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健康教育对在职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2020-04-10 08:04黄宴萍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达标率高血压病服药

何 苗 陈 巧 黄宴萍 杨 萍

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健康管理部,广东深圳 518118

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盛行,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发病趋向年轻化,成为现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1]。患者确诊高血压病后,需长期用药维持血压正常,特别是在职人员血压达标率较低[2]。常规的健康教育和门诊电话随访有方式和时间固定、与患者沟通差等缺点,不能及时使在职患者认识疾病的危险性、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及按时服药的必要性等方面[3]。我院体检中心采用的微信健康教育和随访可弥补常规方法的缺点,时间和沟通方式更灵活多变,可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4],更有利于患者认识本病危害、督促患者监测血压和服药等[5-7],也方便了患者之间的沟通,但缺乏足够循证学依据。本研究观察了基于微信健康教育对在职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心健康管理部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体检诊断的高血压患者18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是在职职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后批准通过,经患者和家属同意后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对照组男52例,女41例,平均年龄(42.4±10.2)岁,平均病程(3.01±0.85)年。观察组男53例,女40例,平均年龄(43.1±11.2)岁,平均病程(2.64±0.72)年。两组年龄、性别和病程等线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 Hg或舒张压(DBP)≥90mm Hg;(2)18岁<患者年龄<60岁,且均为在职职工;(3)均未服用过任何降压药物;(4)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内的微信程序。

排除标准:(1)各种继发性的高血压病;(2)存在血液疾病或恶性肿瘤等恶性疾病;(3)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不能配合者;(4)患有严重心、肝功能不全或严重药物过敏史。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门诊电话随访,包括:(1)在初诊时发放高血压病的病情介绍、饮食控制、运动和监测血压等健康教育知识;(2)建立高血压病的管理档案;(3)每周一次电话随访患者,了解患者血压控制程度、服药情况和生活习惯改变情况后进行记录;(4)指导患者调节药物和生活习惯。观察组给予微信健康教育和随访,具体操作:(1)以心内科主治医师为群主建立高血压病微信群,2名护士辅助管理群消息,群内成员是所有观察组在体检中心建立管理档案的在职高血压患者;(2)群主每天向群内发送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包括高血压病介绍、相关并发症、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等内容;(3)每周一次的群主和护士答疑时间,时间定于每周周六晚上8:00,详细解答患者所提问的高血压病相关问题,并鼓励患者在日常中生活中多发现相关高血压病问题并进行提问和交流;(4)群主每月进行一次有奖知识问答,可根据节假日随时调整时间,而且可在传统节日举行高血压知识接龙,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掌握情况;(5)每周一、三、六晚上8:00患者上传当天晨起和午后监测血压情况,由护士记录在管理档案,对异常患者由群主指导调整生活方式和降压药物;(6)群内患者可互相沟通降压心得和监督服药情况,对于控制较好的患者鼓励其分享经验。两组患者均随访半年。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血压达标率;(2)24h动态血压:24h、白日及夜间的SBP和DBP;(3)知识掌握情况:根据自制的高血压基础知识量表评价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越高患者知识掌握约全面;(4)生活方式的改变:根据自制的自我健康管理的行为和习惯形成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方式,评分越高患者生活方式越健康;(5)服药依从性:根据患者是否能按时、按量服药为判定服药依从性标准,从未忘记过为完全依从、偶尔几次忘记者为部分依从、经常忘记或自行停药者为不依从。

根据血压情况分为:(1)完全达标:SBP、DBP均降至正常;(2)部分达标:SBP下降>20mm Hg、DBP下降>15mm Hg(或降至大致正常);(3)未达标:SBP下降<20mm Hg、DBP下降<15mm Hg(或恶化)。达标率=(完全达标数+部分达标数)/总数×100% 。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血压达标率(92.4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达标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24h动态血压比较

干预前两组24h SBP和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两组24h SBP和DBP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24h动态血压比较(x ± s,mm Hg)

表3 两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比较(± s,分)

?

表4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n(%)]

2.3 两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比较

干预前两组高血压基础知评分、自我健康管理的行为和习惯形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两组高血压基础知评分、自我健康管理的行为和习惯形成评分均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服药依从性(94.6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引起心、脑等器官受损,致残和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8-9]。而在职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常有忘记服药、监测血压不及时等情况出现,导致血压达标率极低[10]。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及时督促对患者的血压有重要影响[11]。

目前常用的干预方式多是门诊的健康教育和电话随访,主要通过发放纸质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相关知识,和1月1次的电话随访与患者沟通病情。而门诊上班时间与在职人员的上班时间是相互重合的,导致多数患者不能详细和医务人员沟通病情和服药情况,因此常规方式的效率很差,不能很好的帮助患者了解相关知识和督促患者按时服药等[12]。而微信作为现今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在医患沟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我院采用的基于微信群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和随访则明显的提高了医患沟通效率,主治医师和护士按时发送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更全面科学的认识了本病;而医生答疑和知识问答则使患者更好的掌握了高血压的基础知识、对自身有更好的了解[14];定时的上传血压可使医护人员随时掌握各患者的血压情况,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增强了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习惯的形成;群内病友间交流也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促进病友共同对抗高血压;而微信群对工作无打扰、患者可在闲暇时间浏览,而且可根据时间随时调整沟通方式。对患者血压控制帮助较大。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服药依从性、高血压基础知评分、自我健康管理的行为和习惯形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24h动态血压则低于对照组。证明了应用微信群进行健康教育和随访可使患者获得更多的高血压知识和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而且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血压变化,根据情况督促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和所服用药物。而群内血压控制佳的患者也起到了引导作用,病友之间可相互监督。而其方式和时间的灵活多变性更适合于在职的中青年患者应用,提高了患者血压达标率。在徐琢等[15]的研究中也证明了微信群作为健康教育平台可提高在职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采用微信群作为在职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和随访平台,提高了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和服药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达标率高血压病服药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