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教学中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理性探究

2020-04-01 15:08赵珏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知识性基础课

赵珏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使其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包含了价值性和知识性两种属性。在“基础课”中,经常会出现重知识、轻价值的情况,影响了“基础课”价值引导功能的实现。从学理的角度看,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首先需要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厘清两者在“基础课”教学中所承担的不同任务,最后指出價值性如何发挥作用,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

关键词:基础课;价值性;知识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295-0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这一要求不仅指明了“基础课”中包含着要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双重功能,同时也为“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一、现代知识观中价值与知识的分离

知识呈现出客观性、绝对性和中立性,成为17世纪以来人们广泛认同的范式。知识的客观性表明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遮蔽人本身的这个主体,以及和人相关的感知、情感表达,经验积累等带有主观判断性质的附着体。现代知识观中的知识从根本上和价值发生了分离,表面上人们追求确定性的真理,扛着科学这面大旗走进了现代社会,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技术性思维却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危机:战争、饥饿、贫困、死亡。人们追求不带价值判断的知识的这个过程,则变得更加机械化,价值无处可依。

在具有丰富价值内蕴的“基础课”教学中,受到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往往局限于概念实然性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获得可能已经学习过无数遍的以概念承载的相关政治知识、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忽视了知识深处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使学生形成知识功利主义,最终知识也找不到所依存的主体,外在于学生成长的发展历程。也有一部分教师不认同“基础课”教学中的意识形态属性,他们将“基础课”教学和一般的知识性教育画等号,倾向于价值中立的态度。

二、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逻辑起点

(一)价值和知识相辅相成

首先,从知识的内在形成中来看,它包括符号表征、逻辑思维、价值系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中所表现的不仅是要认识的客观对象,同时也呈现了作为主体的人是什么样子,在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相互交织的过程中,知识才有可能生成。

其次,价值具有综合的抽象性。我们必须看到带有主观意味的价值生发于人类社会之中,换言之,价值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和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认知和相应的经验知识就是人的价值传递的根本载体。因此,即使对于人们主观选择的价值观念很难有客观统一的标准,但仍能在人类历史和实践发展中积淀出相应的知识。所以,价值的形成也不能排斥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价值之中同样包含着知识性因素。

(二)价值与知识共存于一体

知识和价值不光是在发生作用的时候相辅相成,在生成的根本中就已然包含在一起,同属于主体,都需要通过主体才能呈现出对自身有意义的推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价值和知识看作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阶段,我们获得可言说知识的时候,是处于认识的浅层,或者说是低阶阶段,当获取默会知识时,是处于认识的深层,或者说是高阶阶段。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认识主体带着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信念去揭示新的事物的实践活动。而这种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信念在很多时候是不能言说的,或者说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因此,价值是深层次知识学习中必然生成的附着体,两者共生、共存于主体,体现于一体发展中的不同阶段。

三、“基础课”教学中的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

(一)知识教育是“基础课”学习的基本和前提

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都有其基本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中必然包括知识与技能这一基本的要求,同样的,“基础课”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果大学生在教学中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那么他们就无法根据自身的诉求来判断外在事物的价值,也就谈不上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这个层面看,知识教育既是“基础课”学习中的基本和前提,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以“基础课”第五章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为例,如果要对道德的价值做出评判和相应的辨析,就需要掌握来自道德的一般概念性知识,比如道德的本质和作用、道德的变化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层面形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二)价值教育是“基础课”学习的最终目的

“基础课”更侧重于价值塑造,特别是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代表着特定的政治倾向和价值立场,这也决定了“基础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立场。如果“基础课”缺失了价值教育,就相当于将价值性从“基础课”当中剥离出去,使其变为“灌输式”“填鸭式”的纯知识传播活动,这就遮盖了“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诉求,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中,“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他专业课无法取代的功能和性质。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能够使知识教育为价值教育提供支撑,以价值教育引导知识教育,并且更突出于发挥价值教育的引导功能,从而使得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在互为一体的过程中作用于主体。

四、“基础课”教学中价值性的引导作用

价值生发于主体的深层次知识,并发挥着引导主体的作用,价值与知识不但以一体的方式将规范化概念与人类的价值发生联系,而且还以知、悟、信的方式发挥着引导作用。首先,基础课的价值引导是以对知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起点的,在实际教学中,这一部分教学可以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课堂之外,学生利用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实现“基础课”的政治知识、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认知。其次,基础课的价值引导要通过主体悟的方式来实现进一步的深化,这一阶段则需要利用好线下实体课堂,在课堂上,由老师对相关知识结论进行逻辑推导,在推导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论证分析,使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参与到对知识的重新梳理和建构中,而价值性的引导作用则通过主体的知识建构获得可能。最后,我们需要重申“基础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政治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主体知之而信的达及,所以信来自信仰,信仰的确立换言之就是从根本上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猜你喜欢
知识性基础课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谜中谜
空中的战斗
学术性要更加深化 知识性要更加丰富——《军事历史》1988年第1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