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在发现早期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

2020-03-28 07:29张旭艳白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6期
关键词:胃镜食管癌食管

张旭艳 白成

食管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患者出现早期食管癌或者癌前病变时病情一般都比较隐蔽,不容易查出,使用普通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的漏诊率非常高,当通过内镜发现癌变情况时,患者病情大多已经达到中晚期,对治疗十分不利。对于食管癌患者来说,及早进行诊断与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主要方法[1]。为了研究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在发现早期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特选取了2016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接收的92 例疑似食管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接收的92 例疑似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 例,女31 例;年龄32~79 岁,平均年龄(59.6±9.3)岁。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胸骨后不适,出现灼热感与间歇性吞咽梗阻,患者的咽部常有异物感,出现不同程度的早饱或者嗳气等。通过内镜能够明显看到食管黏膜出现片状红斑,呈现出颗粒状的增生或者隆起,患者的血管紊乱,黏膜色泽发生较大改变或者糜烂。所有患者均为自愿接受检查,并在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排除了有食管癌手术史的患者以及有食管疾病史的患者,患有甲状腺疾病或者对碘过敏的患者,不适应胃镜检查的患者以及妊娠期孕妇。

1.2 方法 使用Olympus CV-260SL 型主机,GIFXQ260 胃镜,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前10 min 左右,先让患者口服10 ml 的盐酸利多卡因胃镜润滑胶浆,在对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后,如果发现患者的食管存在可疑病变,要仔细观察患者食管黏膜的颜色以及形态,做好记录与统计。然后把胃镜退到距离门齿20 cm 左右的位置,通过胃镜活检孔插入雾状喷洒管,使用15 ml左右的2%碘液进行喷洒,喷洒过程要从上到下均匀喷洒,然后吸除留在患者食管腔内的碘液,对患者食管黏膜颜色的变化进行仔细的检查。在患者食管黏膜染色的异常区域使用活检钳取患者的组织进行活检,如果患者存在多个异常染色区,对每个异常染色区都要进行活检。对于碘染色正常的患者,于患者的贲门脊根部位取一块组织进行病检。全部过程操作完成把胃镜推入患者的胃腔吸净残留的碘液,防止碘液对患者的食管以及胃黏膜造成刺激[2]。

1.3 观察指标 观察食管黏膜碘染色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对照,对比染色前后患者早期食管癌、食管黏膜中度以及重度异型增生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92 例患者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后,共发现正常染色患者23 例,浅染色患者50 例,不染色患者19 例。69 例染色异常患者共有不染色区与浅染色区86 处,其中9 例患者出现≥2 个的不染色区或浅染色区,敏感性为65.2%。共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6 例,其中位于食管上段1 例,食管中段3 例,食管下段2 例。在对患者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前后发现的早期食管癌病灶分别有0 例(0)和6 例(6.52%),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染色前后患者的早期食管癌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患者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共发现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患者22 例,其中位于食管上段6 例,食管中段11 例,食管下段5 例。见表1,表2。

表1 92 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n)

表2 92 例患者染色前后早期食管癌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我国的食管癌发病率比较高,食管癌早期的症状较为隐蔽,所以很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治疗效果以及预后非常差,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仅为15%左右,如果食管癌患者在早期接受内镜治疗或者手术治疗,那么患者术后5 年内的存活率能够达到90%以上,所以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食管癌致死率的主要方式。早期食管癌病变组织主要位于患者的食管黏膜层,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是对早期食管癌进行检查的有效方式,使用胃镜观察早期食管癌患者的黏膜可见颜色改变、黏膜糜烂、粗糙或者出现结节等。成熟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糖原,这些糖原在遇到碘后会发生反应呈现出棕褐色,如果患者出现食管癌,那么食管黏膜的糖原含量就会急剧减少,甚至消失,在对患者进行碘染色后,呈现出不染色或者浅染色的状态。在患者的不染色区或者浅染色区进行活检,能够显著提高活检的准确性以及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3-5]。

根据日本食管疾病学会2009 年制定的食管癌分级标准,可以分为表浅凹陷型、表浅平坦型、表浅隆起型。如果进行白光内镜下肉眼观察,对早期食管癌很难进行判断。尤其很难观察到表浅平坦型病变。对于病变范围、黏膜的细小凹凸改变,都可以通过碘染色法显示。在白光内镜下,很难显现的病灶,通过碘染色都可以显现出来[6-8]。碘染色法使病灶范围能够充分地暴露。如果白光内镜下观察不明显的患者,则需要采取碘染色检查,提高活检的准确率。碘染色检查发现不染色区、浅染色区,需要复查,进行活检、胃镜碘染。现代内镜技术不断进步,在临床中,已经应用共聚焦内镜、染色内镜等,对食管黏膜微小病变都可以清晰观察。但对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并且价格昂贵。很难在基层医院中普及。但内镜下碘染色法,操作容易,取材简便,在基层医院也可以开展,从而可以提高癌前病变的发现率,提升内镜下食管早期癌的检出率,促进食管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另外,食管碘染对外科手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范围,可以提供确定依据。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都可以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描记病灶边界,有利于为治疗提供参考,将病变组织彻底切除。

综上所述,患者的食管黏膜进行碘染色呈现浅染色或者不染色,大多是患者食管黏膜出现癌变或者食管黏膜发生癌变的前兆,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结合病理活检能够极大的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胃镜食管癌食管
得了食管癌能维持多长时间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食管癌患者两种固定装置摆位误差及计划靶区外扩值探讨
集束化护理应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我也做了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