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龙草坪

2020-04-09 04:47陈剑萍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养蜂秦岭草坪

陈剑萍

一、大山深处

佛坪县真的是太遥远了,处于佛坪县最北部的龙草坪村在更遥渺苍茫的远方,由它再往北翻过秦岭主脊,就属关中以及大北方了。

佛坪被外界称为“中国熊猫第一县”,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佛坪境内的野生大熊猫竟有67只之多,佛坪的大熊猫密度居全国之首,佛坪也是先后七次发现极为罕见的棕色大熊猫的地方,至今发现的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的标本保存在佛坪的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这使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作的我对佛坪有一种特有的情结。

2019年8月初,我随中华文学基金会“村暖花开?三村采风团”作家助力精准扶贫公益项目第七期采访团走进了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了解了佛坪县脱贫攻坚成就,走进了龙草坪,认识了三户养蜂人家和一位青年创业人。遥深广阔的生活,让我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真切地认识了这个时代和普通人的生活。

佛坪在中国地理分界线秦岭的南坡,是陕西省南部汉中市最东北部的一个县,最高海拔2900多米,全境皆山。县域面积1279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5万,辖六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明清之前人烟稀少,清道光四年设佛坪厅,1913年改为佛坪县,解放后一度撤县并入他县,1962年复县。由于佛坪处于秦岭南坡,北缘在秦岭山脊,阻挡着自南国而来的云雨,佛坪年降雨量在938毫米左右。正是因为佛坪山大人稀,生态完好,气候温润,森林覆盖率高达90.3%,佛坪境内自1978年先后设立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佛坪所处特殊地理区位,据《佛坪县志》记载,佛坪为水灾多发之地。以2002年“6·9”特大水灾为例,全县水灾直接经济损失5.1995亿元,相当于200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4.5倍和财政收入的61倍,使佛坪50余年构建的国民经济体系几近崩溃。就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国家在生态保护、救灾赈灾、水源涵养、旅游发展、交通改善、脱贫攻坚等方面从来都给予大力支持和资金倾斜。佛坪县委、县政府更加珍惜国家关怀,至2019年10月有40余次获国家和省级荣誉。

佛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坚强的奋斗史、智慧的抗争史。佛坪根据自己的县情,自上世纪的1975年就提出发展多种经济,1998年,提出“打基础、调结构、兴产业”和“远抓旅游近抓药”的发展思想,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山茱萸之乡”和“国家山茱萸基地县”的称号;2002年佛坪提出“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2003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山茱萸规范种植示范基地”和“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佛坪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历史都是建立在科学盘点资源优势、审时度势基础上的,以它为佛坪县的发展导航,使佛坪的发展一直行走和飞奔在正确的航线上。

因为龙草坪地处佛坪最北部,平均海拔最高,属于佛坪的隐秘之地,更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兴趣,就想踏上那片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今天。

龙草坪村地域75平方公里,属高寒山区,南边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界,草木葱茏,森林覆盖率高达95%,上世纪70、80年代曾设立陕西省长青林业局龙草坪林场,原始森林采伐殆尽,后来经过多年营林封闭管护,次生林让山山岭岭重披绿装。龙草坪雨量充沛,生物多样性状态完好,从春天到初冬山间野花竞相开放,花粉资源十分丰富。居住在龙草坪上的山里人家,自古以来以养蜂为业,养殖中蜂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致富产业。

佛坪的养蜂产业基本集中在龙草坪。龙草坪在2008年以前养蜂规模不是很大,老百姓养蜂都是一家一户,没有规模,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也没有统一标准,既没有经过深加工,也没有企业参与进来做。

中央網信办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精准扶贫定点选在了佛坪县。至2019年8月,中央网信办已经先后派来了三批优秀的挂职干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也在以实力扶贫。另一方面,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成立于2016年的隶属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佛坪县国宝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有品牌“秦岭神蜜”,并以其为原点进而辐射汉中地区乃至陕南为产业上游发展纵深。他们秉持党中央“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以“真扶贫、扶真贫、精准到户、建档立卡、小步快跑”的原则落实扶贫工作,推出产业扶贫平安“扶贫保”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农业产业及产品发展价值提升,为企业带动的贫困群众谋求更大利益,为贫困户切身实际着想,培训养蜂专业知识,以高于市场10%-15%的价格收购蜂蜜。今年的8月5日,中国平安与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政府、佛坪县人民政府签订“三村工程”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平安将为汉中市提供200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帮助扩大佛坪蜜蜂养殖规模,并将运用创新科技赋能当地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打造可推广复制的佛坪“智慧扶贫”样板。

