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核心素养”的界定

2020-04-09 04:38钟启泉
新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硬性界定核心

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界定不是片段要素的罗列与相加,而是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模型”来处置的。即便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使用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界定,也不是单纯的指某些素养的培养,而是同“参与社会、自主思維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语言与数学的“硬性能力”——“知道了哪些事实”之类的“硬性”知识,而且关注“软性能力”——“能够运用知识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两者不是二元对立的。真正的学习一定是扎根于这样一种过程——通过知识建构的过程,提升学生的革新能力,形成有益于他者的公共知识,并且拥有知识发展的集体责任的过程。为了实现这种过程,“21世纪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从世界各国的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发现新时代的教育思维:第一,注重“所有的人”的发展。所谓“卓越教育”,绝不是满足于少数精英学生的教育,而是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权”、保障人人得到发展的教育。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标尺。第二,注重“整体的人”的发展。所谓“德、智、体”“知、情、意”的“均衡发展”,绝不是应试教育的“重分不重人”的教育,而是人格的健全发展与学力的持续发展。这是衡量每一个人是否成“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

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里,一个人记忆了再多的现成答案是于事无补的,为了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得要求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思考、知识与智慧,做出主体性的回答,而不是等待谁回答问题。就是说,不是仅仅要求“知道什么”,而是能够“运用知识,能够做什么,如何解决问题”。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进展,与其单纯地记忆知识,不如着重于求得如何借助探究、梳理信息与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想法的能力。而且,在知识社会时代,人际交流与协同的机会增加,接触多样的信息与思考的机会也增加。思维多样性、求得问题解决、构筑新的思考能力,成为头等重要的课题。这样,“核心素养”的概念自然应运而生:未来社会的创造来自于每一个人的能动性,牵涉到每一个人能否凭借自身的力量与他者协同,创生基于知识的新的回答与价值。

(摘自《核心素养十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有改动)

猜你喜欢
硬性界定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14Cr17Ni2材料淬硬性研究
让硬性的经济报道“软着陆”
硬性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参差中的应用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