),在那以后则抓住两次有利机会,用相当划算的代价扩大了“支点”机队的规模。

第一次是在1995~1996年,波兰空军以11架国产PZLW-3A多用途直升机,从捷克空军手中交换了10架“支点”(9架单座和1架双座)。第二次是从2003年9月至2004年8月,波兰“购买”了22架德国空军的米格-29,德国人急于出手这批机况相当良好的飞机,给波兰开出的象征性价格为每架1欧元。

波兰空军的米格-29及配用的AA-10空空导弹

原有的12架“波兰”米格-29和10架捷克“支点”先后编入以华沙附近的明斯克马佐夫合为基地的第1中队,马尔堡的第41中队则使用德国“支点”。或许是以22欧元购入的德国米格数量太大,除了10架进入一线服役外,另有10架库存作为备用零部件,还有2架用于地面教学。

时至今日,波兰米格-29仍保持着相当可观的战斗力,一大原因是波兰空军对其实施了积极的升级。在德国的“1欧元”飞机到来后不久,波兰就对其中多架展开了总价3000万美元的大修,日常维护则是有条不紊地进行。得益于本土工厂此前在维护“支点”时所积累的经验,波兰能够对米格-29进行有效的机身和发动机维护、一般修理和大修,也能够自行生产某些备件,这方面的典范是位于比得哥什的第2军用航空工厂(WZL-2)。

自2013年起,波兰空军开始对米格-29分批展开中期升级,重点是延长这些战斗机的使用寿命。军方为有限的预算进行了适度分配,以分别解决发动机和附件齿轮箱大修、采购重要且昂贵的消耗性组件(包括起落架)、航电设备升级(包括雷达)等需求。

WZL-2再度担负了大部分工作,在得到一批西方航电元器件后,波兰米格-29的航电设备实现了与北约系统的兼容,换装的雷达可靠性也大为提高。在用北约系统取代了原来的俄制通信、导航和识别组件后,波兰米格-29便能够融合到北约的作战环境中,不过原有的武器系统并没有发生变化。

挂弹飞行的波兰米格 -29

升级后的波兰“支点”的使用寿命延长至40年或4000飞行小时,按计划将至少服役至2028年。自米格-29涂上红白格的波兰空军军徽以来,曾在长时期内保持着事故率为零的傲人记录,这也是波兰人对该机型的信心所在。不过就在最近几年,波兰“支点”开始陆续发生意外。

2017年12月侶日,一架米格-29坠入森林,飞行员弹射失败但大难不死。2018年7月6日,第41中队的一架“支点”在基地附近失事,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殉难,他在米格-29上的飞行时长达500小时。

悲剧连续上演之后,波兰国防部开始启动“哈皮亚计划”,旨在寻求一种能够取代米格29的新型多用途战斗机,不过距离“定论”为时尚早。

保加利亚:寻寻觅觅

保加利亚和斯洛伐克同波兰一样均为新北约成员,两国米格-29的战术定位也和波兰空军相同,不过两国“支点”机队的水准及空军对于这种飞机的信心,都和波兰有着显著的差异。

保加利亚空军在1990年装备22架米格-29(18架单座和4架双座),由于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备件或支付大修费用,其“支点”机队在90年代末时相当糟糕。为了改变本国米格-29名存实亡的状态,部分得到维护后的“支点”在2001年4月开始恢复正常服役。次年3月,保加利亚国防部与俄罗斯米格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6000万美元的合同,委托后者对20架“支点”实施翻新。

尽管有6架米格-29在完成发动机大修后恢复服役,但由于俄罗斯米格无法满足保加利亚空军对于航电设备的要求,翻新合同于2004年取消。不过到了2006年3月,双方重续前约,规定由俄罗斯米格负责保加利亚“支点”的机体翻新、发动机维护和大修,不过不会按照常规的养护周期来进行,而是要根据保加利亚空军所设定的“合适周期”来进行。

这份合同总价4800万美元,涉及对12架单座和4架双座“支点”的维护,计划把这些飞机的使用寿命延长到40年或4000飞行小时。目前,保加利亚共有15架米格-29,其中一线在役状态的只有7架,这些飞机全部隶属于格拉夫·伊格纳季沃的第1/3战斗机中队,在北约体系中执行地区空中警戒任务。

保加利亚空军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负担得起的西方战机来替代米格-29。据测算,以维持战斗机机队至2030年的费用来看,引进具有现代航电和武器系统的单发战斗机,要比维持“支点”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

