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

  • 玉兔呈祥
    之间所形成的和谐共生关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2023年,中华传统生肖纪年中的癸卯兔年如约而至,我国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关键词:十二生肖;兔文化;和谐共生;源远流长有关十二生肖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相传为黄帝所立。生肖在南北朝时被广泛使用,一直流传至今。十二生肖由鼠、牛、虎、免、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组成,并结合十二地支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每一年对应一个生肖,每个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与人的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2023-08-07

  • 厚植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绿色基底
    色发展;  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 D616;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7-0063-0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平衡、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应有作为,更是建设美

    学习与研究 2023年7期2023-07-21

  • 厚植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绿色基底
    色发展;  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 D616;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7-0063-0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平衡、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应有作为,更是建设美

    学习与研究 2023年7期2023-07-21

  • 海洋星球
    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历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设定,可以看出联合国与中国对待海洋态度的几个关键词: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首先是保护,唤起人们对待海洋的正视态度。相信每个孩子手头都有几本海洋生物的绘本,这是了解世界的开端,这么美丽多彩的蓝色神秘世界,不能任由无节制的工业去污染和破坏。现代生活源源不断产生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微塑料已经进入地球循环,经由海洋生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餐桌食物、南极降雪、血液检测结果……微塑料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被检

    小康 2023年19期2023-07-12

  • 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关键词:四川;自然谚语;天文;时令;气象;和谐共生谚语,又称“俚谚”“俗谚”“常言”“老话”等,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和传播的一种短小精炼的口头文学体裁,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一个地方产生什么样的谚语,是与这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密不可分的。在古代四川,广大民众虽然多数没有掌握文字工具,但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在长期参与变革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斗争中,认识了自然规律,掌握了生产技术,体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

    文史杂志 2023年4期2023-07-06

  • 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秦岭和合文化
    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秦岭和合文化,在自然上和合中国南北,在人文上和合多元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天人合一之精神。秦岭不仅是一座雄伟的自然之山,也是一座厚重的文化之山;不仅是一座地理山峰,也是一座精神高峰;不仅体现出包容特点,而且彰显出和合理念。作为一座兼具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的亚洲重要山脉,秦岭是中国文化中的“和合岭”,绵延并传承着

    新西部 2023年3期2023-06-15

  • 基于共生理念的建筑环境设计策略
    筑环境设计;和谐共生一、共生理念与建筑环境设计内涵(一)共生理念共生本屬于生物学科中的概念,指两个不同生物共同生存在一起,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都能从共生关系中得到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共生理念指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多元互补、利益相关、彼此平等为基础,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并且共同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生存环境当中,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新理念。(二)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设计指的是以为社会公众创造更加优良的生存、生活、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3期2023-06-13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探析
    态文明思想;和谐共生;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D64;X2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3.02.004恩格斯在《勞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书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他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由此我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2023-05-30

  • 新时代诗歌:构建与读者的“和谐共生”关系
    诗歌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不争的事实:繁荣和隔阂虽然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过诗人的规模和诗歌发表的数量,但仅从笔者所在的中国诗歌网的各项数据指标就能感受到新时代诗歌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始建于2015年的中国诗歌网,目前已拥有注册诗人近40万人,每天访问人次平均达到200万,每天收到诗歌投稿近3000件,累计收到投稿近600万件。尤其是在情人节、中秋节、国庆节和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网站的访问量往往都会创历史新高。实际上,考虑到网站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和编辑部的审核压

    星星·散文诗 2022年17期2022-12-21

  • 语言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 ——基于印度语言多样性治理的考察
    两种认同”的和谐共生。而始终贯穿于这一过程的“承认”“包容”和“团结凝聚”等理念对于化解包括语言族裔认同在内的多种亚国家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并继而形成合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从语言多样性治理的维度考察印度构建国家认同的独特范式,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印度民族国家治理中应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策略及其效果的认知与理解,而且能够提供应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印度经验,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一、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3期2022-09-07

  • 新时代诗歌:构建与读者的“和谐共生”关系
    诗歌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不争的事实:繁荣和隔阂虽然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过诗人的规模和诗歌发表的数量,但仅从笔者所在的中国诗歌网的各项数据指标就能感受到新时代诗歌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始建于2015年的中国诗歌网,目前已拥有注册诗人近40万人,每天访问人次平均达到200万,每天收到诗歌投稿近3000件,累计收到投稿近600万件。尤其是在情人节、中秋节、国庆节和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网站的访问量往往都会创历史新高。实际上,考虑到网站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和编辑部的审核压

