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气象融媒体业务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2020-04-07 04:53刘娟张眉徐海军徐瑶
浙江气象 2020年1期
关键词:气象浙江天气

刘娟 张眉 徐海军 徐瑶

(1.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6;2.杭州市余杭区气象局, 浙江 杭州 311100)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众气象服务传统的服务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目前,气象预报预警产品的准确率在稳步提高,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并没有相应的得到提升,气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失衡”。其原因之一就是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新时代,公众不满足于单一的气象服务传播方式和手段,对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近年来浙江省气象声讯、手机气象短信、彩信定制率和气象影视节目收视率等均呈现下滑趋势,影响气象信息传播社会效益,亟需顺应新的发展形势研究新媒体传播渠道和运作模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1月25日上午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传播形式的不断升级,气象信息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数据转变为图文、短视频、直播、H5等融媒体产品形式,传播平台也从电视、广播、互联网扩展到以手机为主要阅读介质的移动平台。在融媒体环境下,气象信息如何传播才能获得最好的服务效果,需要每个气象服务从业者更多的实践与探讨。

鉴于新的发展形势,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提出要以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为手段,以气象服务的核心技术发展为重点,以气象服务的生态体系建设为抓手,发展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智慧气象服务。在公众气象服务方面,就是要推进以内容和数据挖掘为重点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扩大气象信息向公众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公众对官方气象的依赖性、获得感和信任度。为此,2018年初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组建了融媒体中心,将传统的气象影视、天气网站和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合并到一起,通过资源整合、平台聚合、内容优化、流程再造及管理创新等手段来探索公众气象服务的转型融合发展,进而打造全新的“浙江天气”气象传播品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浙江气象融媒体业务实践探索

1.1 坚持移动优先策略,扩大气象权威信息覆盖面

为适应移动端的发展,“浙江天气”借助微博、微信的传播特点,积极向移动媒体转型,以传统天气预报为基础制作契合热点、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有趣实用的气象信息,并策划公众参与度高的气象活动,“天气+”的服务模式既增加了气象信息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同时也扩大了气象信息的覆盖面,2018年浙江天气微博、微信粉丝增量均超30%。

此外,“浙江天气”还推出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智慧气象公众版“天气罗盘”,该小程序可提供基于用户定位的天气实况、气象预警、7 d天气预报、逐小时天气预报和逐分钟降水预报等公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给予用户“一站式”体验如图1。还有出行天气助手、热门景点推荐、女主播天气秀和拍天气报灾情等特色互动功能模块。另外,“天气罗盘”还开设了“专家问天”栏目,是国内第一家气象专家门诊式咨询服务。目前,“天气罗盘”已经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一个“锦囊袋”,2018年全年访问量240万人次。

图1 “天气罗盘”主页

在移动端的服务渠道上,除了维护好现有的微信、微博等发布渠道外,近年又相继开通了头条号、企鹅号、网易号、大鱼号和抖音号,努力扩大权威气象信息的覆盖面,2018年抖音短视频累计观看人数超过80万。此外,“浙江天气”邀请各市县入驻今日头条客户端,开辟浙江气象部门“发布厅”页面和“浙里天气”话题页面,建立移动端发布矩阵。

1.2 坚持内容为王,生产高品质的原创气象新闻

气象大数据蕴含丰富的应用和研究价值,是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尤其对于公众气象服务而言,气象数据的挖掘与可视化是适应当前信息获取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气象部门掌握信息主动权,创作原创新闻,打造品牌效应的重要手段。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天气类APP的涌现,公众获取常规气象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加,气象部门发布的常规文字信息权威性和吸引力已大大削弱。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公众的阅读习惯,要求气象信息“吸睛”、“有趣”,这就必然要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加工和热点挖掘[2]。