保加利亚已经在2011年、2013年和2016年分别发出了更换米格-29的明确信息,三次选型所涉及的机型包括萨博JAS-39“鹰狮”、以色列和葡萄牙的二手F-16、意大利的二手的“台风”、法国的“阵风”、美国的F/A-18等。

或许是乱花迷眼,三轮选型无果而终,不过目前,保加利亚国防部又有了新的计划,准备在2020-2021财年购入8架替换战斗机。

保加利亚空军的米格-29

斯洛伐克:比翼齐飞

当捷克斯洛伐克于1993年1月1日解体时,新生的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以大致60:40的比例分配了原有的军事装备,但有两个例外:米格-23和米格-29。所有64架米格-23全部加入捷克空军,“支点”则由两国平分——斯洛伐克空军收到了9架单座和3架双座“支点”。

1993年12月,作为债务清偿的一部分,俄罗斯向斯洛伐克提供了3架全新的米格-29单座机,此后在1995~1996年又交付了另外9架。进入2000年后,虽然斯洛伐克的米格-29保有量在20架以上,但由于缺少养护和必要的零部件,实用状态很差。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斯洛伐克军方于2003年同俄罗斯米格公司达成了一项雄心勃勃且代价高昂的协议,内容包括航电设备升级、全面检修和延寿计划。这项合作于2008年2月全部完成,斯洛伐克空军宣称自己拥有了12架寿命延长、设备西化的米格29。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2013年斯洛伐克国防部就宣布上述“支点”机队的一线在役比例已降到30%以下。除了担负快速反应警戒和飞行员训练的数架“支点”外,其余的米格-29都作为备用零部件使用了。

和保加利亚一样,斯洛伐克也对米格-29的替换机型孜孜以求,所不同的是,后者已经明确了换型方案。斯洛伐克从2014年开始寻求“支点”的替代者,于当年9月便与瑞典萨博公司就引入“鹰狮”战斗机签署了意向书,当时打算以租赁的方式引入8架。据测算,租用8架“鹰狮”的年度支出与维持现有米格-29机队的成本相近。

但是意向书最终没有变为合同,“鹰狮”没有出现在斯洛伐克的天空中。到了2018年,斯洛伐克军方同步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引入F-16 BIock 70战斗机,二是与俄罗斯米格达成了维护米格-29的协议。

经过一番竞争,洛克希德·马丁战胜了萨博,赢下了总价可观的军购合同,斯洛伐克空军预计将在2022年末获得12架F-16C Block 70和两架F-16DBlock 70。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继续保护斯洛伐克领空的仍将是米格-29。斯洛伐克每年将向俄罗斯米格公司支付5000万欧元,由其负责维持“支点”的战斗力。这份长期合同,意味着今后斯洛伐克“支点”将会与F-16比翼齐飞。

采用数码迷彩涂装的斯洛伐克“支点”

乌克兰:战区猎鹰

同俄罗斯一样,乌克兰也拥有可观的“支点”机队。虽然大部分米格-29是接收于1983年到1986年的“老机”,不过米格29仍是如今乌克兰空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分别装备了第40、第114和第204战术航空旅。

在这3支战斗机部队中,第204旅实力最弱,第40旅历史最悠久,而第114旅则最新锐。第114战术航空旅号称“喀尔巴阡猎鹰”,隶属于利沃夫的“西方”空军司令部,不仅是近年乌克兰空军的“最佳飞行队”,同时担负着培養新一代“支点”飞行员的任务。

乌克兰“支点”的良好运行状态,得益于利沃夫飞机修理厂的经验与能力。开创历史可以上溯到1939年10月15日(二战爆发的次月)的利沃夫工厂,在苏联时期拥有2800名员工,目前该厂员工也在千人以上,而且订单已经满满当当地排到了几年之后。

具备维护和大修米格-29能力的利沃夫工厂不仅是乌克兰空军的首选,还是许多外国“支点”客户——比如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孟加拉国和苏丹的首选。目前,除了米格-29,利沃夫工厂还可以维护更为老旧的米格飞机,如米格-21 PF/PFM/MT、米格-23UB、米格-27D/M等等。

有意思的是,阿塞拜疆空军原本没有米格-29,正是基于同利沃夫工厂的合作,才建立了自己的“支点”机队。2005年底,阿塞拜疆与乌克兰达成协议,由后者出售12架单座和两架双座“支点”,此后在2009年和2011年又分别追加了两架。