    星星·诗歌理论 2022年6期2022-07-03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生态文明专章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绿环生碳”四大举措,致力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期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美丽中国[中图分类号] D220;X24[

    学习与研究 2022年11期2022-05-30

  • 和谐共生
    而达到读写的和谐共生,满足新时代初中语文教育发展需求。关键词:和谐共生;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应用引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语文的阅读教材中饱藏丰富的情感,寄托充盈的思想,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写作使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内容训练文笔,提升语文素养。“读写结合”可以将阅读与写作合二为一发挥重大的作用,使学生的读写水平同步提升,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同时顺利推进教学课程。一、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特点1、沉不下心,注意力分散初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6期2022-04-16

  • 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新时代启示
    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略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关键词: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成逻辑;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20104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系统、科学地揭示了生态兴衰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决定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9

  • 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共生
    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共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助力。基于此,本文对于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共生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关键词】双减背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谐共生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内容,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德育教育成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课后也有大量的背诵作业和书面作业,不仅没有发挥出语文学科应有的德育作用,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了不利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9期2021-11-30

  • 字母造型在宠物屋外观设计中的创意表现研究
    ;设计研究;和谐共生;字母造型引言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老龄化、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人们的休闲、消费和情感寄托方式趋势并未有新的突破。无论是在城市独居的年轻人还是在乡镇生活的老人,宠物无疑成为陪伴生活的首选。但是现在宠物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宠物屋款式并不多,造型普遍简单。多数宠物屋产品外观形式以简单图案、几何形状的宠物垫或简易的小房屋为主,或用简易的金属方形框架制作笼子。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大多宠物生活方式习惯的不和谐。宠物屋的外观设计不仅要为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2021-11-18

  • 浅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内涵
    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从理论渊源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实践内涵上看,包含“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四个方面。关键词: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现代化 渊源 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作出一系列展望和谋划,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其中在实现“美丽中国”方面就是要

    科学与生活 2021年4期2021-11-10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略探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是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承继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及检省中西方经济社会“非生态”发展路径依赖的基础上出场。其内容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目标指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价值旨归;“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积极行动”的主体践履;“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蹊径。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高歌猛进的新时代洪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4期2021-09-22

  • 生态批评视域下《海蒂与爷爷》的精神生态主题
    生态;失衡;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25-02一、引言德国温情电影《海蒂和爷爷》改编自约翰娜·斯比丽著的同名长篇生态小说《海蒂和爷爷》。该影片于2019年在我国上映后,便在严肃的电影评论界和大众电影市场获得广泛好评。该片以温情动人的手法描绘了海蒂和爷爷在阿尔卑斯山脚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同时,通过海蒂所经历的浮华喧嚣的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2021-09-10

  •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探析
    类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并自觉维护自然生态的和谐平衡。梭罗通过在瓦尔登湖畔融入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来实践他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梭罗为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树立了典范。传承和践行梭罗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对维护自然生态的和谐平衡有启发意义。【关键词】 梭罗;生态中心主义;和谐共生;极简主义【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16-03基金项目:20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2021-09-10

  • 《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析
    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状态,恩格斯对自然的客观存在、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人与自然的日渐异化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方面做出了科学论述。恩格斯的思想对于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历史演化的回溯有重大作用,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科学指导,对整个世界如何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共同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避免生态危机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与自然的实然关系:统一与异化人与自然应是何种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界之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2021-09-10

  • 与外号“和谐共生
    如何与外号‘和谐共生”。一、五花八门的外号同学们,讲讲我们的外号,说说它们的来历吧!李致远  我有个外号叫“小狼”,是因为有人看我长得又瘦跑得又快,就结合两种特点,想到了狼这种动物。郝唯廷  我的外号是“好埋汰”,因为我之前喜欢把书包放在地上,被认为不讲卫生。宋炫诺  我在英语班的外号是“高跟鞋”,可能因为我长得高吧。任小钰  我有个“任小猪”的外号,同学们说我在说话或笑的时候,不时会从嘴里传出像小猪叫的声音。于山凯  我有一个外号叫“于大磨”。因为我上一

