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2020-03-30 03:14王留鑫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变乡村振兴改革

王留鑫

摘   要: “三变”改革作为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三变”改革之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总结渭南市“三变”改革的经验和成效进行总结,阐述“三变”改革之于鄉村振兴的实施机制和路径,指出“三变”改革在确权、收益分配、产业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对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三变”改革;乡村振兴;农村产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1.006

Abstract: “Three changes” reform i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system reform, which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changes” reform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ms up the experience and effect of Weinans “three changes”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of “three changes” reform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Finally, the paper point out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reform of “three changes” is in the aspects of power confirma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industrial market operation.

Key words: “three changes”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property rights

一、引言

改革开放形成的农村经营体制因“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加之改革红利释放的边际效益递减,使得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动力衰减。虽然国家近十年来也陆续提出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等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经济规律作用下,城市对于农村资源的“虹吸”效应依然很大,解决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单纯依靠外部带动仍显不足,也需要从其内部找问题、寻对策,提高农村发展自生能力。怎么盘活农村要素资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就成为上到中央下到地方、从政府到研究机构都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通过改革创新,要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以“三变”改革增加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相关文件的梳理解读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论断和感受,即“三变”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对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有着极大的意义。笔者通过对渭南市4个村落的调研,从“三变”改革的视角以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实施机制。

二、文献综述

纵阅乡村研究的相关文献,有的从理论上阐述、总结乡村振兴的背景、本质、应处理好的关系和路径选择等理性思考。如张凤超等(2018)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视域分析城乡融合之于乡村振兴的本质。王振等(2018)出于对发展主义的反思,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和本土优势。姜德波等(2018)分析了乡村衰落的成因,指出乡村衰落的诸多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能路径。索晓霞(2018)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叶兴庆(2018)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深度融合两大原则,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刘合光(2018)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激活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也有的从历史和案例视角分析乡村振兴。如詹国辉(2017)以江苏5个典型村数据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发展。蒋和平(2017)总结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种可资借鉴的模式。刘昂(2018)对江苏徐州案例村乡村治理的伦理思考,认为农村治理要实现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陈美球等(2018)以江西黄溪村为例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制度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集体经济组织这个主体。王景新等(2018)通过案例分析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应以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同步规划为抓手。有的认为实施乡村振兴也应处理好相关利益关系。如陈秧分等(2018)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处理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传统农业和特色农业三组关系。姜长云(2018)论述了乡村振兴应规避的几种错误倾向。贺雪峰(2018)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避免资本下乡和城市富人下乡的问题。冯海发(2018)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黄祖辉(2018)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应准确把握好“二十字”方针的相互关系,注意“三条路径”的协调推进。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后,笔者发现对于乡村振兴宏观上、理论上的研究较多,部分文献以案例的形式总结分析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做法。而“三变”改革作为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对乡村振兴的意义非凡,虽然实现乡村振兴的执牛耳在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下的集体经济的发展,而现有文献对于乡村振兴与“三变改革”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却很少。

关于“三变”改革成功的经验首推始于贵州六盘水的“三变”改革。在对“三变”改革的研究中,桑榆(2017)指出“三变”改革的经济学逻辑在于通过建立利益的生成和制衡机制,实现资产的增值,从而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王永平等人(2018)基于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的实践,阐述了其理论逻辑及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启示。陈林(2018)认为实现农村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的有机联系,应统筹推进农村“三变”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罗凌等人(2018)认为在“三变”改革中应处理好农民与工商资本的关系。所以,如何利用“三变”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极大的现实课题。“三变”改革在助推乡村振兴两者间存在怎样的作用机制和路径演进仍是现实操作和研究上的“黑洞”,需要仔细推敲。

三、“三变”改革之于乡村振兴的作用

(一)盘活资源,解决乡村振兴的要素流动

改革开放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因“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导致现在农村各种要素资源过于分散(组织分散、资源分散等),削弱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动力。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之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离散化程度、异质性程度越来越大,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难度越来越大,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得资源资产化、农民股东化。农村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但部分资源尚未进入市场用于生产,没有发挥资源的效能,处于闲置或浪费的状态,通过“三变”改革可有效盘活资源,解决乡村振兴的要素流动,实现农村各种资源的保值增值。

(二)明晰产权,解除乡村振兴的产权束缚

“三变”改革有利于明晰农村各种要素资源的产权关系。“三变”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体现,“三变”中的每一变都必须厘清产权关系,体现“谁拥有、谁贡献、谁受益”的朴素公平价值观。“三变”改革的目的还是致力于走有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道路,而市场交易需要的是明晰的产权,所以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是充分必要条件,否则“三变”改革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以效率促公平  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

“三变”改革将激发要素活力,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三变”改革致力于“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是一种普惠的发展、共享的发展;致力于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是以效率促进公平。“三变”改革也将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和角色,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三变”改革的具体推动和实施者,带领村民搞“三变”改革,集体经济组织在“三变”改革中盘活的村集体资源的资产收益,为村民提供红利,保障村民的收益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其中可以兼顾效率和公平,由此也可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四、渭南市“三变”改革的成效和经验