爬升中的乌克兰米格-29 双座教练机

出口二手“支点”令乌克兰空军受益,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外汇,还有升级带来的效益。交付到阿塞拜疆的米格-29多个方面得到增强,全新的SN-3307-01卫星导航系统集成到了米格29原有的标准导航系统中,能够选择使用GPS或“格洛纳斯”导航。通过引入新的电子部件,机载雷达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提高。此外,随着对原有机载记录仪的现代化改造,可以使用固态存储设备记录飞行参数。另一项实用装置是BPK-88发动机警告和控制系统,该装置的传感器实时监控各种参数,能够在任何一项参数异常时向飞行员发出警告。

顺理成章,乌克兰空军此后为本国“支点”所实施的米格-29MU1升级,其内容就类似于利沃夫工厂对阿塞拜疆“支点”所做的改造。据称升级到MU1标准的米格29大幅提高了适用性,在7-10年后才需要进行下一次大修。

当前,乌克兰空军已经启动了新的升级计划,旨在将一线在役的“支点”提升到米格-29MU2版本。MU2升级的核心是进一步提升飞机的综合能力,包括更新的电台、导航/着陆辅助设备和武器系统,以及采用MSD-2000数据总线。

乌克兰“支点”和其它东欧多国米格-29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其经历过实战。2014年顿巴斯冲突期间,所有3个米格-29航空旅相继动员,依次参战。当年4月,第40和第114旅分别派出4架米格-29进驻乌克兰空军在顿巴斯的前沿基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国际机场,从那里展开行动。很快,第204旅的数架“支点”也随后抵达,实现了3个“支点”单位的集体参战。

米格-29在战区的任务是空中巡逻、对地支援和执行武力展示飞行。进入8月后,随着顿巴斯敌对势力活动增强,米格-29的任务改以对地攻击为主,使用的主要武器是80毫米口径S-8系列非制导火箭弹和普通航空炸弹。8月29日之后,由于对手在战场上开始大量部署俄制防空导弹,“支点”机队为避免重大损失而逐步退出了一线。

在顿巴斯行动期间,有两架米格-29被敌方击落。先是第40旅的“蓝色2号”在8月7日被击毁,接着是第114旅的“白色53号”毁于同月17日,不过两名飞行员均安全弹射并成功返回了基地。

塞尔维亚:小规模继承

东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支点”使用者是塞尔维亚空军,作为南斯拉夫空军和南联盟空军的直接继承者,塞尔维亚保有的数架米格-29堪称是劫后余生。

1987年,南斯拉夫获得了16架米格-29,这些苏联空军的翻新二手机实际上无法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所以南斯拉夫原打算以法国的“幻影”战斗机取而代之,不过一则法国飞机费用较高,二则南斯拉夫此后解体,更换事项也就无从谈起了。

南联盟的这支米格29机队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只有5架飞机幸存下来,其中4架加入塞尔维亚空军的第101战斗机中队,以贝尔格莱德附近的巴塔尼吉察为驻地。

这批“支点”的状况是可想而知的,不出意外,到2004年4月就基本陷入了停飞状态。此后塞尔维亚在2006年底与俄罗斯米格公司展开合作,由后者对这4架米格-29实施大修和航电设备升级。

按照原计划,塞尔维亚“支点”准备服役至2018年,那时本应展开机型更换。俄罗斯米格也于2013年提出军售案,试图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向塞尔维亚出售一批米格-29M/M2,经费紧张的塞方于2014年8月否决了这一提案。

尽管塞尔维亚“支点”的航电设备得到了有限的升级,但始终面临缺少零备件的问题,另外米格-29飞行员的训练机会也很有限,平均每位飞行员的年度训练飞行时间不超过30个小时。

不过在2018年,塞尔维亚空军从俄罗斯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6架无偿援助的米格-29。所以,在有限的软硬件支撑下,塞尔维亞的“支点”机队仍将继续存在。

塞尔维亚仍然保有一支小规模的“支点”机队

延伸阅读

南联盟“猎人”:血火往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塞尔维亚空军所保有的数架米格-29具有历史见证者的特殊身份,与它们同批次的“支点”,已经消失在了血与火的残酷往事中。

从苏联获得16架米格-29之后,南斯拉夫空军将其全部编入第204战斗机团的第127中队,并以自己的命名体系称之为L-18,L表示“猎人”。南斯拉夫“猎人”的首次作战行动,时值1991年斯洛文尼亚脱离南联盟之际,当时第127中队出动飞机沿着意大利和奥地利边境线执行了空中巡逻,不过没有发生直接交火。此后的克罗地亚战争和波斯尼亚战争期间,米格-29也都披挂上阵,尽管有“权威”消息称有4架飞机在这两场战事中被摧毁,但实际上“猎人”并未遭受任何损失。