    新少年 2021年8期2021-09-08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义指向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义诉求;论证了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平等分配环境权益与负担的要求,力求满足人们共同的生态环境需求。而在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深刻回答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在环境方面正义的实现,而且还持续不断地推进国际、代际实现环境正义。广泛全面地推进环境正义的实现,共享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根本的价值旨趣。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环境正义;生态环境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客观审视,站在人类文明演进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8-31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三重维度探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融入中国生态智慧探索出的,既异于西方现代化模式,又区别于中国传统粗放式发展以促成现代化的模式,赋予了中国之治以生态文明向度。它的宗旨在于在发展中实现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然环境美与人类社会发展美的统一、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的统一。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可以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完善制度体系等路径,积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词: 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文化;三重维

    克拉玛依学刊 2021年3期2021-08-30

  • 和谐共生,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阅读课堂言意和谐共生的境界。[关键词]和谐共生;核心素养;迁移运用[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38-0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节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应该既关注文本内容也注重言语形式,追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最终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那如何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4期2021-07-27

  •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一个值得人类深思的问题。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学习,并结合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关系存在的困境,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用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困境;路径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党所面临的历史重任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而当前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因素有很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2021-07-14

  • 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等主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形成逻辑;理论意义;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并列,有着层层的形成逻辑,同时有着很深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6期2021-06-28

  • 国际视域下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全人”性;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G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9-0059-06一、问题的提出追求幸福既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与研究的关注点和应有之义。教师不仅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且是影响学生发展因素中最重要的学校因素,因为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可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和学业水平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与影响者,教師对于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3期2021-06-15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这样的现代社会中不仅可以促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要求也能得到满足。这一理论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充分体现,也是对现代化新任务的充分展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对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引。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引言十九大中首次提出了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作为建设新时代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首次对绿色化特性进行表述,是我国在理论和科学方面的一次创新,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

    锦绣·上旬刊 2021年6期2021-05-14

  • 疫情背景下的宠物消毒产品设计
    促使人与宠物和谐共生。运用文献调查法收集宠物投喂器的产品不足之处。运用类比设计法分析研究LED紫外线技术运用在宠物产品的可行性。LED紫外线技术更适合用于宠物的消毒产品。LED紫外线技术运用到宠物投喂器上是可行的。LED紫外线更适用于宠物投喂器的消毒功能,能够解决疫情背景下宠物饮食的健康卫生问题。关键词:宠物投喂器 LED紫外线 健康卫生 和谐共生 疫情中图分类号:J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112-03引言随着疫

    设计 2021年8期2021-05-11

  •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一个值得人类深思的问题。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学习,并结合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关系存在的困境,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用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困境;路径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党所面临的历史重任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而当前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因素有很

    锦绣·中旬刊 2021年8期2021-03-15

  • 和谐共生
    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关键词:园林建筑;环境;和谐共生一、园林建筑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陈从周在《惟有园林》中写道:“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可见,中国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建筑、山水和花木,且最终应呈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这三者总是根据不同设计理念,通过多变的形式来构成体量不一、风格迥异、意境独特的中国园林。园林中的山水皆源于真山真水,是大自然典型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2期2021-03-04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
    是密切联系且和谐共生的,且在此基础上国家认同在某一层面应该高于民族认同。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相互独立;和谐共生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一)民族认同于春洋和黄岩认为,民族认同是民族个体成员对其所归属的民族共同体的稳定的、积极的情感联系,维系这种情感得以存续的纽带是本民族所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特征,同时这种情感也构成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心里差异。[1]该界定更倾向于突出民族认同的情感和文化属性。一般而言,民族认同的基础有三种,即族裔基础、文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2021-02-18

  • 从“无为”思想看良好生态伦理的构建
    ;生态伦理;和谐共生人与自然休戚与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之一。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依旧存在不少矛盾,这就使得构建良好生态伦理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在此,可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在顺应“天道”的基础上“有为”,平等善待万物,克制私欲,从而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现今的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构建良好的生态伦理关系提供了借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5期2021-01-03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形成逻辑
    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把它上升到制度层面,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准确把握、科学定位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科学内涵,首先需要从该理念产生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思想逻辑和实践逻辑四个方面厘清其形成逻辑。关键词:和谐共生;生态危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2020-12-07

