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3-28 07:30王雅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6期
关键词:左乙抗癫痫拉西

王雅君

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神经性疾病,主要是大脑神经元发作性反复异常放电导致的,多发于儿童,且男性多于女性。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脑细胞严重缺氧,进而影响各个脏器的功能,影响身体发育。该疾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最大限度的控制癫痫发作直至终止。针对癫痫发作次数少且症状较轻的患者,可短期用药控制病情,但针对迟发型癫痫患者,需长期规律用药。丙戊酸钠是抗癫痫的常用药物,临床疗效可见,且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影响较小。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药物,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强且疗效好的特点。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本文对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77 例癫痫患者进行研究,探究神经内科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2 月~2018 年5 月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77 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交替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单一组(38 例)和联合组(39 例)。单一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龄20~68 岁,平均年龄(44.85±8.29)岁;病程5 个月~5 年,平均病程(3.11±0.90)年;癫痫发作类型:复杂发作8 例、单纯性发作11 例、混合性发作4 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5 例。联合组中男20 例,女19 例;年龄19~70 岁,平均年龄(44.67±8.56)岁;病程6 个月~6 年,平均病程(3.28±0.93)年;癫痫发作类型:复杂发作8 例、单纯性发作12 例、混合性发作5 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拟定的关于癫痫的诊断标准[1];经磁共振成像以及脑电图检测提示具有癫痫表现;均为原发性癫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口咽肌、单侧面肌短暂强直肌阵挛性抽动;发作次数>2 次/个月;患者年龄≥18 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已完成意愿书签署。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者有药物禁忌证患者;合并其他神经功能缺陷疾病患者;存在沟通障碍患者;无法坚持随访患者;依从性差患者。

1.3 方法 单一组患者接受丙戊酸钠[商品名:德巴金;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 010595;规格:0.5 g×30 s]治疗。初始剂量为0.5 g/d,1 次/d,1 周后若病情得到控制,将用量调整至1.5 g/d,直至疗效满意。

联合组患者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左乙拉西坦[商品名:开浦兰;UCB Pharma S.A.(比利时),国药准字J20 160085;规格:0.25 g×30 s]治疗。初始剂量为0.5 g/d,2 次/d 口服,逐渐增加至1.5 g/d,3 次/d 口服。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不同时间段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前,询问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平均每个月的发作次数,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每个月的癫痫发作次数。②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治疗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分别进行脑电图检查,记录不同阶段患者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数据。③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无癫痫发作,脑电图显示无痫样放电则表示治愈;与治疗前相比癫痫发作次数减少≥70%表示显效;与治疗前相比,发作频次减少≥50%表示有效;与治疗前相比,发作频次减少<50%表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腹泻、失眠、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12 个月后,联合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优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

注:与单一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对比(,180/s)

注:与单一组比较,aP<0.05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有研究表示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元抑制和兴奋失衡引起的异常放电有关[2]。癫痫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阵挛性发作、短暂性强直性以及失张力发作等,会对患者的脑内神经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以抗癫痫药物治疗为主。丙戊酸钠是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主要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进而增强GABA 反应,继而抑制神经元,起到抗癫痫的作用。但研究显示[3],此药物对小发作癫痫患者效果最佳,对复杂性发作患者作用有限。左乙拉西坦是抗癫痫的新型药物,主要通过结合脑内突触囊泡蛋白2A 控制相应神经递质的释放,阻止神经元异常放电,最终起到抗癫痫作用。该药物与传统抗癫痫药物相比,更具安全性、吸收快且耐受性强。

本研究结果说明联合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左乙拉西坦可增加GABA 浓度,对氯离子内流并平衡谷氨酸的兴奋性。丙戊酸钠可控制钠离子通道,降低钠离子和氯离子内流,进而抑制动作电位。而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测,显示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数据可充分反映癫痫患者病情状况。本研究中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均明显下降,同时患者的发作次数和时间均在减少,说明患者病情得到更好的改善效果。丙戊酸钠是不含氮的抗癫痫药物,药效高且吸收快,进入人体后可迅速进行细胞外液,且其生物利用率接近100%,不会身体造成较大的负担。左乙拉西坦可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但并不会对其正常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安全性较高。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并不会引起过多的不良反应[4-6]。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优势更加明显,可明显较少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同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较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左乙抗癫痫拉西
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探讨小儿癫痫应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对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
冰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