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疫彰显“硬核”力量

2020-04-01 06:00科技舆情分析研究所
今日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硬核机器人防控

科技舆情分析研究所

【大数据】科技经济舆情聚合监测平台显示:“科技战疫”近1个月来累计相关报道157151篇,点击量97305577次,评论数265749条,关注网站1115家。其中网媒5907篇(省内226篇,省外5575篇,境外106篇),论坛195篇,平媒391篇,政府网站216篇,博客2篇,微信349篇,微博115篇,视频72篇。

【研 判】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多个国家和地区蒙上了乌云,绝大部分人闭门不出自我隔离,不少行业也因此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说这次疫情在民间有什么正向推动,除了全民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提升卫生素质外,大概就是科技在需求端产生的一次爆发机会。科技的参与让疫情防控有了质的提升,也让人们意识到受供给与需求“双侧”改革的推动,科技不仅仅是赋能,它在医疗、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为临床专家提供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新冠肺炎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等服务;AI技术将影像医生从海量阅片的疲劳中“救”出来,并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参考;红外体温检测仪、红外成像监控和测温仪等设备被应用在机场、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缩短了体温检测时间,方便了病患筛选过程;“无接触式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能利用云技术为使用者提供无接触服务,优化挂号预约缴费等多项服务;智能机器人可喷洒消毒,可派发药品,还能对病人进行体温、血压、心率、血氧检测分析,通过人脸或指纹信息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预警,极大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和院感风险……战“疫”一线,“黑科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聚焦:疫情防控中的五大科技力量

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1.人工智能:诊前、诊中、诊后全阶段助力疫情防控

2月4日,工信部发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倡议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用。安防和AI企业在本次新冠肺炎的诊前、诊中、诊后全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海康、大华、千方、高新兴、旷视、云从、云天励飞等提供了红外测温筛查体温异常者方案,云知声的对话机器人实现高效的智能电话排查,G7为疫情防控提供物流大数据,依图推出CT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大华、千方、云天励飞、以萨等发布了接触者追踪、隔离患者监控等解决方案。

2.智能机器人:落地多种场景,全方位助力防疫攻坚战

医疗需求是机器人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此次疫情期间,钛米、高新兴、普渡科技等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应用到医疗相关的领域,包括消毒、测温、导医、运送物品、便民服务等一线应用场景,大幅减少了人与人接触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工作时长、精确程度等方面表现出优势。

3.工业互联网:产能、运能高效调配的核心武器

疫情中物资相比资金更加缺乏,对全国制造业的弹性配置能力和运输业的高效调度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疫情中可以优化生产环节、需求发布环节、供应链环节和基建环节,提升资源生产和配置效率。工业富联、海尔COSMOPlat、航天云网、浪潮云等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从开放平台资源、提供紧急信息、提供复工方案、优化疫区建设等不同侧面都做出了贡献。

4.区块链:帮助解决疫情防控中的互信问题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适合用于解决跨利益主体之间的互信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促进信息透明公开,例如蚂蚁区块链、趣链向公众提供慈善物资溯源服务等;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结合,在保障个体隐私的前提下,实现病例行程追踪、医疗数据共享等;打破政府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助力电子政务、减免民众外出办事需求,乃至搭建有效的分布式疫情防控系统。

5.云计算:在线服务激增带来新的IT需求

远程医疗、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在线服务项目的激增带来新的IT需求,云计算板块有望充分受益。全国上千万企业、近两亿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在线教育、视频办公等新业态十分活跃。阿里、华为、腾讯等各大网络办公平台纷纷告急。

分析:外媒眼中的中国高科技“战疫”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为了抗击这场疫情,中国科技企业群策群力,各显神通。

应对疫情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减少人际接触,防止病毒扩散。机器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北京的一些餐厅,生活服务电商美团开始使用机器人员工。通过机器人将餐食从厨房递给送餐员,然后再外送。电商巨头京东也采用了智能配送机器人,为武汉的医务工作者运送物资。此外,上海一家机器人初创公司也向武汉的医院输送了数十台机器人,负责在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里喷洒消毒剂。

中国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滴滴也与医疗及救助平台合作,开放了GPU云计算资源和技术支持,可用于疫情数据分析、在线模拟或后勤支持任务。

咨询机构分析师伊莲·黄认为,这反映出中国科技公司在疫情面前,反应非常迅速,也非常灵活。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令人瞠目的“黑科技”。例如,上海一家科技公司推出了一项情绪测试技术,帮助人们应对疫情焦虑。这款60秒的视频分析软件,可以通过对使用者的皮肤、眼球、嘴角、眼睑和身体进行分析,来判断使用者的焦虑情绪是否超出正常值,并给出适当的心理建议。如果被检测出情绪“超标”或是疑似感染者,也不用担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隔离者通过蓝牙体温计和特制腕带来记录体温、心跳和血氧量,个人数据还可以传输至政府公共健康云系统进行分析。科技还可以帮助被隔离者自动“上锁”。一旦被隔离者将自家房门与APP相连接,只有当APP上的个人健康数据达标,门才能打开。如果尝试强行开门,APP就会报警。

《金融时报》称,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科技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这些帮助抗击疫情的技术和产品或将在疫情结束后沿用。

预见:疫情过后,行业迎来新机遇

本次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宅经济”,人们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就会延续下去,不可逆转。未来这些行业将顺势爆发:电商、短视频、游戏、线上教育、知识付费、在线医疗等线上项目,将遇到空前的发展机遇,乃至井喷!

社交电商风口依然强劲

直播带货的风口早在两年前已经出现:2018年淘宝直播电商在线交易额1000亿,到了2019年直接翻了2.5倍,高达2500亿。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也是最有力的成绩。从前直播可以赚钱,但是疫情期间,直播可以救命。在疫情期间,银泰百货就联合淘宝发起的一个“导购在家直播”的项目,50多家品牌的导购变身“云柜姐”,开始线上卖货。

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

疫情期间,丁香医生、微医、阿里健康等平台,都推出在线义诊,让无数消费者体验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未来二三年,远程医疗会进一步普及,尤其是缺少医疗资源的地方。而在医药购买环节,对于一些常规药,消费者将从叮当快药、京东医药,甚至是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购买。未来也一定会衍生出大量独具区域特色的医药电商平台。

在线教育知识付费

疫情爆发后,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线下培训机构关门、高校相继延期开学、聚集性的教育活动逐一被叫停。在钉钉平台上,就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参加了“在家上课”计划,超1万所大中小学、500万学生通过钉钉直播上课。新东方的几十万学生也已经上起了“云课堂”,上万老师从线下转到线上。为了获客,众多企业还推出免费课程。疫情过后,在线教育将会迎来一波爆发期。而且,未来线上教育与线下融合也是必然。

疫情突发,但短时间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高科技产品,各方面很好地实现技术跨界融合、优化应用,在抗疫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等多名专家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生产生活保障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加速普及,这不但将推动我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一些技术与产品还可能成为未来发展尖端。多名业内人士认为,战“疫”中涌现出的高科技产品还可能在未来成为智慧城市日常管理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硬核机器人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硬核爷爷炼成记
疫战中的“硬核”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