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剧目《游园惊梦》中杜丽娘演绎研究

2020-04-08 02:44李洁蕊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游园杜丽娘牡丹亭

李洁蕊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昆曲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昆曲剧本众多,其中《牡丹亭》广为流传,尤其是剧目《游园惊梦》中对美好爱情的刻画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开展有关于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演绎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昆曲剧目的内涵和传承昆曲艺术文化。

一、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形象

汤显祖是《牡丹亭》的作者,他刻画出的杜丽娘是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她的言行与普通闺秀并无差别。但是,在《游园惊梦》之中,杜丽娘展现出了区别于封建女子,她向往爱情,且勇敢地追求爱情,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奇女子。

在剧目《游园惊梦》中,杜丽娘以16 岁少女的形象出现。作为官宦人家的独女,她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对父母无比孝顺。在父母严格的教导和约束下,她成为了一个美丽、温婉、单纯、善良且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但杜丽娘的乖巧只是表象,她因识文断字所以在书中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进而向往更广阔的天空,但在现实中却被严格的管束着。在她的内心中,一直向往自由和爱情,并用于追求爱情,所以在游园后因梦生情;但也因现实与梦境的巨大差距和自己想要反抗却无能为力的自我认知而顾影自怜,最后又因情殒命。

二、昆曲名家对杜丽娘的演绎概述

作为昆曲的保留曲目,《牡丹亭》被多次演绎,许多戏曲大家都演绎过《游园惊梦》当中的杜丽娘。为此,笔者着眼于不同戏曲表演者扮演的杜丽娘,从人物角色塑造的角度出发,对昆曲剧目《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演绎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梅兰芳的演绎

京剧是多种地方戏曲和民间曲调融合后的产物,昆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以扮演旦角著称,更创立了京剧艺术流派“梅派”。这位大师不仅在京剧领域造诣极深,更在名家指导下对昆曲有着深入研究。他与余振飞演出的《游园惊梦》公演得到了票友们的一致喜爱,而且这一剧目还被录制成了电影。

在演绎杜丽娘时,梅兰芳将重点放在了少女的伤春之情上。在他的演绎之下,《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心思细腻敏感,她的伤春之情不仅是感怀春天逝去,更是对自身青春消逝的感伤。同时,在梅兰芳的演绎中,少女怀春、伤春之间的转换十分自如。在游园唱段中,梅兰芳扮演的杜丽娘形体动作文静,眼带纯情但又十分含蓄;而到了惊梦唱段时,杜丽娘的肢体语言与情感明显外放,充分展现了少女对梦中人的爱慕之情。梦醒过后,梅兰芳又通过扯、转水袖和搓手等动作,展现杜丽娘的失落和伤感,更通过该细微的处理将封建时代少女的满腹幽怨和伤春之情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从梅兰芳的演绎上来看,他塑造的杜丽娘拥有平衡美,在唱念时气息平稳均衡且声音控制得当,无论是声调还是音量都较为平缓,身段也十分自然[1]。这种演绎与杜丽娘自身的闺秀形象十分相符,作为一名在封建家庭成长起来的标准淑女,杜丽娘应该是这样情绪平稳但又拥有小情绪和小动作的少女。

(二)张继青的演绎

张继青是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是著名的昆曲艺术大家。《牡丹亭-惊梦》是张继青的代表作品,她演绎的杜丽娘将昆曲的唯美、灵动与大家闺秀的端庄秀丽和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张继青是苏州人,一口吴侬软语软糯动听,无论是咬字还是发音都十分有利于刻画少女角色。为了展现杜丽娘人物的虚幻感,她还对唱念环节的用气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张继青的表演中,会对唱词进行细致化地用气处理。比如,《惊梦》的开场念白“春呐春,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当中,她在呐、你、连、遣几个字上强调了气息的运用,以尾音高走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虚幻感。同时,张继青在演绎杜丽娘时,还注重动作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在唱戏时,她十分重视手部动作,无论是手指、水袖还是扇子都成为她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帮手。在经典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张继青通过扇子的开合、转动和指向,将杜丽娘多变的心情刻画的十分到位。

(三)张洵澎与沈丰英的演绎

张洵澎同样是我国昆曲的代表性传承人,《牡丹亭-游园》、《牡丹亭-惊梦》、《牡丹亭-寻梦》都是她的代表作品。张洵澎所演绎的杜丽娘是鲜活的,虽然是循规蹈矩的闺阁少女,但内里却极具张力和热情,她的表演感染力极强,能将观众代入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之中。

