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020-04-07 03:34刘敏李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应用型本科院校

刘敏 李华

摘  要: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会展教育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会展行业的就业流失率较高,这与学生的专业认同密切相关,专业认同水平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未来发展。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大一到大四会展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年级、学科选择、志愿选择和是否转专业,对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有不同的差异性,由此提出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建议,以期对会展专业建设和会展行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专业认同

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会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2017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招生5.9万人,其中开设会展专业的本科院校105所,全国共招生5121人[1]。随着会展教育的逐渐发展,也出现会展专业的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低的现象。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会展专业与工作相关度仅有36%[2],71.9%的会展企业拥有专业学历背景的员工不到20%[3],这导致了会展人才流失和专业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为会展业提供充沛高质的人力资源,而造成就业相关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专业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中山市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2011年开设会展专业并于2019年获得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授予“会展教育综合实力奖”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对该校会展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专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提升对策,以期对会展专业建设和会展行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对于专业认同内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定义。王顶明[4]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和认可,并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秦攀博[5]将专业认同定义为学习者在专业基础上的内在情感接受和认知以及外在积极行为,即态度、情感和知识转移的过程;张志乔[6]认为专业认同是学生在对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喜好程度、社会价值的认可程度,愿意学习本专业并以此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忠实程度。而国外学者认为专业认同是指职业认同,研究对象多为从事一定职业的群体,例如,外国学者Henning[7]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人对学科专业的主观感受,是个人心理和专业心理的一致性和平衡程度。

根据以上对专业认同概念的界定,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会展专业大学生的特点,把专业认同概念操作化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基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以及认可,进而对专业产生的情感,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对专业产生评价。

(二)专业认同的维度

学者主要围绕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等维度分析专业认同(表1)。基于此,本文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评价4个维度分析专业认同。其中,专业认知是分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教学目标、社会定位、存在意义等的了解情况;专业情感是学生基于专业认知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中产生的对专业的情感认同;专业评价是学生在已了解专业之后个人对专业产生的看法或评价;专业行为是学生在专业情感的产生下对专业学习表达出的个人行为。

(三)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学者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相似性,总体上主要划分为两大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涉及人口统计变量,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学校、社会、行业情况等(表2)。

(四)会展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认同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会展专业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国内研究内容上涉及会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仅有一篇,曾兴[20]“对成都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文中涉及学生对会展课程设置的认同度,通过调查得出学生对课程和关键能力重要性的认同度基本一致,课程因缺乏实践性而不能满足会展技能学习的要求,需要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会展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为核心进行研究的较少,而会展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对于会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姚丽芬等[21]以河北经贸大学旅游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女生专业认同高于男生,县城和农村高于城市,非独生子女略高于独生子女,对口、普高、三本学生专业认同度呈阶梯状下降态势;刘莹[22]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因子与影响因素及其因子有显著相关性,且学生总体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呈中等偏上水平,;胡志海等[23]通过问卷调查与内隐联想測验(IAT)两种方式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结果表明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有效变量。学者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认同研究,得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普遍是专业认同度中等偏下或中等偏上水平,且与所研究的影响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看、整理、分析相关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设计。(2)访谈法。本文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会展专业大一到大四中各抽取四名学生,于2018年11月对其进行以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主题的访谈。(3)问卷调查法。本文于2018年12月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会展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67份,回收问卷445份,其中有效问卷4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9%。问卷在结构上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作为背景变量;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专业认同现状调查,包括对专业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评价这四个维度,在形式上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5依次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24]。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文运用SPSS22.0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检验问卷信度的方法通常用Cronbach's α系数,系数越大,问卷的信度越高。经检验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0,说明该问卷具有可靠性。然后用KMO检验与Bartlett检验对问卷效度进行检验,该问卷的KMO值为0.721,Bartlett球面试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表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5],说明该问卷的效度是可接受的。

(三)样本概况

(1)从性别来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的男女比例约为1:4.3;(2)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和大二的人数少于大三和大四,大一到大四的人数比例约为1:1:1.9:2;(3)从学科选择来看,大多数学生高中就读文科,极少数学生高中就读理科(2%);(4)从专业志愿的选择来看,有68%的学生是自主选择,其次是父母选择或他人建议和专业调剂。(5)在是否转专业中,主要是本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学生仅有22名,占所有调查人数的5.1%。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专业认同的总体特征分析

