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切入 适度拓展 多元识记

2020-04-10 06:50徐美勤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徐美勤

【摘   要】“日积月累”板块是统编教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要通过“依托教材,无缝积累;有机勾连,拓展积累;创设情境,趣味积累”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积累、运用的意识,在实践中领悟语言材料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日积月累;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个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日积月累”这一板块,内容涉及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农谚俗语、歇后语、文化常识等,对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日积月累”板块的教学随意性大,常被弱化为传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会读、会背、会默”的方式匆匆走过场,出现了“缺乏切入口”“教学视野狭隘”“方式单调枯燥”等问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那么,如何正确教学“日积月累”,促进学生自主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呢?

一、依托教材,无缝积累

针对“日积月累”缺乏切入口的教学实际,教师应紧紧依托教材,以整组观照的眼光,关注同组课文,发现教材中的相关教学点,无痕进行“日积月累”的教学。

(一)关联单元,融入课文

语文园地会对一个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盘点,“日积月累”作为其中的一个板块,很多时候与所在单元有着一定的关联。比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的“日积月累”安排了四句气象谚语,与本单元《要下雨了》一课关联度比较高。教师可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入相关的谚语,比如学习文中“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时,出示“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学生自然就理解并记住了这句谚语。

再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描写景物的古诗、散文,该单元“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组与景色有关的俗语。其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句可以融合在课文《黄山奇石》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感受了黄山的奇特之美后,通过这句话厘清这样的关系:五岳是群山的代表。看了泰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这五座山之后,其他的山就不值得去看了。但当人们游览了黄山之后,回过头来再看那五座名山,居然觉得它们也没什么好看的。这句话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黄山的美。

像这样及时渗透相关知识,学生学习课文会更有兴致,而且对于谚语、俗语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二)关联学情,善用插图

很多“日积月累”都配有插图,那些古诗词的插图很好地描绘了诗歌所要表现的意境。比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咏鹅》。对于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教师可以先来个小调查:“哪些同学以前就知道这首诗了?你最早是从什么时候接触这首诗的?请认为熟悉并理解这首诗的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教师可以引导小老师借助插图来突破“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诗句在理解上的难点,还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点拨。

此外,对于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悯农(其二)》、语文园地六中的《古朗月行(节选)》,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春晓》、语文园地三中的《赠汪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等,教师都可以借助插图,让小老师引导大家展开学习。这样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有机勾连,拓展积累

只盯着书本上的某一个词或者句子孤立地学,肯定不是编者设置“日积月累”这个板块的目的。很多时候,书本提供的内容起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它启发和指引学生走向更为宽广的天地。因此,针对“日积月累”教学视野狭隘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立足教材进行适度拓展,以免学生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一)勾连背景,追根溯源

“日积月累”中的一些成语、诗词、歇后语等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学习。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编排了九个成语,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相对陌生的“邯郸学步”“杞人忧天”“杯弓蛇影”等讲一讲。那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互相交流,讲述自己熟悉的成语故事,如“井底之蛙”“掩耳盗铃”等等。这样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轻松自如,而且印象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回乡偶书》,教师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詩歌的创作背景:诗人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辞去朝廷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当时他已八十六岁,离开家乡有五十多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的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追根溯源,对于学生理解诗词是大有裨益的,诗词在他们眼中因此而显得丰厚立体。

(二)勾连原作,延伸阅读

有些“日积月累”的内容是一些作品的“节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度的拓展,让他们可以学得更全面。比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二十四节气歌》,除了诵读书本上提供的两句话外,学生可以扩展学习原作后面两句:“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还可以拓展学习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口诀:“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学生会发现,原来二十四节气背后有那么丰富的内容值得探究。当然,对于这些拓展的内容,学生了解即可,不必熟记。

同理,对于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弟子规》节选、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忆江南》、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渔歌子》等,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与原作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日积月累”有更全面的了解,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从而激发不断自主探究的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趣味积累

学习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快乐地学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日积月累”学习方式单调枯燥的现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方式,让“背诵”与“运用”的形式多样化。

(一)编排游戏,寓教于乐

对于“日积月累”中的语言材料,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用活泼、有趣的形式,让他们愉快地记忆。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的《数九歌》,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可以一边诵读,一边拍手打节奏,这样记忆起来就会非常轻松。再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十二生肖/地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艰涩难懂,很难记忆。教学时,笔者采用拍手歌的形式,让同桌两个人互对互答,如一人说“子”,另一人接“鼠”,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兴致盎然。当他们能把地支与生肖一一对应后,再以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接龙:子鼠—丑牛—寅虎……学生反复大声接读,于趣味诵读中正确识记。这样的游戏竞赛形式,使背诵成为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多识记、多积累的意识。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效果也显而易见。

对于一些俗语、谚语、歇后语、八字成语、诗句等,课上都可以采用师生互对、小组互背、同桌竞赛、男女生对背等形式展开教学。

(二)活化语境,加强运用

“日积月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积累得再多,如果不运用,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日积月累”编排了一些俗语、谚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之后,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中促进认知。

1.假期里,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奶奶从院中的梨树上摘下了一个黄澄澄的梨子给我吃。爸爸说这树是爷爷小时候种下的。我边吃梨边感叹:“真是‘________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________”,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虽然我们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应“________”。(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________”,只要你努力学习,肯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此外,对于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惜时格言、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爱国”主题的名言警句等,教师都可以创设相应的语境,让学生在运用中真正积累。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树立“积累是为了运用”的意识,实现语言材料的活学活用,使学生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情感得到熏陶,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完善。

“日积月累”板块是统编教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理解識记、感悟运用,方能让这些语言材料、文化基因以鲜活的模样储存在学生的语言仓库中,让他们领悟文化内涵,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小燕.领悟活用:“日积月累”教学的价值追求[J].语文教学通讯,2019(9).

(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310051)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