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民志愿服务队伍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研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视角

2020-04-08 10:02刘富珍万佩佩田戈燕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志愿队伍文明

刘富珍,万佩佩,田戈燕

(青岛市团校,山东 青岛 2660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1]。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困难和需求理应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多角度了解当前农村问题和农民需求情况,调研组自2018年11月先后赴青岛市的P市、J市等试点县级市,开展座谈6场,对象涵盖宣传部门、共青团、党校、乡镇党委、村委、社会组织、涉农群众等7类人群。在P市发放《农村群众需求调查问卷》,主要采用多阶段抽样方式,即从镇/街道抽村、从村抽村民。P市共有18个镇/街道,确定镇/街道大样本框18个(6个街道,12个乡镇)。首先参考2018年财政收入情况,从18个镇/街道2各选取“村建设完善+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村建设完善”村庄各6个,共计选出村(含村改居)108个①。再次在选出的每个村(含村改居)随机抽取20~30周岁村民2名、31~40周岁村民3名、41~50周岁村民3名、51~65周岁村民2名。最终选出共计1080人参与问卷调查。经过统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80份,回收1072份,有效问卷1072份,问卷有效率为99.3%。通过座谈和问卷,调研组对试点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内容、工作力量以及试点县市农村、农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需求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一、调研结论

(一)农村、农民志愿服务队伍是乡镇工作人员、村委工作人员组织群众并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手段。

调查结论1:文化活动贫乏、家庭养老弱化、以红白理事会为代表的农村群众性组织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是目前农村比较突出的问题。

以上结论是在P市的座谈会中,采用问题征集的方式,通过“团队列名法”统计的、来自18个街道/乡镇的分管书记和21位村“两委”工作人员的问卷数据。下面是摘录的部分座谈内容: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种地也基本实现自动化了,老百姓有更多的富余时间,让他们在这些时间里有个正经事儿干,有个正经活动比如志愿服务啥的能参加是我们村正在考虑的……”(ZT121005)

“现在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它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移风易俗的,现在也出台了激励政策,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的观念没有转变……”(ZT121018)

“我们村附近没有工厂,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在家没买卖可做,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你去老人家里看看,居住环境很差,部分生了病的舍不得花钱只能忍着……”(ZT121031)

乡镇工作人员、村“两委”工作人员普遍认为,现实工作中,他们一直组织群众利用文化活动、互助家庭养老、红白理事会等为代表的农村群众性组织义务为农民提供服务,只是没有形成规范和体系。现实中,农村和农民也存在志愿(义务)服务的迫切需求。今后通过规范和体系,促进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也是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强调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手段。

(二)农民最欢迎的活动也是目前多数农村开展最多、时间最长、教育意义较大和成本较低的志愿服务,农民希望能够不断扩展服务领域,满足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

调查结论2:城市购房、子女教育、医疗支出是农民感受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

“在过去一年中,您遇到过下列哪些生活方面的问题”的调查中,调研组设计了18项内容,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情况,避免个人认知带来的偏差,问卷中的问题设计为多选题。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在过去一年中,您中遇到过哪您些生活方面的问题(可多选)

在“您目前家庭最大的困难”的调查中,课题组设计了11项内容和1个开放性问题,问题选择为单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界定问题性质。统计调查结果见图2。

由此可以看出,“医疗”、“城市买房”、“子女教育”也是农村面临的三大问题。城乡一体化不仅体现在政策的走向上,更体现在农民的现实需求中,尤其是青年人的需求中。在县城购房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青年结婚的标配。

图2 您目前家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单选)

图3 过去一年您家庭最大的支出是什么(单选)

图4 如果咱们村要组织活动,您认为哪项活动会比较受欢迎(单选)

图3是“过去一年您家庭最大的支出”的调查,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子女/隔代子女教育”“医疗”“城市买房”依然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村民感觉到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和最大的支出是一致的,只是重要性排序有变化。

调查结论3:文化类活动成为最受欢迎的活动。

在“如果咱们村要组织活动,您认为下列哪项活动会最受欢迎”的调查中,课题组为保证选项的集中性,将其设置为单选题。调查结果见图4。

通过分析和深度访谈,调查组发现:目前的农村在文化生活、养老条件和红白理事会等方面已经存在一些类似志愿服务的队伍和服务形式,只是缺乏规范性,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受访农民希望在子女教育、医疗陪护和家庭照顾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志愿服务。在奔小康路上走在前面的沿海地区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和追求。

