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研究

2020-04-14 04:39李学智
中学物理·高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物理教学传统文化

摘 要:提出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模型,设计调查问卷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及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力等方面分析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并从高中物理教学的角度提出教学建议:营造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视野;挖掘传统文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问卷调查;物理教学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7-0041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广东省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SSW031).

作者简介:李学智(1983-),男,陕西岐山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学科教学.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高中生要具有爱国主义情怀,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2019年,笔者申报了广东省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在高中物理體系中挖掘传统文化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习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开展德育工作,以达成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目的.

为深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从物理教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水平.传统文化素养是一种修习涵养,能够理解民族文化,拥有体现民族文化的各种精神核心和意识形态,并指导自

己的行为[2].作为一个学习群体,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发展,其智力和道德意识已有了较大发展,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应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由图1清晰展现.

1 调查时间和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9年12月进行,对我校2019级高一学生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2份,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我校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能够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见表1),但缺乏必要的鉴别意识(见表2).

表2反映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鉴别意识.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的部分,也有其糟粕的部分,只有对我国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具有时代价值的部分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3].

2.2 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学习比较被动.学习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的动机以应试为主.

调查表明:有83.06%的受访学生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较被动,只有29.84%的受访学生会经常关注物理课本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17.49%的受访学生经常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见表3).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关注过课本中“信息浏览”“自我评价与作业”等栏目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11129.84%23663.44%256.72%

物理课本“信息浏览”“自我评价与作业”等栏目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你有没有查阅资料,对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了解6517.49%24465.59%6316.94%

调查发现:学生主要通过网络(87.90%)、课本教材(80.65%)和课外书籍(76.34%)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语文(95.97%)和政史地(91.13%)课程是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28.49%的受访学生表示能够通过理化生课程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仅高于外语(27.69%))(如图2所示),这与物理教师的授课习惯有着直接关系,仅28.23%的受访学生表示物理教师会经常介绍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图3所示).

对部分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以应试为主,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语文考试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较多,如古代诗词、古代的经典著作等.

2.3 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由于受访对象为高一新生,高中学习内容较少,对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及应用能力的调查以初中所学内容为主.

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情况的调查从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选取:古代发明(上册125页:古代的司南)、古代著作(上册68页“信息浏览”中关于《博物志》的介绍)、古代诗歌(下册41页“自我评价与作业”中介绍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及成语典故(下册93页“自我评价与作业”中 “曹冲称象”的故事).

调查表明:学生对物理课本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较好.大部分受访者了解(65.05%)或非常了解(33.60%)指南针的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的影响,88.44%的受访者知道《博物志》中有我国古代对凸透镜聚焦作用研究的记载,94.35%的受访者能够理解“早发白帝城”的诗句中隐含了参照物的知识,92.99%的受访者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中蕴含“等效变化”思维方法.

通过访谈发现:对物理课本之外的古代著作中的物理学知识学生所知甚少,虽然在语文课程中学习了大量的古诗词,但很少有学生关注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

2.4 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力

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传统文化中科学原理的能力较好.94.09%的受访者能正确解释孔明灯、紫砂壶和编钟的工作原理,73.39%的受访者能够正确解释古代诗歌、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63.71%的受访者能够解释端午节煮粽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虽然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较好,但缺乏必要的鉴别意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较被动,总体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3 教学建议

3.1 营造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视野

高中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加之高考的压力,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少之又少.通过开展以“传统文化中的物理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或主题黑板报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利用班级图书角向学生提供相关书籍,如周君力主编的《传统文化与新高考》、李湘黔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熊万杰主编的《物理学与传统文化》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开设《中国古代物理学》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先贤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利于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3.2 挖掘传统文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课本中涉及传统文化知识较少,以现行粤教版必修和选修3系列为例,7本书中共涉及传统文化知识21处,其中正文部分5处,其余均在“讨论与交流”“观察与思考”等非正文部分,教师授课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内容.同时挖掘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通过介绍古代妇女的一种娱乐活动——“丢巧针”“水面生膜,绣针投之则浮[4].”引导学生认知液体的表面张力;通过分析“雷火炼殿”的成因使学生理解尖端放电[5].传统文化中的物理知识很多,但一定要选择切合课题、具有代表性的素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徐建宇.苏南地区普通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標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王锦光,洪震寰.中国古代物理学史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5]樊瑶,陆建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建议[J].物理之友,2017,33(03):10-12.

(收稿日期:2020-01-30)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物理教学传统文化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