当南联盟在1999年科索沃危机期间开始面对北约的攻击时,困扰着第127中队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零备件和维护能力不足,另外飞行员的年平均飞行训练时间也很有限。即便如此,绰号“骑士”的第127中队仍在面对来犯之敌时进行了准备,米格-29计划将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投入行动,尔后撤出一线隐蔽,在北约地面部队入侵时重新参战。

然而在北约展开“有限的空中进攻”之后,南联盟军队的高级指挥层却犯下了一个错误,贝尔格莱德指示第127中队的飞行员不必拘泥于低空作战这一最合乎逻辑的战斗策略,而是改为在中空作战。

战争前夜,“骑士”中队只有5架米格-29处在“可运行”状态,它们被分散在塞尔维亚境内的不同机场,以便尽可能多地覆盖本国空域。其中两架在尼斯,两架在巴塔尼吉察,另外一架在波尼科维。其余的米格-29因为达不到行动标准而只能停留于机库中。

北约空袭开始后的1999年3月24日晚上,5架可用的米格-29集体出动。从尼斯起飞的两架“猎人”被引导前去拦截侵犯塞尔维亚南部和科索沃空域的目标,然而双双被击落。由伊利霍·阿里扎诺夫少校驾驶的米格-29被美国空军的F-15C击落,而德拉甘·伊里奇少校座机的损毁原因至今存疑:要么是被一架荷兰空军的F-16AM发射的AIM-120空空导弹击落,要么是被己方的萨姆-6防空导弹误击。

从巴塔尼吉察出发的两架“猎人”折损其一,内博加·尼科利奇少校的飞机在升空后不久即遭击落。而柳比萨·库拉辛少校灵活地避开了几枚导弹,此后却遭遇航电设备故障,在意识到巴塔尼吉察基地正遭受猛烈空袭后,他驾机降到了贝尔格莱德近郊。

当晚参战的第5架也是最后一架米格-29从波尼科维升空。起飞后不久,普雷德拉格·米卢蒂诺维奇少校便发现机载雷达失灵,随后发电机也发生故障。他开始寻找可供降落的机场,于是来到了里巴斯卡一班加地区,米格-29的雷达威胁告警装置突然示警,几秒钟后,这架飞机便被击中,不过米卢蒂诺维奇仍驾驶受损的飞机迫降成功。

在战争首夜,“骑士”中队可用的5架米格-29尽数出动,结果3架被击落,一架受损,另一架返回的飞机也有故障。积极的方面是,没有任何一位米格-29飞行员遇难。

昔日南斯拉夫空军的米格-29

尽管遭受重挫,第127中队次日继续出击。佩里奇少校和拉多萨夫列维奇上尉在3月25日下午驾驶两架不同程度受损的米格-29升空,准备拦截北约高空侦察机,接近波斯尼亚领空时,地面控制站指出存在北约飞机的威胁,但不清楚威胁的种类。正当佩里奇少校带领他的僚机开始爬升时,突遭两架美军F-15C发射3枚空空导弹袭击,在躲过第一枚AIM-120之后,佩里奇的飞机被第二枚导弹击中,拉多萨夫列维奇上尉被第三枚击中,佩里奇跳伞生还,拉多萨夫列维奇则不幸成为第一位随米格-29阵亡的南联盟飞行员。

在头两天的行动中,几乎所有参战的米格-29飞行员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机械或电子故障,故障范围包括导航系统、无线电、雷达、告警系统、导弹制导系统等。在第127中队对此提出激烈意见的同时,地勤人员开始竭尽全力,以使几架被认为不堪使用的米格-29能够达到出勤状态。

在困顿了差不多一个月之后,米连科·帕夫洛维奇中校在5月4日驾驶着这样一架“重生”的米格-29投入拦截行动。帕夫洛维奇到场时,空袭的北约飞机本已经离开,这时他飞机上的导航系统出现了故障,而就在那时,美国空军第78中队的两架F-16C在E-3“口肖兵”式预警机的指引下转身投入交战,“猎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擊落,帕夫洛维奇未能弹射出舱。

属于南联盟“猎人”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一共有6架米格-29在空战中折戟,此外还有两架单座机和两架双座机在地面上被摧毁,另有一架在“修复”过程中进行试飞时坠毁。这是一段血色的记忆。

猜你喜欢
斯洛伐克米格支点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俄罗斯将用米格—35替代现役米格—29战斗机
彩图吧
玻璃蛋中的那粒米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