二、志愿服务是农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手段

调研组发现,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从自娱自乐到接受政府资助发展起来的文化队伍,诸如文艺宣传队、秧歌队、高跷队、鼓乐队、老年门球队,等等,不仅参加的人数众多、受欢迎程度高、改善和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更是凝聚群众并实现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农村的广场舞大妈是农民文化队伍的骨干,她们从自娱自乐到成立文化队伍、开展文化服务,是目前送文化到农村的主要依靠力量。在深度访谈中发现,凡是文化队伍壮大、文化生活好的农村,村中或文化队伍中都有文艺特长者、热情组织者和能够准确对接基层党组织要求的三类人才,长期为文化队伍义务提供服务。从本质上讲,文化队伍义务送文化到农民中并宣传党的政策等做法,就是志愿队伍的性质;提供文化义务服务的人就是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是农村、农民中最先、最可能发展的志愿服务队伍。

调研组认为,借鉴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农村、农民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先从两个维度推动。一是外引内培,我国城市志愿服务在提供青少年教育和助老助残医疗服务等很多方面都有成熟的队伍和做法。需要统筹城乡资源,引进城市志愿服务资源和农民志愿队伍培育相结合。二是依托村“两委”,建设以农民志愿服务队伍为主、外来志愿服务组织为辅的农村志愿服务队伍体系。

(一)农民高度认可参与和接受志愿服务

调查结论4:农民高度认可志愿服务活动。

从图5和图6中可以看出,图中选项高达88.8%和92.6%两组数据证明,农民中的绝大多数高度认可和正向肯定志愿服务,肯定和接受志愿文化在农村和农民中是主流。这无疑为志愿服务介入农村生活、为农民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图5 您认为志愿服务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单选)

图6 假设您身边有热心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您对他/她的看法是什么(单选)

(二)村“两委”是农民的主心骨和农村志愿服务队伍的核心,也必然是外来志愿服务组织的担保人

根据课题组多层次深度访谈中的了解,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认为,依托村“两委”,打造以农民志愿服务团队为主、外来志愿服务组织为辅的农村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是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有力工作抓手。课题组在群众访谈中也印证了基层工作者的经验之谈,长期从事农村和农民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也认为,依托村“两委”起步农村、农民志愿服务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稳妥、有序地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重要工作路径。

1.以村“两委”为核心,实现组织农民志愿服务队伍的成功率最大

调查结果5:村“两委”在基层的影响力巨大,可信度深入民心,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农民志愿服务队伍的核心,也是农村接受陌生志愿服务组织介入服务的有效“介绍人”。

调查显示,村“两委”在农村影响深远,群众认可度较高,是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最佳人选。在“这些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您认为由谁来组织比较合适”调查中,选择“居委会/村委会”的远远高于选择“上级政府部门(例如文化旅游局、共青团组织等)的,更遥遥领先于“志愿服务组织”、“驻地企业”等其他选项(见图7)。

图7 您认为由谁来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比较合适(可多选)

问卷设计的一道单选图表题“您对下列组织机构(或圈子)信任吗”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出,“居委会或村两委会”和“各级党政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获得了超过70%受访村民的“非常信任”(见表1)。

表1 您对下列组织机构(或圈子)信任吗(每行单选,划“√”)

为了更清楚地界定,谁对农村和农民影响力最大、谁又是农民的最大依靠,课题组设计了三个问题加以界别:“如果您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您会怎么办”、“如果您遇到了麻烦事,您首先会找谁”、“如果您觉得自己或家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您首先会找谁”。统计结果如下:

“如果您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您会怎么办”要求受访者按先后顺序只选择三项,第一选择“找村/居委”的占比40.4%、第二选择还是“找村/居委”的占比41.5%,合计占比81.9%。在“如果您遇到了麻烦事,您首先会找谁”的单项选择中“找村两委的人”的占比是67.9%。在“如果您觉得自己或家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您首先会找谁”的单项选择中“找村‘两委’的人”占比是50.2%。在其他的问题中也设计有相关的调查内容,比如在“如果社区/村要成立监督机制,您认为谁来当监督员比较好”的调查中,选择“村两委/居委会”的占比58.3%,而选择“本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仅占比15.7%。由此看见,目前村“两委”在农村中的影响力和可信度是不可撼动的。