本文用李克特 5级计分法对专业认同现状的总体水平进行分析,选项5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理论中值为3分,获得分数越高,对专业的认同度就越高。

由表3可知,专业认同得分为3.51,略高于中等临界值3,说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评价得分由低到高的排序为:专业行为<专业评价<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学生的专业情感得分最高,表明学生对会展专业在情感上比较支持和认可,而专业行为得分最低,说明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二)专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本文用spss22.0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性别、年级、学科、志愿选择和是否转专业对专业认同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

1. 性别差异。如表4所示,性别在专业评价上没有显著差异,即男女生对专业的评价差别较小,但是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以及专业认同上具有显著差异,且总体上男生的得分比女生低,本文认为一方面调查对象在男女数量上差异较大,导致结果有所差距,另一方面可能与男女生性格差异有关,女生会更遵从学校和家庭的规定,在学习上的投入和专业认可度相对男生较高。

2. 年级差异。年级在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的差异如表5所示。年级在专业认知和专业认同无显著差异,而在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评价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用Scheffe多重比较,大四的专业情感水平显著比大二高,大一的专业行为水平显著比大四高,大一的专业评价水平显著比大二、大四高,在总体的专业认同上,学生的得分排序是:大一>大三>大四>大二。由于大一学生处于高中与刚步入大学的过渡阶段,可能还保持较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大二的专业认同得分最低,或许与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后,现实与期待的有所落差而产生的失落感有关;大三学生各维度得分均是中等水平,这和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所剩时间不多,许多学生在这时候重拾对学习的热爱,导致大三专业认同得分较高。大四学生专业认同得分相对较低,或许与他们外出实习发现行业现状与所期待的有一定差距,导致专业认同感不高。

3. 学科差异。由表6可知,不同学科在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的差异都不显著,文科生的专业情感略低于理科生,在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评价和专业认同上比理科生略高。会展专业招收文科生较多,理科生多为转专业学生,说明他们对会展专业的认同较高才愿意转专业,所以理科生的专业情感得分比文科学生略高。

4. 志愿选择差异。志愿选择在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上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如表7所示。志愿选择的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用Scheffe多重比较发现,自主选择在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认同上得分比父母选择或他人建议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评价和专业认同上得分显著比专业调剂高;父母选择或他人建议在专业情感上得分显著比专业调剂高;总体专业认同上,得分排序是:自主选择>表示父母选择或他人建议>专业调剂。自主选择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其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而父母选择或他人建议和专业调剂并不是出于学生的意愿,属于被动选择,其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

5. 是否转专业差异。由表8可知,是否转专业在专业行为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均无显著差异,且非转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均高于转专业的学生,本文认为非转专业学生与转专业学生的数量差异大,转专业学生仅占总人数的5%,人数少或许是其认同度较低的原因。另外可能非转专业学生本身对会展专业的高认同度,所以他们的认同度相对转专业学生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是中等偏上。与刘莹[22]、孔祥娜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学生普遍比较认可自己所学专业,对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中,专业情感得分最高,与佟海兰[27]的研究结果相同,但专业行为得分最低,本文认为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专业情感高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专业学习,提高专业行为。

2. 性别在专业认同上具有差异。女生的专业认同总体水平高于男生,这与已有[21、23、28]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结果相同,但傅蕾[29]以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得出的调查结果是男生的专业认同显著高于女生,与本文结果不同,所以调查对象所处学历阶段的不同也可能导致调查结果有所不同。

3. 学生的专业认同存在年级差异。在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评价上,年级具有显著差异,在专业认知和专业认同上差异不显著,而李志等[13]、李海芬等[30]的研究结果是年级在专业认同总分和认知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本文结果有所出入,这可能与各年级人数数量不同有关。本文大一到大四的學生人数比是1:1:1.9:2,而李志等[13]、李海芬等[30]四个年级的人数差异不大,各年级人数的差异或许造成了研究结果的不同。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上,与姚丽芬[21]的调查结果一致,调查结果都是大一得分最高,其次是大三、大四,最低分是大二。

4. 不同学科在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上差异较小。与刘莹[22]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并没有因为出身学科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专业认同差异。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上,文科生略高于理科生,但刘莹[22]得出的调查结果是理科生的专业认同水平略高于文科生,与本文的调查结果相反,这可能与学生来源于文科或理科的人数数量有关。本文的研究样本中,理科生仅占2%,而刘莹[22]的研究中文理科样本数量相差不大,文理科生人数的差异或许导致了调查结果的不同。