  • 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低碳生活;和谐共生;班会设计一、教育背景近年来,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等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2020年世界更是不太平:澳大利亚大火燃烧四个月之久,非洲蝗灾造成多国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据此,我在所带的初二班级开设了一次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班会课。二、教育目标认知目标:熟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相关环保知识有所了解。情感目标:感受自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9期2020-11-20

  • 简议王居正的《纺车图》对后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婆媳共事;和谐共生;安贫乐道;萧条破败;道德同风俗一中图分类号:J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3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25绘画中的设计之美,是结合美术学与美学和设计学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美的门类。绘画中的设计美中强调指人与自然与社会要和天人合一,指出了美在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均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也就是说其反映一种人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2020-11-16

  • 意识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付诸实践;和谐共生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文中明确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想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给生态文明下一个定义。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良好,工作环境的舒适,而是对生态的一种总的概括,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条件,我们人与人之间,同时与大自然、与整个社会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的社会文明形态。是指人们在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改造的时候,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注重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4期2020-09-10

  • 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探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民普及、高质量现代化、法制保障、全球治理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观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绿色美丽中国。关键词:新时代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中图分类号:D64;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290-0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发展的基本方略。这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格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生态文明体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9-10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共生关系研究
    使得建立两者和谐共生关系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共生理论为框架,以和谐共生为目标对二者共生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面临着共生单元依存性较低、共生环境正向作用不突出、共生模式升级困难的挑战,这既与经营主体自身发展有关,也与当前政府和市场环境有关。为此,需要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提供引导双方和谐共生的政策环境,以及提升两者利益联结程度的市场环境,最终实现双方的和谐共生,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F323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6期2020-08-11

  • 以“和谐共生”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摘要】和谐共生教学法,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追求课堂教学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繁荣的教学方法。和谐共生可以唤醒孩子潜藏的创新欲望,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让师生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愉悦,还语文课堂以美的享受。【关键词】和谐共生;高效;读写融合;教的活动;学的活动【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1-0030-02【本文

    课外语文·下 2020年7期2020-08-04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实践
    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系、经济体系和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自然资源依赖度已经由上升转变为下降,但还需继续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生态环境质量已经由恶化转变为改善,但还需继续提高环境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已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但还需继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未来,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协同治理,二要体制、机制、制度的系统优化,三要法治、德治、自治的相互配合。【关键词】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F20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1期2020-08-02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进程及中国探索
    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路径,同时也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不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  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 F062.3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8.01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被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8期2020-07-30

  • 试论短片《Wrapped(毁灭)》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灾难降临的假设,能够唤醒人们对于家园意识的追寻。关键词:短片《Wrapped(毁灭)》;生态美学;和谐共生;家园意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0 引言当人类社会进入18世纪,工业革命掀起高速发展的浪潮,现代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博弈便愈演愈烈。资源逐渐枯竭,生态危机四伏,人类未来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电影学院ROMAN KAELIN、FAL

    艺术科技 2020年15期2020-07-16

  • 论生物多样性与野生动物的管理与保护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维护生物多样性,坚持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目的在于分析原因,提供建议,致力于保护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努力达到人类对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的最终目标。关键词: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和谐共生一、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拥有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间接价值,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

    广告大观 2020年8期2020-07-14

  • 人与自然关系初探
    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的努力。广东省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一、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论述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7期2020-06-28

  • 追寻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和谐共生
    ;热爱生命;和谐共生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裕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在家是家中“王子”“公主”,这些生活顺利、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妈宝型”学生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怕吃苦,受不了苦……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电视上、新闻报纸上屡屡发生的生命惨剧更是令人扼腕叹息。教师具有点化和润泽生命的职责,可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这重要的教育资源,以灵动有生命力的文字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快乐为主线,妙用多种途径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0期2020-06-27

  • 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家园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为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而提出来的科学行动指南;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历任党中央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是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价值共识的智慧结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的重要表达,对提升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具有深远的

    克拉玛依学刊 2020年2期2020-06-12

  •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应和谐共生
    ;污染治理;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人类依赖地球的自然条件而生存,科学家找了几十年,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没有找到一个宜居人类生存的星球,最近有报道,美科学家发现离地球42光年有宜居行星,因距离地球太远,人类也无法迁移該星球开辟新居。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也是侧着身子绕太阳旋转,有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天约24.5小时,以前认为火星上有生物,甚至有火星人的说法,现在已经探测到火星上空气很稀薄,因为火星直径只有地球的一半,质量为地球的九分之一,吸引力比地球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6期2020-05-23