在中国大扶贫的背景下,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实施的作为“村官工程”中的核心产业扶贫模式,平安“扶贫保”通过借助保险、政府、银行的资金风险共担,为佛坪特色蜂蜜产业提供免息免担保的资金支持,并依托平安内外部电商平台,实现农商互联,提升农产品供需匹配度,拓展农产品销售管道,解决农产品产销脱节,按照计划平安将通过“扶贫保”项目为佛坪蜜蜂养殖基地提供200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扩大当地蜜蜂养殖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扩大200群蜜蜂养殖,并以“高质量技术指导加上订单回收”的形式,支持当地8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并且通过“1+N”产业扶贫路径,支持当地蜂蜜龙头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进行保价收购合作,充分发动贫困户生产积极性,预计每户年均创收达38000元。更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智慧产销溯源平台,可实现蜂蜜重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可监控,最终将上链的信息进行加密逻辑校验,为当地蜂蜜产品提供原产地及纯天然两项保真认证,支持当地蜂蜜品牌建设,并通过连接中国平安各电商平台,支持蜂蜜产品走出大山。“金融扶贫+智慧农业”是未来产业扶贫的新主线,佛坪蜂蜜项目是平台试点后的首次落地应用,今后平安的产业扶贫项目全面推广,必将进一步巩固产业扶贫成果。

二、秦岭神蜜甜甜甜

8月初的佛坪阴雨绵绵,我们采访团由深入秦岭到深入佛坪县,由深入佛坪县又进一步深入到佛坪最僻远的行政村龙草坪。

这天下午,车子出了佛坪县城沿G108国道一路向北,开始还是响晴薄日,行驶间,天色渐渐地阴了下来,转过数不清的山坳,小雨淅淅沥沥地形成了雨幕,雨竟越下越大,车窗外是茫茫的云山雾海。因为我们来之前的几天,佛坪大雨,涨了的椒溪河水还没有消退,有些山路被冲垮了,全县正在紧张地防洪抗洪。

“还能进山吗?”我心里一直在打鼓。

我们沿着佛坪的母亲河椒溪河溯水而上,快到熊猫谷了,真的见到塌陷了的路基,好在司机师傅跑惯了山路,利落地左拐右拐,我们乘坐的旅行车竟没有抛锚。

车子过了一个叫东河台的山咀之后,向左转过了一块突兀的巨大的山石,左前方竟有些豁然开朗,出现了一块开阔点的平坝。下车经过一座水泥桥,看见小山坡上有一座坐西向东、白墙红瓦的平房,旁边一棵高大的树旁立着一块白色木牌,上面是两个并排的商标:“秦岭神蜜”和一幅栩栩如生的“秦岭四宝图”,下方是一行醒目的大字“佛坪县国宝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锋养殖场”,平房前面是长长的一溜院坝。院落四周有些五六米高的树,黄绿色的叶子间结着暗红色的比黄豆粒略大些的椭圆形的果子。

主人带着笑意迎了出来,陪同来的同志向他介绍我们一行人,主人请大家在当院里落座。“我叫李宏喜,是龙草坪村5组的养蜂户。”他有些腼腆地说着,我们的采访就从李宏喜开始了——

养蜂人:李宏喜,45岁,男,六口之家的男主人。

李大哥,一米七多的个子,一眼望去高高瘦瘦的,脸膛黑黑红红,身穿白色的长袖衬衫,黑色长裤,脚下是一双干净的灰色旅游鞋,但不知为什么,他的左手总是缩在袖筒中,坐下来我们攀谈时,他的左胳膊自然的放在胸前。

“我们家六口人,有房子六间,山里人家的房子是坐西朝东的,早上起来看见太阳升起,山风吹过来也小些。烧柴以山上捡拾的枯木和间伐木为主。000年的时候我们从山上引水下来修了蓄水池,吃的米、面要到外头去买;自己种些洋芋、玉米、萝卜、白菜。看病有村医,村上给我们交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交120元,自己再交80元,一共200元看病就基本上够了。我们平时出山走到108国道旁也就半个多小时,乘坐公交车很方便。现在吃、住、行、看病都解决了,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说到这,李大哥憨厚地笑了。