沈丰英师从张继青,《牡丹亭》的杜丽娘也是她的代表性角色。在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她演绎的杜丽娘不仅在气息和动作上细致刻画了人物性格,更十分注重无声的表演。沈丰英在念白时极为注重昆曲的曲调展示,能让观众跟随歌曲的变化来感受人物内心。而且,在表演时沈丰英十分注重“眼技”。为展现杜丽娘身处梦中的状态,她始终让眉眼处于松弛状态,从外部形象上与人物十分契合;同时,沈丰英的眼睛含光而非聚光,这就使得她的眼睛既能展现主人公沉迷梦境的状态,又能生动演绎主人公在梦境中的情感体验[2]。而在惊梦唱段中,沈丰英也通过眼睛来展现杜丽娘对梦中情郎的回忆和对美好爱情消逝的怅惘。

三、基于情感角度的杜丽娘演绎分析

《游园惊梦》当中的杜丽娘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从外表看她是古代闺秀代表,但窥其内里就会发现这个少女向往自由、追求爱情,还具有反抗精神,但却无法挣脱。从情感角度对杜丽娘的演绎进行研究,能更为深入地了解古代女性的心理。

(一)自由情怀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戏曲家,当时的社会风气对妇女压迫极为严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彼时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汤显祖对这种社会风气极为厌恶,他的这种情绪寄托在了他创作的戏曲角色之上,因此他创作的“临川四梦”的主人公都具有反叛精神。杜丽娘所代表的是名门少女在父权社会中的思想觉醒和反抗,在《游园惊梦》当中杜丽娘向往的不仅是爱情,更是自由。

在演绎杜丽娘时,需要展现这种被束缚、想反抗却无能为力的纠结感、矛盾感和无力感。明朝理学盛行,对女子的管束更是严苛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程度,所以杜丽娘看似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却连家中有大花园都不知道。她的言行举止甚至思想都被牢牢地桎梏着,虽然生活优越,家庭氛围也看似融洽,但是却处处都充满限制和管束,这种矛盾是演绎杜丽娘的难点也是重点。但作为名门闺秀,杜丽娘是识文断字的,因此她在阅读《关雎》以后受到了启发,也萌发了感情世界的自由意识,所以有了游园之举,并走入了自由和爱情的梦境;而惊梦的出现,则让她重归现实,这种巨大的失落反而唤醒了她的自由情怀,在她内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演绎杜丽娘时,必须要将循规蹈矩的少女在游园与惊梦后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展现出来,进而表现她压抑已久的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二)感伤情怀

《游园惊梦》当中的杜丽娘形象极具共情能力,作者耗费大量笔墨去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物际遇,为杜丽娘形象的生动演绎奠定了基础。而且杜丽娘在梦境中对爱情、自由和自然的追求,和梦醒后的怅惘与求而不得,十分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在演绎时需要昆曲演员充分展示这种动人心弦的感伤情怀。

《游园惊梦》是两段内容,游园刻画的是杜丽娘在游览花园时的所思所想,她从花园美景和自由的空间让杜丽娘心生向往,却又感怀自身的不自由;而惊梦则通过刻画现实与梦境的巨大落差,进一步凸显了杜丽娘现实中的不自由和对生活状态的不满,所以《游园惊梦》的基调就是伤感的,在演绎这一角色时昆曲演员必须将这种感伤情怀彻底表现出来[3]。

(三)道德情怀

正如前文所言,杜丽娘本身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知书达理、体贴孝顺、温婉善良,是严格按照封建社会名门淑女标准培养出来的少女,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十分相符。但是,杜丽娘却并不是父权社会的“提线木偶”,她有着聪慧的头脑、丰富的知识以及健全的人格,所以她会对自身所处的境遇感到痛苦,她能直观的感受到社会道德对人的束缚和压迫,而这正是她痛苦和觉醒的根源。她的内心是鲜活的,但外表确实平静甚至冷漠的。在汤显祖的描绘下,杜丽娘虽然有着反抗精神,却不得不在言行举止间遵从社会规范,她虽然向往自由,但也并非全然不重视传统道德。比如,杜丽娘为父母祝寿、临别拜别母亲等情节就展现了她对传统道德的重视。从道德角度来看,杜丽娘的性格中有着十分冷静的一面,所以她并不能完全打破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多年约束和教导已然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演绎杜丽娘时,对其情感道德的刻画颇具难度。在此环节,既要表现出她对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反抗,又要展现她对传统礼仪道德无法全然割舍的心理状态,这种矛盾是人性复杂的集中体现,对其进行演绎必然会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结论

综上所述,昆曲《牡丹亭》当中,《游园惊梦》虽然是两段戏,但是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十分引人神往。杜丽娘是这一故事的女主人公,这一艺术形象上寄托着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演绎过杜丽娘的昆曲名家众多,他们的演绎各具特色,以不同的演绎方式将角色对自由的讴歌和对爱情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游园杜丽娘牡丹亭
游园小问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游园——畅妈手作
游园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