2.农民参与和关注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呈现“双高”的态势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立足农村,必须依靠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杜绝外力“雨过地皮湿”现象。要重点发挥好返乡党员干部、退休职工、社会能人、调解员的作用,组建社区(村)志愿者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传树文明乡风。调查发现,发动农民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具有可行性。

调查结论6:参与调查的村民非常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活动动态能够给与较高的关注,志愿服务氛围较浓。

在“您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吗”的调查中(见图8),通过数据可见,受访村民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还是比较高的。

图8 您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吗(单选)

通过对受访村民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的调查(见图9),从高达87.5%认为“很快乐”的数据可见,村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心需求十分高,说明在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是可行的。

图9 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您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单选)

在“您认为您身边的人志愿服务他人的意识如何”的调查中(见图10),把认为“很愿意”和“愿意”的综合相加,可以看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积极倾向的人占比超过60%。持中性态度的为25.7%。而对志愿服务活动持有“很不愿意”和“不愿意”的消极态度的人合计占比仅为7.7%。

图10 您认为您身边的人服务他人的意识如何(单选)

在“您关注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态吗”的调查中,认为“非常关注”和“一般关注”的占比分别是45.0%和40.2%(见图11)。

(三)试点县市的实践经验与不足

图11 您关注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态吗(单选)

调研中发现,在试点的县市,就志愿服务而言,在市级层面,都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在镇级层面,每个镇(街道)都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分队,在村级层面,根据村情实际大都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妇女志愿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等。三级志愿服务队从理论宣讲、文化惠民、文明倡导、环保、关爱空巢老人和帮助残疾人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常规性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接地气、实效强等特点。如“健康彩虹”服务队依托卫生计生系统的专业人员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各镇街并延伸到了偏远山村,再如“防火、防汛、防震”三防合一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等,都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同心志愿者”、“阳光爱心”等志愿服务队,在基层也都产生了良好效应。

当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志愿者队伍存在人员不稳定、规模偏小等情况,志愿者队伍需要进一步扩大,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尤其是亟需提高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比例;群众的志愿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普及;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不健全;受人员、场地、设备等资源的约束,提供服务随意性大、服务水平不稳定、项目可持续性差等,志愿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业务培训不够系统有效,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数量较少。

三、思考与建议

第一,养老是农村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民的养老需求非常迫切,养老志愿服务是农村、农民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在调查中发现,80后和90后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都到县城及更大的城市购房居住和生活,留在农村居住的父母极其焦虑养老问题,他们共同面临严峻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困惑,比如跟随子女到城市生活的经济负担大、生活不习惯等带来的家庭矛盾,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极其不完善带来的困境,等等。

第二,村民尤其是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和老年人高度认可志愿服务活动,并愿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志愿服务;但是农村社区中比较缺乏有效的组织者。

第三,村级两委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巨大,可信度深入民心,具有不可替代性,应该成为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核心,也必定是区域外志愿服务组织介入的有效担保人。而目前村级两委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高度也有待提高,系统的机制体制建设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四,应加大对农民志愿者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村民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推动农村志愿服务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获得荣誉表彰、自己遇到困难时优先得到志愿服务帮助、享受社会保障的优先待遇成为受调查农民志愿者的激励手段。

从上述五点结论可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目前,在农村建立各类符合农民需求的志愿服务队伍是必要和可行的。通过调研,课题组认为,当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可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面向广大群众开展道德教育、巩固和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更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第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机统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要着眼农民需求和困难,建立农村志愿服务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

第三,“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是实现上述目标具有可行性的有效突破口。

第四,拓宽既有的工作思路,调动各方力量,依托志愿服务开展文化活动,打造以村“两委”为核心、以农民志愿服务团队为主、外来志愿服务组织为辅的农村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是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有力工作抓手。

第五,加大志愿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准。让做好人好事的常规性志愿服务和专业人士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精准性志愿服务相结合和匹配,用志愿者所能和所专解决基层群众所需、所盼,让志愿服务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注释:

①P市现有6个街道,均存在大量的农村,同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覆盖区域,进入调查范围。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发展水平,采取和乡镇一样的划分标准进行村落抽样。

猜你喜欢
志愿队伍文明
我志愿……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