“我早年居住在翻过凉风垭的一个叫三官庙的村子,就是名闻远近的‘熊猫村,当年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人员迁出了,2000年我来到了龙草坪村5组入赘到郭家,先在龙草坪村担任民办老师教了十年书,这些年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了,有些人把老人和孩子也带出去,学校被撤销,加上家里负担重了我就回家来养蜂了。

“到龙草坪后,家中主要的劳动力是我和妻子郭喜兰……”

说话间郭大姐不时从灶间给大家送来刚刚煮熟的玉米、切好的西瓜,续上茶水,偶尔插上一两句话,干净利落,一看郭大姐就是一位热情、勤劳的农家主妇。

三句话不离本行,我问李大哥:“您从三官庙来,那您认识佛坪保护区的大熊猫专家雍老师雍严格吗?”

“雍老师,你说的是雍叔,认识啊,他是我父亲李和林的朋友,前些年我父亲和雍叔他们也就是五六十岁的时候,我还和他们一起去山上看护熊猫呢。”

聊起了大熊猫专家雍老师,聊起了佛坪國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为这和我从事的工作有关,我和李大哥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我问起养蜂的事,腼腆、质朴的李大哥打开了话匣子。

“中蜂就是中华蜂,区别于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是秦岭本土的蜂种,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气温低到10度还能出去采集花粉,扛螨虫的能力也很强,飞行直径可以在5公里以内,善于采集零散的粉源和蜜源,蜂桶不需要搬动,适合定点养殖。山区树木葱郁,野花满山,中蜂采来百花香,酿得百花蜜。现在蜂蜜的品质很好,一到秋天,山里、山外来收蜜的客户不断。”我能想象到秋天丰收的景象。

“中蜂是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出去采蜜的,一般能采到9月中旬,天凉了蜜蜂活动受限,过了9月山里的花事基本结束,只有零星的野花还在开。大多数的蜂群每年有多半年的光景外出采蜜,一只工蜂寿命也不过半月左右。

“秦岭山里的花是一种一种分阶段的,春天,椴树开着零星的白花儿,春天的头茬蜜一般是椴树蜜。野花呢,有开着淡黄色管状花的野菊花儿,有开着浅绿色小花的锯锯藤,坡上还有绿色的火麻子开着白花,不知名的小野花就更多了。中蜂的分工一般是工蜂出去采蜜,可以采糖、采花粉。

“2000年以后我开始养蜂,风调雨顺的年景,蜂顺,蜜也能割得多一些,我的心情就好,最怕蜂群出现问题。2014年的时候,蜂群垮了,一度从上百箱减到18箱。你问为什么啊?主要是天气原因,中蜂害了烂子病,蜂群后继无蜂,一下子就萧条了,对我的打击是很大的。蜂箱里蜜蜂太少了,就不敢取蜜也不敢摇糖。中蜂烂子病最难治,那时我心疼得很啊!好在第二年天气转为正常以后,我们又发展起来了,慢慢地分蜂,蜂群渐渐地得到了扩大。

“2016年总是在下雨,这坡上的花开的也少,蜜蜂采蜜就少些。雨水大了,也把蜂箱里的蜜和糖都冲跑了。2016年以前我家是贫困户,那年与国宝岭公司合作,接受养蜂知识培训,有了他们的技术人员指导,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那年养中蜂70箱,割蜜1500斤,收入45000元,加上其他副业收入,当年收入八万元,当年脱贫的标准是每人年收入3015元,我们家当年就脱贫了。

“2017年我们家蜂箱增加到135箱,因气候问题严重减产,加上其他副业收入总共不过52000元,人均年收入大约8700元。

“到了2018年,养蜂150箱,但那一年里好像龙王不抬头,天总是爱下雨,几乎没有割蜜收入,采摘山茱萸、猪苓各收入10000元,其他收入主要是靠修路坎、清扫公路、打五味子和打零工等收入有20000元,全年共计40000多元,还比2017年减少了。