5. 专业认同具有显著的志愿选择差异。自主选择志愿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得分显著比父母选择或他人建议、专业调剂的学生高,与李志等[13]的调查结果一致,表明志愿选择对学生专业认同具有一定的影响,志愿选择的差异往往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高低。

6. 转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上略低于本专业学生,但差异较小。与蔡彬清[31]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说明转专业学生对所转专业的认同感接近本专业学生,间接反映出转专业也是一个提高学生专业认同的途径。而在专业行为维度上,本专业学生得分就显著高于转专业学生,这与李海芬等[30]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转专业学生相对本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付出行动较少。

(二)建议

1. 个人层面。一方面,学生要主动增强对专业的了解。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扩充专业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参加相关专业的实践活动,培养专业兴趣,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比如:填报高考志愿时,主动了解预报考专业的相关资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专业,谨慎选择报考专业;在闲暇时间可以多去参加会展活动,了解会展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工作环境、工作模式,提高专业认知。另一方面,提高自主专业学习的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制定学习计划,改善专业行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2],所以学生要与老师和谐相处,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解决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感受交流学习带来的愉悦,更深入地了解专业,以提高对专业的认同感。

2. 学校层面。首先,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较少,学校应引进高质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程度。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采取定期的考核制度,将其与学生评價相结合,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良好的硬件条件是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的物质保障,是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场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硬实力。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条件,加大对专业相关的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同时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会展专业信息平台,让学生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最后,会展业对实操能力要求较高,学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将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33]。因此,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将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重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尤其是要丰富实践课程。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在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将来从事会展行业的意愿,提高会展专业与就业的相关度。

3. 行业层面。目前国内对会展行业的认知较浅,会展业可以有效借助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与知名品牌合作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会展行业的知名度,增强公众认同感,有效扩大会展的影响力。同时,会展行业薪酬待遇的好坏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一定影响,也影响着毕业生是否会进入会展行业内发展。因此,会展行业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人才的薪酬待遇,吸引专业大学生进入这一领域就业,增加更多科班出身的会展人才,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实现行业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 2017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R/OL]. [2018-04-19]. 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804/t20180419_832379.html.

[2] 麦可思研究院.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陈唐. 杭州市会展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 价值工程,2019,38(2):84-86.

[4] 王顶明. 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 学园,2008(2):32-38.

[5] 秦攀博.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张志乔.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度与就业满意度关系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12(6):98-101.

[7] Henning,Sailing,Olesen.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learning processes in life histories[J].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2001,(13):7-8.

[8] 王顶明,刘永存.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9] 刘桂宏. 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研究:以新疆三所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4(10):142-144.

[10] 胡涤非,陈海勇,孙亚莉.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暨南大学的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53-57.

[11] 陈竹. 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2] 滕曼曼.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3] 李志,王琪琪,齐丙春. 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11(2):131-136.

[14] 官春兰,王雁,张丽敏. 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15] 周三.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2.

[16] 胡忠华. 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 成都:四川大学,2007.

[17] 廖正涛.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校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1):187-190.

[18] 孔慧,吴敏榕,韦燕云. 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0(29):171-173.

[19] Nehami Baum. Social Work Students Cope with Terror[J].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2004,32(4):395-413.

[20] 曾兴. 成都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2):120-123.

[21] 姚丽芬,程瑞芳,宋文丽,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实证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174-177.

[22] 刘莹.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23] 胡志海,黄和林. 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2006(6):1498-1501.

[24] 刘敏,刘爱利. 应用型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效果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会展旅游》课程为例[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32(3):66-72.

[25] 刘敏,刘秋华. 基于毕业生评价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北京某大学为例[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4):36-43.

[26] 孔祥娜,李腾.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3):43-45.

[27] 佟海蘭.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8] 刘晓盼. 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D]. 郑州:河南大学,2017.

[29] 傅蕾.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5):141-144.

[30] 李海芬,王敬. 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 教学研究,2014,37(1):9-12+123.

[31] 蔡彬清.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调查分析及其启示: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例[J]. 海峡科学,2016(7):91-93.

[32] 何静. 浅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3):60-63.

[33] 史迎霞.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31(6):61-64.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应用型本科院校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