(一)渭南市“三变”改革的成效

从渭南市总体情况看,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范围广、数量大,共涉及12个县(市、区)、1948个村。截至2018年5月底,市级及10个县市区已经制定印发清产核资实施方案,507个村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占应完成村数的26%。经过全市清产核资,共清理资源性资产148.3万亩,经营性资产33754.6万元,非经营性资产73457.2万元。263个村完成成员界定,218个村完成股权量化,515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并在县级农业部门申领证书。全市已有7个县(市、区)成立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占总县数的70%。有5个县已经出台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并开展实质性业务,占总县数的50%。全市设立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或窗口30个。渭南市积极利用确权颁证工作成果,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信合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发放农权贷810笔5100万元,抵押贷款121笔4571万元。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累计流转20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24.1%,目前,已发放各类抵押、担保贷款20152万元。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年上升,适度规模经营呈递增态势。试点县、村发展成效也很显著,除2017年确立华州区作为国家试点外,2018年又新增合阳、白水两个国家试点县,全市国家试点县达到3个。全市确定省级“三变”改革“千村试点”村158个,实际开展“三变”改革的村593个。158个“千村试点”村,已完成项目对接63个,17个村进行了分红,分红金额达1345.21万元。①

从试点村的典型毕新社区来看,其作为渭南市推荐的“百村示范”试点村,2017年为秦家村260户村民颁发了农村集体产权股权证,拿到股权证,每户每年可以领到1000元的保底分红,也可以用股权证抵押贷款。在清产核资中盘整出1000亩的滩涂地,村集体以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承包给莲菜种植企业,并以这些土地组建秦家股份经济合作社,秦家村所有村民都是股东,该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吸引另外两个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带动200户贫困户脱贫。如54岁的贫困户秦某所言,他腿脚不好,以前在村里打零工,一年也就一两千元收入,现在除了每年可以领取分红,在莲菜种植合作社浇水、除草,每月还有2800元的收入。毕新社区也以千亩莲菜池为带动,实现一业兴多业,通过在莲菜池周边修建了停车场、道路、水上乐园、农家樂配套设施,发展特色农业,吸引广大游客。②

(二)渭南市“三变”改革的经验

1. 先行先试,勇于探索

渭南市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先试先行,勇于探索。立章程、谋思路、探模式,渭南市结合地方工作实际,探索制定出一部适合关中地区农村改革实际的章程规范。在确权确股上,探索出“人才股”“国有股”的股权优化设置思路,为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参与提供了有益探索,后者为承接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摸索出一条好的路子。探索形成“村党组织+村级经济合作组织”的壮大集体经济的好模式,既发挥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又实现了发展集体经济、产业脱贫和产权制度改革间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二)权责与收益的匹配

不同的收益分配必然形成不同的激励机制,在收益分成中应做到股权与收益相匹配,按每户入股资产资本的比例大小取得相应的收益。这既可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考虑到入股资本金来源的多样性,考虑采取不同的收益分配方案。各地为支持产业平台的发展,都会注入一部分资金作为帮扶启动资金,还有为扶持贫困户吸纳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进入合作社,因资金来源属性不同,如何在收益分配上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也应加以考虑。

(三)产业平台的搭建

实现农村资源资产的整合与保值增值,需要产业的介入,但如何实现产业的盈利,保证产业在市场中的自生能力,也是“三变”改革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为此,就需要在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和市场考察的前提下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做好产业规划,搭建产业平台,筑巢引凤,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着相应的产业项目来此发展。

(四)新农主体的培育和引进

“三变”改革虽然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但更重要的是能合理驾驭使用这些资源资产要素的新农主体。工业化、城镇化后农村的优质要素都进入城市和工业,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这就需要培育和引进新農主体,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市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可以选择“一懂两爱”农村人才进行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对区域内有发展潜力、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另一方面,引进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品牌带动能力。

(五)建立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农业本就一个高风险行业,加之“三变”改革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且无先例可循,在法律、技术操作层面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和支撑,这就是使得农业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与“三变”改革的改革风险叠加,所以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去防范和化解风险,比如建立完善政策法规、注重对平台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的审计监管,完善相关的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处置。

参考文献:

[1]张凤超,张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马克思空间正义视阈下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75.

[2]王振,齐顾波,李凡,史博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本土化优势——基于对发展主义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8(4):163-168.

[3]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 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2018(1):16-24.

[4]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5]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6]刘合光.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4-20.

[7]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 县的分析[J].求实,2017(11):71-84.

[8]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6):17-24.

[9]刘昂.乡村治理制度的伦理思考——基于江苏省徐州市JN 村的田野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8(3):65-74.

[10]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2):27-32.

[11]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7-36.

[12]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0-26.

[13]姜长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努力规避几种倾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8(1):3-13.

[14]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3):19-26.

[15]冯海发.推动乡村振兴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J].农业经济问题,2018(5):4-7.

[16]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17]桑榆.六盘水“三变”改革的经济学逻辑[J].改革,2017(7):70-77.

[18]王永平,周丕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探索——基于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实践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7-35.

[19]陈林.习近平农村市场化与农民组织化理论及其实践——统筹推进农村“三变”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1.

[20]罗凌,崔云霞.再造与重构: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6(12):153-157.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
三变乡村振兴改革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改革”就是涨价吗?
注重“三变” 学会“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