“今年山里仍然多雨,蜜蜂飞出去也采不到太多的花粉,昨年和今年对养蜂人来说仍然还是小年儿,雨水太多山上的野花还没开就败了,采蜜就很少。

“冬天蜜蜂没法出去,我们要喂白糖,喂饱了才行,要不明年就采不到蜜了。采蜜到八月十五左右就停上了,采蜜后一直要喂蜜蜂到开春惊蛰的时候。一个冬季,我们大概要买3000斤白糖,花8000块钱。冬天喂浓一些的糖水,一斤糖配八两水;早春的时候,蜂子可以飞出去采蜜了,一斤糖配一斤水。中秋节以后,我一般都是半夜起来喂蜂糖水大概要到凌晨,否则强壮的工蜂就要把体弱的吃掉,更有甚者还要吃掉老蜂王换新蜂王,那损失可就大了。”

在和李大哥的交谈中,做过老师的他轻声细语地说着,我仔仔细细地听着,随着李大哥的思绪我的心有时提起、有时落到肚子里,我注意到李大哥用了一个词“昨年”,颇有意思,更有古意。

“今年我刚刚割了蜜,有600斤,今年价钱卖得好,扶贫的平安国宝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时给的是50块钱一斤,我能有3万元的收入;采摘山茱萸收入1万元;今年的植树节佛坪县林业局来收购了我种了五六年的国槐树苗,卖了17200棵,每棵1.8元,收入3万元;今年出去打零工的时间少了一些,有个四、五千元的收入,所以今年收入还会不错,大概有8万元。”李大哥说到这里脸上有了笑意。

听到这里,我想起了解到的蜂蜜销售环节的一段小插曲。

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扶贫办常务副主任陈遥先生曾说过:国宝岭和平安保险公司是合作关系,我们的合作日趋完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愈加显著。

前一段时间,平安集团陕西分公司扶贫负责人支总冒着大雨到佛坪一线来扶贫,还现开脑洞编排了段绕口令,为扶贫品牌“秦岭神蜜”代言,我在手机上看见他传来的专业感十足的声音和画面:

我来自富平,

我正在佛坪,

我在秦岭扶贫,

秦岭神蜜甜甜甜!

而中央网信办的挂职副县长高波也是在扶贫走佛坪的淘宝节目上直播,现场销售佛坪的土蜂蜜、香菇酱、香菇面和野生猕猴桃酒。不论是在佛坪扶贫的平安保险公司还是中央网信办的同志们,他们都在身体力行为佛坪出主意、做实事。

李大哥接着说着,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龙草坪。

“我两个小孩儿,女儿李芬去年考上了汉中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小儿子在城固师范学院开学也是二年级了,同样学学前教育,咱们国家重视教育,我原来当老师,现在她们子承父业。”李大哥微微地笑着,自豪地说着,李大哥的爱人郭大姐搬着小板凳坐了过来,接着给我算了一笔账:

“两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们要给差不多3000元,加上报名费、学费两个孩子一年支出大约5万元。为了他们,我们做父母的也得努力啊!

“我们家在2016年就脱贫了,现在是脱贫攻坚户,现在还可以享受好政策,你问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说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对农民来说,‘两不愁、‘三保障,吃饱、穿暖、有房住,医疗有保障,孩子受教育,觉得就挺幸福的了。

“我们憧憬着更美好的生活,有机会还是会种些树,今年天气好的时候,你看我和你嫂子还到坡上去采了些野生的五味子,打好、晒干每斤还能卖30多元,也有一定的收入。

“你说大熊猫,在这边几乎看不到,但是我原来在三官庙的时候每年都能看到。在三官庙保护区的核心区,春天大熊猫发情的时候,遇见率更高,咱们佛坪是国宝大熊猫的家,佛坪是很好的生活的地方。”

聊的多了些,也有些熟了,李大哥说在他小的时候左胳膊受伤致残了,结婚以后妻子郭喜兰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李大哥虽然身体略有残疾,但是人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大嫂郭大姐对我说:“家里、家外的当家人你李大哥养蜂、护路、修坝、栽树、剪枝、采摘山茱萸毫不落人后,我们家的日子真的是像门前你见到的山茱萸丰收时的红红火火。欢迎你有机会再来。”

临别,李大哥说道:“今年我们家的目标是把蜂养好,这是很好的事情,勤劳致富。”

