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2020-04-07 16:13刘萍
科学大众 2020年1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人与自然

刘萍

摘   要:生态危机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在生态上要构建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构建成为生命共同体必须通过人与人联合起来,在时间的基础上,要以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要以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这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人充分发挥能动性的体现。文章浅析马克思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视域下的生命共同体理论基础,说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生态哲学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坏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然会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在联合国对于环境保护的议题下,我国也积极应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生态文明”列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体体系当中。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汲取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念,还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们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破坏自然,也会受到自然的处罚,比如现在面临的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问题。

2    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哲学的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哲学中的生命共同体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说,“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是自己的对象;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欧彼岸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还有“人是类的存在物”,可以归结为“类存在”,其是具有某种普遍的、共同的、根本的特质的存在物。“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其都依赖于共同的整个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和其他有生命的生物都依靠自然界生活,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实践领域中,“一个种族整体的特性、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而动物则与人不同,动物的活动是出于本能的活动,是由其生理活动决定的,尤其是由活动器官所决定的。一切活动只是满足其生理的需求,这样的活动是消极的;人则能够利用工具积极地改造自然。

人不仅把自身当作对象,还把其他物的、有生命类当作对象,人的对象是普遍的。人与其他有生命类存在都是人实践的对象,都共同处于同一自然界中。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联系的纽带,自然界才是人生存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要素,人不可能单独面对自然,人与动物及其他生物都是依靠自然界生存的,在自然界中都属于“生命共同体”。

其次,马克思解释人真正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和发展的,“人的本质是真正的共同体。”真正地认得自由要以共同体的自由为基础,共同体的自由也必须以个人的自由保障和实现为基础条件的。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实现本质的统一。马克思哲学中的共同体可分为4个部分:

(1)自然共同体。以血缘为基础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马克思分析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家庭的婚姻形态,东方的土地制度和村落结构,私有制发展的起源等。

(2)抽象共同体。以货币和资本为代表的。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走向抽象的共同体。货币是以交换价值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人对物的依赖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货币抽象共同体飞跃到资本抽象的共同体,资本逐渐沦为人的主体,统治主宰着人,人的主体地位逐渐消失,被抽象的共同体资本所挟持。

(3)虚幻共同体。以国家的形式,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虚幻”并不是现实中所理解的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说,国家作为“共同体”,并不是整个社会普遍利益的人格代表,而是统治阶级为了特殊的利益而形成的,是指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

(4)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通过批判“虚幻共同体”来论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途径,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把自由人和联合体统一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理论和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处于交织关系中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共产主义的归宿和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经济手段来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处于虚幻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之间,是一个过渡时期,根据马克思所著的《哥达纲领批判》,无产阶级专政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球化的加速,人们处于同一个世界,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矛盾,相互依存。其中人与自然的问题就包括在内。“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为微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2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共同体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一些观点,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天道”等,都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重视,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儒家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鼓励人们营造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道家则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明自然的规律“道法自然”,“居安思危”提醒人们身处顺境时要时刻不忘记危险,警钟长鸣,趋利避害。

“天人合一”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力,既是一个世界观也是一个宇宙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其追求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宽广无限,广纳万物,人类也应该海纳百川,仁厚谦逊。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中国,人们认为生命依靠大自然,大自然养育了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人们对于大自然是感恩的。儒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在本质上是同根同源,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儒家的自然观既含有认识论,也有人文主义、伦理道德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荀子“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都包含了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特征,人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和保持生态平衡。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是产生世间万物的根源,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但的确是实际存在着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孕育自然是无意识、无目的的,顺应自然,“无为”是不任意妄为,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老子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们不能脱离于自然。庄子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人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人类对自然的主动作用不能代表比其他生物的地位高,人们都是生存在同一个自然环境下的。“万物其一”,就是世间万物的平等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态度和相处方式可以换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不仅可以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还能增强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尊重,人类就会自发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

3    生态哲学

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依赖于自然界的,工业文明所创造的人工产品,归根结底都是自然资源的一种变形和改装,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一切行动将无法进行。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劳动的对象和资源。生态文明是精神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应有之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就是指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果这些危害没有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就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一旦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反作用于人类,带给人类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报复。人为了满足生存活动的需要,又不可能不去改造自然,在建设经济的同时也要对自然开发有适量的度,人们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才是人类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子孙后代积累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池田知久.论老庄的“自然”—兼论中国哲学“自然”思想的发生与展开[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6-36.

[4]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人与自然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养狐狸的窍门
神圣的复兴 精美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