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可行性分析

2020-04-10 08:06廖燕飞李春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开腹生存率复发率

杨 俏 廖燕飞 李春玲

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妇科,广东吴川 524500

子宫内膜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安全的常见的恶性肿瘤,成为北美或欧洲地区高发性生殖道癌。流行病学调查,子宫内膜癌主要集中在50~59岁,总体转移率为7.41%,Ⅰ期转移率最低[1]。因内膜病理检查简单、准确,诊断难度小,多数患者在早期即可确诊,及早治疗可获得较好预后[2]。手术是Ⅰ期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开腹手术治疗效果有大量资料证实,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等,近期效果欠佳[3]。自腹腔镜手术开始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诸多研究深入分析腹腔镜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可行性[4]。本研究拟将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处理,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手术病理分期[5]为Ⅰ期;按手术途径不同分为两组,开腹组25例,年龄35~70岁,平均(53.2±5.7)岁;体质量45~75kg,平均(58.73±5.03)kg;病理分期:Ⅰa期17例,Ⅰb期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癌1例;浅肌层19例,深肌层6例;腹腔镜组25例,年龄33~72岁,平均(54.1±5.7)岁;体质量45~72kg,平均(59.31±5.15)kg;病理分期:Ⅰa期20例,Ⅰb期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3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癌1例;浅肌层21例,深肌层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Ⅰ期;(2)患者既往未接受放放化疗;(3)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4)无重大心肺疾病、腹部手术者;(5)可配合临床医疗工作。排除标准:(1)伴有精神障碍性疾病、认知异常者;(2)子宫内膜癌晚期者;(3)伴卵巢肿物、子宫外转移;(4)手术禁忌证。

1.3 手术方法

1.3.1 腹腔镜组 腹腔镜手术行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器械设备:单极电钩、双极电凝钳及超声刀(强生公司生产),腹腔镜设备(OLYMPUS生产)。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处理后,常规四孔法,建立人工气腹12~14mm Hg。置入腹腔镜后探查腹腔状况,全面检查腹腔粘连、大网膜、肠管等多个腹腔脏器以及子宫、双附近大小、形态。双侧输卵管峡部以电凝处理,以免癌细胞脱落进入盆腹腔,0.9%氯化钠溶液冲洗盆腹腔。举宫器摆动,充分暴露子宫圆韧带后,于距离宫角2cm处切断,同时相同方法处理对侧,左侧卵巢漏斗韧带暴露后,双极电凝凝固后切断,对侧处理相同。打开膀胱折返腹膜及阔韧带后,下推膀胱至宫颈外口,分离宫旁结缔组织,暴露子宫动脉并双极电凝切断,双侧骶主韧带切断时靠近子宫颈处,超声刀环切处理阴道穹隆,完整切除子宫及双附近,阴道残端及各穿刺孔缝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切除淋巴,于骶前纵向打开腹膜,腹主动脉血管鞘切开后,切除淋巴脂肪组织及血管周围淋巴组织。右侧髂外动脉淋巴脂肪组织切除,注意保护生殖股神经。经髂外动静脉前方、腹股沟下方,充分显露右侧髂内动脉,切除髂内动脉、闭孔窝内淋巴脂肪组织,注意保护闭孔神经。

1.3.2 开腹组 开腹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取仰卧位,于下腹正中部或左旁正中位置逐层切开皮下组织,手术具体步骤同腹腔镜组,术毕逐层缝合切口,置入引流条,缝合阴道残端。

1.4 观察指标

(1)近期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恢复相关时间及术后并发症;(2)远期效果:随访复查3年,统计其累计生存率及总复发率,两组未发生失访病例;(3)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6]评估女性性功能,该量表有19个简明条目,评分计0~3分,分值越低,性功能障碍明显。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切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

2.2 两组术后恢复相关时间比较

腹腔镜组术后恢复相关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相关时间比较(± s,d)

表2 两组术后恢复相关时间比较(± s,d)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腹腔镜组术后1例尿潴留,1例阴道残端出血,1例淋巴囊肿,发生率为12.0%;开腹组术后2例尿潴留,2例阴道残端出血,1例泌尿系感染,2例肠梗阻,1例淋巴囊肿,1例非特异性感染,发生率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

2.4 两组性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性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性功能评分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性功能FSFI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性功能FSFI评分比较(± s,分)

?

2.5 两组远期效果比较

随访3年,腹腔镜组总复发率为8.0%,累计生存率为96.0%;开腹组总复发率为12.0%,累计生存率为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远期效果比较[n(%)]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既往多应用于盆腔粘连、子宫肌瘤、输卵管复通等良性妇科疾病,而恶性肿瘤属于其禁忌证。而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适应证范围日渐广泛,使诸多医师逐渐放弃开腹手术,首选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Ⅰ期子宫内膜癌依然以手术为主,但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仍存在争议性,有学者认为淋巴结切除并不能改善预后,不影响术后复发及总生存率[7]。但也有学者认为淋巴结切除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黄玉秀等[8]研究表明术中行淋巴结切除术后5年总生存率87.0%高于未行淋巴结切除术的79.0%,复发率5.1%低于未行淋巴结切除术的18.0%(P<0.05)。故肯定术中淋巴结切除术的作用,因手术方式是患者获益的最大方式,也属于一种治疗手段。因此本研究患者无论是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均行淋巴结切除术。

本研究结果,两组淋巴结切除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术后恢复相关时间短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12.0%低于开腹组的36.0%(P<0.05)。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近期效果优于开腹组,但因腹腔镜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或临床医师各种器械使用熟练度较低,则会相应延长手术时间。另外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清晰,术中组织解剖结构容易分辨,超声刀、双极电凝在切除组织时能迅速止血,以此相应减少了术中出血量[9-11]。此外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中调整体位充分暴露术野,相对密闭的手术环境能减少手术操作对胃肠道的刺激,可使患者尽快离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12]。王丽静等[13]研究指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切口感染、术后肠梗阻、泌尿系感染等方面腹腔镜手术更低。本研究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可能是因我院临床医师掌握熟练的腹腔镜技术、经验丰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相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远期效果:腹腔镜组术后性功能评分高于开腹组(P<0.05),随访3年,腹腔镜组复发率8.0%,生存率96.0%;开腹组复发率为12.0%,生存率为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能提高患者患者生存质量,因该结论属于回顾性分析,证据性较低,但也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方面,其结果与窦磊等[14]报道中复发率及总体生存率相一致。

但腹腔镜手术仍存在一定争议,如腹腔镜手术气腹建立是否会造成肿瘤细胞扩散,手术器械污染是否会造成穿刺孔肿瘤细胞种植等,仍需临床进一步探索。另为了保证腹腔镜的安全性,临床医师需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术前全面评估,排除腹腔镜手术禁忌证者,以此降低手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近期效果优于开腹手术,且远期效果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并发症少,安全性明显,可行性高,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开腹生存率复发率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