养蜂人:李向成,51岁,5口之家的男主人

李向成家的基本情况:2016年以前是贫困户,016年养蜂90箱,蜂蜜收入2000斤,收入60000元,加上其他副业收入共计78000元,当年就脱贫了。017年养蜂135箱,因天气和气候原因减产只有1400斤,收入五万元,加上其他副業收入共计51000元。018年养蜂150箱,因天气和气候原因几乎没有养蜂的净收入。

“我上有86岁的老父亲,下有两个小女儿。大女儿在佛坪县中学上高一,小女儿在县上读小学六年级。我在佛坪县城里租了房,妻子在县上照顾两个女儿和她的小外甥刘红剑的小儿子,家中的活计基本上是我来做。”

李大哥身高有一米七,长得敦敦实实的,身着浅灰色的T恤、深灰色的西裤,一尘不染的黑皮鞋,黑黑的头发有些卷曲,有棱有角的长方形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左耳边夹着一支香烟,他说话声音不高,有条有理。我注意到他的手很大。

走到院坝里,我和李大哥的大女儿李青青聊起平日里家中的生活,小姑娘腼腆地说着:

“放寒假的一天夜里,我睡得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好像听见外边有窸窸索索的声响,爬起来撩开窗帘儿的一角隔着玻璃窗向外一看,天上灰蒙蒙的飘着雪花,我爸爸身上披着雪花端着一脸盆的糖水从院坝前面走过,原来那就是我听他说起过的半夜去喂蜜蜂,我起床来看见外屋地上妈妈也在忙前忙后的,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我和妹妹上学,爸爸妈妈起早贪晚的忙碌着。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妈妈急火火地来学校接我,原来是爸爸去帮邻居盖房子,给房子上梁时有东西掉下来把爸爸的中指砸断了,我们一溜小跑地赶到医院。

“我爸爸真不容易。我要好好读书,以后考上大学为爸爸妈妈尽量减少负担,我还要管我妹妹呢。”懂事的小姑娘青青说话间眼圈红了,一会儿两行泪水从面颊上流了下来。

“不好意思,我把你招哭了。”我不好意思地向青青道歉。

向成大哥走过来,我问他,这些年您养蜂辛苦吗?

“说不辛苦是假的。你跟我来,看看我们院坝附近的蜂箱。”

我们来到院坝旁边,看到一排排的蜂箱像列队的士兵一般整齐地布满了山坡,有单层的蜂箱,还有两个蜂箱上下摞在一起的双层蜂箱,山坡上大概有几十只。李大哥慢慢地掀开一只蜂箱上的盖子,我看见里面有八匹蜂板,他轻手轻脚、稳稳当当地取出一匹蜂板指给我看,取出蜂板时尤其是他的那双大眼睛看着近乎满板的小蜜蜂时流露出的温和的目光,那爱不释手的样子就像对他的孩子。

“看这里,这是蜂王。”一只足有其他蜜蜂七八倍大的蜜蜂吃得饱饱地趴在蜂板上。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见到蜂王。

“蜜蜂蜇人吗?”

“养蜂人习惯了,没事。为了这个家,我们一起在努力!”我注意到李大哥的胳膊上、手背上有着一处处的不规则的、小小的伤疤,那一刻正午温暖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他的整个面庞洋溢着劳动着的欢乐。

院坝里,李大哥86岁的老父亲靠墙坐在板凳上眯着眼睛在晒着太阳,李大嫂在屋前空场上仔细地修理着蜂板,大女儿帮着妈妈拿着工具,小女儿在妈妈身旁自在地哼着歌,偶尔两个女儿还对唱了一句,山坡上有勤劳的蜜蜂来回穿梭着,嗡嗡嗡地叫着,预示着这家殷实的田园生活,充满着无穷的欢乐。

