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论

2020-04-01 15:16卜繁燕邵珍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国学传统文化

卜繁燕 邵珍

摘 要:高职院校一直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即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情提出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高职院校;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不够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也没能在育人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职业技能人才的文化素养。

一、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要且迫切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和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

在国家重视的大环境下,社会掀起了“国学热”。但是,职业学院却保持着重技能轻文化的习惯,即使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也流于形式。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在令人担忧,就笔者上课的班级来看,不知道“四书五经”的大有人在,能说出孔子主要思想的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荀子,将其名字读成“苟子”。

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又存在课时少,甚至被砍掉的窘困局面,而传统文化课程又多是选修课,从上到下都不重视。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极为迫切。

二、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精神和气魄,内容丰富。《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

(一)家国情怀教育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和国家是密切关联的,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是家庭的延伸。因为个人未来和国家命运同频共振,需积极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结合起来,从修己治人,孝敬、尊重老人,兴家乐业的责任出发,到保家卫国,振兴中华,以天下為己任。这种情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还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国家责任,或者就像陆游对家国的忠诚和奉献一样,家国的感情从来都不是惊人的文学作品,而是更近乎人们内心的精神归属。

(二)社会关爱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运用伦理价值观来调节人际关系,理想的状态即“和为贵”。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对于“仁”,他提出了“仁者爱人”,主张统治者要体恤民情,禁止苛政。而要实现“爱人”,又需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并进一步解释说“仁”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时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墨学派主张“兼爱非攻”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关爱的思想。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对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推己及人的关爱他人教育,一是要进行仁者爱人观念教育,二是要进行和谐人际观念教育,这是社会关爱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人格修养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个体层面,体现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文化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数千年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求学者如何做人,而不是仅仅为了谋生,正如梁启超所言,为学的目的是做人。其中个人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底线。道德修养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既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认知,又包括其行为处事。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就是要进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教育、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教育,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教育。

三、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较差,虽然普遍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必要,但不能付诸于实践,知行不统一。面对具体学情,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扩大人才队伍,组建一批层级分明,分布合理、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

另外,教材和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必须依托编好教材、开发好课程这一途径,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和课程的基础作用。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其他学段教育,在教育目标与教材内容方面有独特要求。因而,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方面应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需求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

[2] 钱穆.国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 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国学传统文化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