  • 生态伦理视阈中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三个维度
    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战略,贯彻于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尽快建构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分类分级分区保护体系,防止把野生动物与畜养动物混为一谈,防止“法不容情”和“道德泛滥”。同时,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理念的塑造,加快生态伦理的本土化、体系化建设,从生产生活出发进一步探讨和制定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伦理指南,突出人道与自然之道、野生动物之道辩证统一的价值评价,防止把生态伦理、野生动物保护符号化。关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5-11

  • 论电影《风之谷》的现代生存启示
    词】风之谷;和谐共生;人性之美;家园意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0-0090-02电影《风之谷》是日本著名的动画导演、漫画家宫崎骏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虽然距离这部影片最初放映时的1984年已经过去三十五年的时间了,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给予现代人的生存启示直到今天仍然历久弥新。也正是这部电影开启了宫崎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如

    戏剧之家 2020年10期2020-04-17

  • 浅析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构建成为生命共同体必须通过人与人联合起来,在时间的基础上,要以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要以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这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人充分发挥能动性的体现。文章浅析马克思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视域下的生命共同体理论基础,说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生态哲学1    研究背景和意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

    科学大众 2020年1期2020-04-07

  • 环境美学视域下《冈仁波齐》的精神内核
    域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出发,从人与人和谐共生、人与动物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方面分析该影片,以跟随导演的脚步进行一次心灵净化之旅,为深化电影艺术美增加新维度。关键词:《冈仁波齐》   环境美学   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49-03张杨在创作初始就一直在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徘徊,在早期创作的影

    艺术评鉴 2020年2期2020-03-23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探析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根基与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江泽民等领导人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这一理论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基础,着眼于国内与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便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基。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以及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人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2020-01-28

  • 以“和谐共生”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4000)“和谐共生”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和谐共生教学法,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追求课堂教学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繁荣的教学方法。说到和谐共生课堂,黄厚江老师的教学案例集《作文课的味道》,就是最好的诠释。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案例:一个是《写出人物的特点》,黄老师借班上课,他从自己的名字入手,让学生用“黄厚江”三个字分别组词,然后概括出“我”的特点,写一段话表现“我”的特点,展示习作,评价后

    课外语文 2020年21期2020-01-09

  • 探寻常态下和谐的语文课堂
    现师生更好地和谐共生。所以我们一直扎根于课堂,从语文学科的特质出发,倾力打造对话、倾听、自主、合作、探究的和谐课堂,一改以往注重形式的“表演课”“亮点课”“精彩课”,而更侧重于家常课、常态课,从范式的架构、常态引领、学思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关键词:和谐共生;菜单式点课;碎片化研究;学思结合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0-

    求知导刊 2019年30期2019-12-14

  • 一曲和谐的赞歌
    们展现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共生;《边城》近两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们一再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沈从文在《边城》中极力描绘的人性、人情、自然,正是我们向往并追求的和谐社会。沈从文先生采用绚丽唯美的文字,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为中国传统文化高唱了一首赞歌。《边城》中沈从文讲述了一个大家所不愿接受的爱情悲剧,深受读者的喜爱。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契合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国人讲究友好和平,遇到事情互相妥协让步,和平共处。这在《边城》中

    大观 2019年9期2019-11-23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中的意义,确定了国家发展的目标。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来,我国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此为基础,融入了更多新思想和新目标,使得这个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元素,从更加深入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一条主线。【关键词】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个思想体系也成为了我党发展的指导原则,尤其是“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11期2019-11-19

  • 海洋动物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科普展示设计
    韩坤烔 吴诗中摘要: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探索宇宙的同时也在将科技向深海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普往往难以同步,以至于海洋科布垒难以与陆上科普同行,所以当前结合国家文化战略、科普展示、尤其与大众生活密切的海洋科普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海洋动物科普展馆的发展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并梳理了海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某科技馆海洋动物展区为例,探究以科普海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的展示空间设计。在设计中丰富科普内容,优化展示形式,增强展示空间的叙冒性表达

    工业设计 2019年7期2019-11-11

  •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要明确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现实基础,其次要正确认识实践关系,最后要合理调控实践活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062-0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来讲,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而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就必须正确认识实践在缓解人与自然对立之间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

    学理论·下 2019年8期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