后来,我见到了龙草坪村的村主任谭从香,了解到李向成是龙草坪村五组养蜂养得最好的,不仅人勤快、努力,更是扎扎实实地钻研技术,他是出蜂蜜的高产户呢。

养蜂人:刘红剑,43岁,三口之家的父亲

在李宏喜大哥家,谈起了附近的养蜂专业户我们就聊到了刘红剑。

“刘红剑的妻子走了有十年了,他的小儿子刘峰由他姑姑在佛坪县上照看着上小学,他的大女儿刘艳去咸阳上大学,他自己的十几箱中蜂由他的妹夫李向成来帮着管理,等孩子们开学了,他还可以出去打工,一年挣个几万块钱应该还可以。村上和县里也特别帮助贫困户,把打扫公路的活儿就给到贫困户,打扫一次可以有100多块钱的收入,刘红剑还当上了咱们佛坪保护区的生态护林員,每个月有500块钱的固定收入。但是呢,他就是自己再努力一些就更好了。”李宏喜大哥婉转地说着。

而我从国宝岭公司提供的资料中了解到刘红剑对于养蜂好像不太配合,但公司一直没有终止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从养蜂管理的角度看,他家养蜂从2017年的60多箱到现在只剩了十几箱,有时他还发点怨言,从外界来看,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真实的情况真是这样吗?我急切地想去探个究竟。

当我和扶贫干部一起走进紧邻公路边的刘大哥家,看见院坝前有近4米宽、20米长的院子,房屋布局呈躺倒的L形。进门第一间是灶间,左手边有一人多高的碗橱,碗、筷子和锅铲像列队准备检阅一样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灶台周围和台面上贴着白色的瓷砖,一口大铁锅,上面的木盖子,更是清清爽爽,地上没有一丝的垃圾。过了灶间进到客厅,左手墙边上有一个长的三人皮沙发,挨着的是一个布面的双人沙发,前面是小小的玻璃茶几,对面的窗下有一个生火用的铁炉,白铁皮烟筒更是擦得一尘不染,右手边墙上贴的是小儿子刘峰一溜的金黄色的奖状。

刘大哥人长得更瘦削些,身高在一米七多,他身穿薄薄的灰色T恤,黑裤子,脚下踩的迷彩的胶鞋,脸色黑红,头发很密,当我们告别站在院坝上一起照相时,他的身材非常的挺拔,像军人一样。在他的家我们感觉家里、家外和他的人一样,非常干净。

十年前的秋天,刘大哥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的第三天他们去山里看望岳父母,出发前刘大哥的爱人讲她右肩膀疼的钻心,等到了岳父母家就快不行了,刘大哥怀里抱着妻子,赶紧拨打120,但是那天下大雨,车进不到山里来。妻子在他怀里断气的时候,两岁多的小儿子刘峰就站在床边,看见了自己妈妈走时的样子,那时他太小了,总以为妈妈是睡着了。在这之前刘峰可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儿,从那以后,他就很少说话了。

刘大哥哽咽地说着,“我答应她的,一定抚养好孩子。”那一刻,刘大哥的烟圈红红的,眼睛里充盈着泪水,时光仿佛回到了十年前。

我在刘大哥家,跟刘峰说话,他也只是点点头,摇摇头,眨着明亮的大眼睛这样的看着你,让人心酸。

妻子离开的那一幕,永远地留在了刘红剑的心里,也留在了他小儿子刘峰的心上。那时他的大女儿还在佛坪县城里上小学,没有能及时赶回来。从那以后,十年过去了,刘大哥一个人独自抚养着一双小儿女。终于大女儿考上了大学,小儿子在佛坪县上小学六年级了。但是,刘大哥总觉得对不起妻子,至今仍然单身一人。

“去年我养了十几箱蜂,打了零工,清扫公路,还当上了护林员,等今年秋后儿女开学了,我就可以去外面打工了。”

谈起女儿上大学了,刘大哥讲我要尽量地照顾好她。这样的一户人家,因学返贫,让人心酸。我从龙草坪村的扶贫一户一测表上看到,从去年的十月份到今年的七月份,他全家的毛收入只有9000多块钱,离今年的脱贫目标仍然有着差距,他自己也很着急,帮扶龙草坪村的徐书记在现场更是紧锁眉头、嘬着牙花子、搓着手着急地出谋划策。我在敲着边鼓,咱们老百姓自己也要努力想办法,勤劳致富真得不能等、靠、要啊!我想,刘红剑并不是消极的人,他需要走出心理的阴影,像他这样一家整齐干净、热爱生活、努力向上的人,他们是会努力的。