“浙江天气”近几年利用大数据挖掘和信息可视化等新技术,制作了一系列新媒体气象图形化产品,大大增强了气象信息的可看性和服务性,给气象信息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开拓了新思路。经历“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过程的原创气象数据新闻、天气预报以及气象科普,在增强气象信息可读性的同时,可以避免社会媒体对于文字类气象信息的错误解读,从而维护了气象部门的权威性。像“大数据告诉你:浙江哪里最招台风”、“杭州下场大雪有多难”,“清明时节雨纷纷,浙江也是如此么”、“越来越热是你的错觉吗”等多部策划作品被腾讯、网易、今日头条、新华网、中新社、浙江在线、杭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转载,单篇阅读量最高达135.6万。其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浙江也是如此么”,钱江晚报在2018年4月5日第4版专版报道,被浙江新闻客户端“话图侠”1567期收录。

1.3 丰富传播形式,加强互动,提升用户粘性

提升气象信息传播效果,一方面要做出让人们真正感兴趣的、关心的内容;另一方面内容的传播形式也是重要的一环。融媒体时代,如何用好技术发展红利,增加气象信息传播的范围,增强受众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气象服务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尝试的重要内容[3]。近几年兴起的短视频、视频直播、H5、MG动画等新形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图文互动性不足的缺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很受欢迎,网络直播更是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气象服务不可缺少的形式。“浙江天气”2017年就推出了3档创意类的短视频节目:1)集天气资讯和潮人生活分享于一体的《weather girl的伊天》,通过镜头让观众看到气象主播旅行、出游、运动、生活的真实状态,在轻松愉快的节目氛围里穿插气象知识,潮味十足。2)少儿气象科普类栏目《萌翻天》,让气象科普走进校园,节目以一问多答的形式出现,小朋友千奇百怪的答案也就是节目最大的看点,片尾由主持人进行气象科普解释。3)天气时尚养生类节目《天气私厨》,针对天气形势气候特点,手把手教观众在家里DIY最适宜的养生食品,让大家跟随节目看天吃饭,应季养生。3个节目一些画面如图2。2018年末,在罕见持续连阴雨的天气过程中,“浙江天气”推出的“发誓砸招牌”调侃短视频在网络迅速蹿红,备受公众和媒体关注,微博阅读量65万,浙江日报后续专版报道了浙江气象人的工作事迹。之后趁热打铁,再次推出了《种太阳》的短视频,并联合上海、江苏一同发起“召唤流浪太阳”的网络互动活动,其中“流浪的太阳”微博话题瞬间走红,话题阅读量2500多万,影响面覆盖全国。

图2 《萌翻天》、《weather girl的伊天》和《天气私厨》创意短视频栏目

除了尝试短视频的拍摄制作,台风期间的网络视频直播更是“浙江天气”的特色招牌,经过多年的演练,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成熟的直播流程和技术解决方案。2018年,多个台风轮番影响江浙沪地区,“浙江天气”连续开展了6场大型网络追风直播,依托新浪、今日头条、网易、扎克、腾讯等直播平台,以省气象服务中心和省气象台为主场,配合多路外景播报,前方展示台风影响实况,后方气象主播和专家与网友进行“面对面”的实时互动。通过直播与公众建立了一个畅快的沟通渠道,对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和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更为有利,受到了公众的喜爱与支持。其中首次跨区域联合上海、江苏开展的“追踪台风安比”直播点击量772.5万人次,6场台风直播总点击量超1000多万人次。

此外,为加强和公众互动,“浙江天气”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新媒体互动营销活动。2018年12月雨雪天气过程中,联合旅游景区策划了“预测初雪地、赢取大福利”和“浙里初雪,邀您来晒”的两次活动,微博单日阅读量达180万,两日增粉近3000人。2019年世界气象日期间,“浙江天气”在抖音上发起了“一起抖天气”创意视频征集活动,达到了2700万次的播放量,页面如图3。

图3 “一起抖天气”创意视频征集活动

1.4 转变服务理念,助力气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外,十九大报告中有13处提及“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而言,深入、有趣的气象信息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助力,而当前的气象要素预报和气象指数形式单一,与公众的生活契合度不够[2]。