谈起女儿上大学了,刘大哥讲我要尽量照顾好她。这样的一户人家,因学返贫,让人心酸。但是正因为刘大哥对儿女的那份深深的父爱,并且他有一双劳动的手,在村干部、扶贫干部的贴心帮助下,在国宝岭公司的扶植下,他家的生活一定会一天天地好起来。

最近佛坪县龙草坪村主任谭从香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养蜂人刘红剑在秋天儿女开学以后,在县上有了一份送货的工作,有时间他还兼任着公路养护员,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他们家今年脱贫是没有问题了。”

回乡创业的优秀大学生:潘峰,32岁

我在漫步于小镇集市时,真的就见到了国宝岭公司出品的“秦岭神蜜”。

“秦岭神蜜,含黄酮量高,重金属含量为零,口感好,蜜色金黄,2017年我们佛坪还成功地申请了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地理保护的标志,生态、绿色、无污染产品。吃这种蜂蜜会上瘾,吃一会还想着第二回。”卖“秦岭神蜜”的大姐乐呵呵地自豪地推广介绍着。

冯彦红副县长介绍我和潘峰见过面,小伙子长得很精神,近一米八的身高,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黑T恤、黑长裤、黑色的旅游鞋,一身黑愈发地衬托出精神和干练。此时我和他边走边聊。我询问了潘峰的创业历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有自己的家乡情怀,没有家乡情怀的人,就活得很飘忽。我是在佛坪山里长大的,2011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集团公司跑销售、跑采购,去过全国很多的地方。有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秦岭深处的家乡佛坪有那么好的生态资源,好的产品都卖不出去,何不回去为老家的发展做点事情,并借此找到一些归属感和成就感。从那以后,我前前后后调研了两年,想到农产品的供应链就是要把村村落落、田间地头的产品销售出去,送到消费者的手上。我回乡跟家人和父老乡亲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很支持我搞这个蜂蜜销售产业,于是,我策划了“秦岭神蜜”这个蜂蜜品牌,成立了平安属下的佛宝岭公司。

“我们佛坪县不到35000人,约有6000个农户,其中有近1000户养蜂,占到1/6,不算普遍。佛坪的中蜂是秦岭的亚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蜂种。土蜂种虽然出蜜率不太高,但它在秦岭适应了千万年,对抗气候的能力强,不容易生病。为了保护它,我们在中锋的繁育、监管方面加大了力度,不许外来蜂种侵入、滋扰。我们也知道蜂群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不可以无限地扩大。越是土蜂造的蜜,越是质量高,也就愈加地珍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产品色美质优,进入了像大城市的华联、物美以及一些地方的超市,部分产品已经出口到了日本,‘一带一路一线已经洽谈销往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预计未来销路会越来越好。”

甜蜜的龙草坪

在龙草坪,我还了解到了其他的许多许多。比如,从这里的有些地名你就会知道它多么偏僻而荒远——破碾子、涩草坪、椴木桥、半边河、偏崖子;秦岭的最后一只华南虎也是在龙草坪被打死了,那之后,秦岭没有虎患了,当然就再也没有老虎了;龙草坪是秦蜀古道傥骆道之多条支道的必经地,石崖上留有太多的栈道、栈桥石孔;这里的人口大多祖籍在山外,大约是清朝末期之后陆续逃荒而来的,刚来的居民一般都住在石崖下,或住在辊面透风的摞木房里;这里人口稀少,一个自然村落往往只有几十口人……

这就是龙草坪人早先的生存背景。

去过了龙草坪,我有太多的感动和感慨,想说又觉得苍苍茫茫说不出来——

最智慧的生存和生活,就是充分借助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科学、勤奋地去创造尽可能灿烂的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往往想当然,觉得偏远地区一定观念陈舊、思想落后、缺乏明晰的发展思路和智慧。佛坪历届县委、县政府都能认真地实事求是地盘点各镇、各村的生产资源和发展优势。对佛坪而言,生态优势是其生命线,如何涵养资源、积累优势、适度开发,科学统筹发展,需要丰富的智慧。其实,佛坪几十年里,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生态立县,生态就是佛坪的王牌和底牌,所以保护生态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林药兴县,林药是基础,也是底气、元气,长足的发展必须靠它提供本钱;旅游是长远发展、强劲发展的方向,佛坪的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品质卓越,“秦岭四宝”齐集佛坪,前景十分广阔。所以,我在佛坪发现了“佛坪智慧”。

扶贫的确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党和政府以超越世界上其他政党的良知,把国家发展的红利惠及太多太多需要帮助的困难地区和贫困百姓。

对佛坪而言,毕竟发展环境和条件比较原始,毕竟资本积累时日太短,毕竟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毕竟全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较低……所以,通过扶贫脱贫,送资金、送项目、送机会、送就业、送技术、送医疗、送智慧是必要的。佛坪自1995年以来,陕西政协牵头组织省市30多个单位,包村扶持,累计投入资金数以亿计,惠及几乎全县所有农村人口。由输血而造血,由扶资而扶智扶志。同时,佛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央网信办和中国平安帮扶的历史机遇,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整合力量、扎实推进,目前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也堪称精准扶贫的样板!佛坪于2018年8月率先在陕西脱贫,实现了“古道明珠、静美佛坪”的梦想。

激发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发每个人创造活力的时代,就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我国在新时期的各项政策的焦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焦点是坚守道德底线前提下解放所有的生产力。通过走访,我充分认识到即使处于秦岭深处、相对偏远落后的佛坪县龙草坪村,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感也都建立了起来。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存,而想获得成就感、价值感,人的创造激情被调动起来,阻碍人创造发展的羁绊被日益删除,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愿望能充分得到实施。他们不满足于温饱,以接受施与为耻,以劳动创造为乐,几乎人人都不再等靠要,而懂得使自己成为有梦想并且奋斗不止的人。

虽有劳动的辛苦,但有希望的伴随,有成就感的辛苦能铸造出每个人的辉煌。

我在采访过程中,在遇到每个采访对象时,我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你辛苦吗?他们都承认自己辛苦,可都强调虽然辛苦却很值得,成就感很容易冲淡或消除辛苦造成的苦涩感。他们都认为,唯有辛苦才会赢来这份甜蜜的事业,唯有操劳才能换来了更甜蜜的生活。

进入劳动者的人生存界面和内心,就会知道人的生活里潜藏着多么惊人的坚韧。

巴尔扎克说,人类最纯净的精神之水贮存在民众的水池里。住在偏僻、荒远地域的基层劳动者,未必就一定精神稀薄和智慧匮乏。在和龙草坪村民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美好人生价值的追寻,对奋斗精神的崇尚,对天地的敬畏,对造物主的垂青的感激和珍惜。在说到蜜蜂和大熊猫时,村民们都说,保护这些自然天物既是为了人类,也是为了自己,它们给了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给了我们优质的旅游资源,给了获取利益的摇天树。我想,他们的认知既深刻又智慧。

一个美好的时代,必须由先富起来、先觉悟起来的人们作引擎,必须懂得提携弱势群体,否则社会发展就必然缓慢或停滞。

社会就是一个超极巨大的群体,代表着最高水准的智慧人群、道德人群、实干人群,对无论由智力条件、环境因素、个人际遇还是由以往的政策缺陷等种种因素造成的贫困人群,都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贫困。马克思主义“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是大良知的论断,消除贫困落后,才会使社会发展得迅速和健康。

短短的几天采访、体验,我接触到了佛坪县委书记李芳、副县长冯彦红,接触到了辛苦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也接触到了中央网信办和中国平安的为扶贫辛勤工作的人们,他们都是有爱和坚持责任感的人。我在龙草坪接触到了普普通通、朴朴实实的养蜂人,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我看到了中央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结出的果实,看到了人们对社会和时代发自内心的热爱,感受到了他们用艰辛换取的幸福感。无论李宏喜、李成亮和刘红剑三位养蜂人,还是回家乡创业的年轻人潘峰,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条件,但是他们在生活中都共同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懂得用勤劳的双手打开幸福之门,他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精准扶贫政策都有自己的认知和践行,他们是勤劳的奋斗者,是扶贫政策在龙草坪的回响,同时更感觉到时代的召唤和我们每个人肩上的责任,根在民间,心在林间,重担在肩。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养蜂秦岭草坪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小草坪
做大做精养蜂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蜜蜂之乡”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作证
锦屏县关工委举办养蜂技术培训
我们都爱大草坪
欺负新人系列一
养蜂专用车实现养蜂一站式经营
爱护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