“浙江天气”以改善气象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服务理念为指引,深入挖掘气象数据和相关行业数据,策划创意图解产品,提炼独家观点,延伸相关领域,加大影响分析,服务百姓生活。2018年以来,在中国天气网的指导下先后制作了“浙江杨梅上市预报”、“国内首个漂流指数预报”、“钱塘江观潮预报”、“双十一剁手指南”等多个精品策划(其中4个创意图解产品如图4),均被纳入中国天气网“数据会说话”精品栏目,显著提升了浙江公共气象服务品质,发挥了气象融入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作用。其中“双十一剁手指南”移动端阅读量超过140万。另外,今年“浙江天气”在传统的卫视气象影视节目的基础上,又和浙江民生休闲频道联手打造了一档全新的生活资讯类栏目“和你聊聊天”,节目关注衣食住行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资讯,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力求给观众最暖心的气象服务。从媒体的传播效果和网友的评论来看,气象与生活的广泛结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这种带着人民追寻美好生活的气象服务能给用户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提升用户的粘性。

图4 气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意图解产品

2 未来浙江发展气象融媒体业务的思考

2019年以来,浙江各地市气象部门也都推出了众多优秀的气象融媒体作品,例如嘉兴市气象局推出的《布克思议》气象轻科普栏目、杭州市气象局推出的《科普67》短视频栏目以及金华市气象局推出的《0579说天事》数据新闻栏目等,内容新颖,形式丰富,涉及图文、手绘、短视频、音频、H5等多种形式,传播效果十分显著。

事实证明,气象部门上下垂直、整齐划一的体制特点是提升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力的最大优势,也是推动公众气象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保障,未来公众气象服务如何深入开展省市协同合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2.1 打造省级气象融媒体生产聚合传播平台

省级气象部门希望将天气信息通过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形成信息流,通过融媒体平台提升天气新闻质量,优化资讯管理流程,提高业务效率;而地市及以下气象部门,则希望通过平台的智能化采编发流程,减少人力,提升工作效率。因此,同常见的新闻融媒体平台相比,气象融媒体平台的建设理念存在两大特有属性:一是需要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的常规信息采编发系统,满足公众随时获取最新资讯的需求;二是多级的资讯管理系统。气象信息的发布要求权威、准确,管理者需要能够对平台内的所有资讯进行监控管理[1]。

未来打造的气象融媒体加工生产聚合传播平台,要能够统一天气新闻资讯汇聚、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多源发布与互动;同时制定省市之间的全媒体新闻生产扁平化,采编协同化,系统一体化的生产加工流程,从而实现融媒体生产的“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传播”集约化采、编、发、管、存的业务模式。

另外,由于目前大多数气象部门缺少高影响力的自主发布渠道,各类信息发布仍是依托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第三方公司的载体,气象部门大多都是“借船出海”的传播模式[1]。因此,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对接各类第三方媒介,有必要同步建设独立自主的发布渠道,确保关键信息可以无障碍发布,真正掌握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2.2 建立新型的省市合作运行机制

当下,媒体生态和格局正在经历重大变化,而我省各地市服务渠道之间目前还属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资源也很分散,各地市单打独斗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失去竞争力。只有省市合作、互融互通、开放共享才能使气象部门有更强硬的筹码去面对纷至沓来的商业竞争对手。

因此充分发挥垂管部门优势,采取鼓励机制,整合各地市资源,构建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传播矩阵,同时出台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市县基层人员不断提升融媒体气象服务能力,才能形成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

2.3 加大技术投入,培养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

强调用户体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技术是核心,智能化推送、个性化定制,阅读体验的优化以及一体化业务运行平台都需要技术的支撑[4]。建立气象融媒体业务的目的即为更好的服务公众。因此需要时刻关注公众的新需求,了解公众喜好,积极引入新技术,切实做到没有盲点的气象服务。

另外,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培养新型的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也是大家的共识。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借鉴广电、报社等社会优秀媒体经验,用“归属感”来稳定人才,培养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气象融媒体采编、技术和运营团队。

融媒体时代,重塑了媒体格局,也给公众气象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迎合时代、贴近公众心理需求,努力打造具有公信力的气象传播品牌是当前公众气象服务的努力方向。未来,“浙江天气”将坚持“内容为王,掌控终端”的发展思路,深化服务意识,积极打造省市互融互通的气象服务生态圈,在“融”时代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传播。

猜你喜欢
气象浙江天气
气象树
Mother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Task 2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谁是天气之子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Weather(天气)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