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件到积件”: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改进创新思路与实践

2020-04-14 04:39余耿华
中学物理·高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演示实验物理教学

摘 要:“单件到积件”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改进思路是指根据一个基本演示实验装置,然后通过添加、减少某些器材,从而可以完成系列演示实验的思路,本文以窗帘导轨为例,提出“单件到积件”物理演示实验改进的七个策略及教学实践.

关键词:单件;积件;物理教学;演示实验;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7-0049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學生力学学习困难及教学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YQJK037);广州市第三批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改进创新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201630019).

作者简介:余耿华(1976-),男,广东兴宁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实验教学、迷思概念、实验改进.

1 问题的提出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石,也是学物理的基石,但当前演示实验教具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大部分为单件教具.这类教具的功能单一,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内容的特定现象的演示或特定规律的探究.这类教具具有不可重组性.教具一旦制作完成,一般是相对固定不可重组. 在实验改进创新过程中,本人尝试根据单一的实验器材通过不断添加或变换某些器材,从而可以完成一类或一个章节的许多实验,即“单件到积件”思路.

2 “单件到积件”实验改进思路

“单件到积件”物理演示实验改进思路: 是指根据一个基本演示实验装置,然后通过添加、减少某些器材,从而可以完成系列演示实验的思路.该思路由华南师范大学张军朋教授提出,并被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收录.

本实验的单件是指:一根窗帘导轨(如图1)及两个薄圆强磁铁;积件是指然后通过添加、减少某些器材,可以完成六个运动类、碰撞类系列演示实验.

3 积件思路的优点

(1)吸收传统演示实验简单、方便、易操作、易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优点;

(2)这类教具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和多维性,适用于一类现象的演示或单元教学一组现象的演示或规律的探究.

(3)这类教具具有可重组性,即组成教具的各个部件可以拆分、重组,以实现不同的演示;

(4)这样的积件教具正愈来愈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教具开发的发展方向.

4 “单件到积件”物理演示实验改进的策略及教学实践

4.1 策略一:创新实验,从“无”到“有”

案例:伽利略理想实验

4.1.1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几种传统做法及优缺点

(1)最早做法是展示板画挂在黑板,老师讲解,缺乏实际真实实验;

(2)后来发展到采用课件Flash动画演示,优点是简单方便,老师只需要点一下鼠标通过电脑就可以演示,由于课件怎样制作都可以,缺乏真实性和说服力,学生的体验不强;

(3)人教版采用现代科技的频闪照片技术,以伽利略斜面实验的频闪照片说明.

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应该是能做实际物理实验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做实验.但理想实验又只能在头脑中完成? 因此笔者进行如下创新改进.

4.1.2 实验创新

实际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领悟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思想方法.

实验器材(如图2): 窗帘导轨、强磁铁、铁球(304不锈钢,无磁性).

4.1.3 改进后的实验教学片段

如何设计问题,从教“知识”向提升“思维”转变? 依据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提出物质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因此,如何在科学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显得尤其重要.

(1)由于窗帘导轨很易弯曲,可以现场不断减小右边斜面的倾角.

(2)引导学生思考.师:为什么每次都是接近右边等高处?且若来回多运动几次,小球高度越来越低?为什么? 学生:因为摩擦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理想化模型,即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师:如果导轨倾角进一步减小会如何?学生回答:理想状态下,小球要到达右边等高处,小球所走的路程更远.

问题:如果倾角为零呢? 学生归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

4.1.4 实验教学评价

(1)改进后的优点: 一是可以搬到黑板上,直观明了,课堂震撼,引起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感性思维;二是由于窗帘导轨容易弯曲,导轨与小球间的摩擦力小,容易改变倾角,演示简单.

(2)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启发、讨论 、引导),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4.2 策略二:创新实验,从“一物”到“多用”

创新实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演示实验.

4.3 策略三:改进实验,从“有”到“易”

“易”指易操作、易成功、易观察.

改进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人教版初中八下第十一章第三节 (如图3).

4.3.1 传统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简单、方便、直观; 缺点:水平放在讲台上,不易观察;没有导轨,小球容易走偏,小球撞击木块时容易撞飞.

4.3.2 实验改进

如图4,木块底端有铝包边,螺丝固定还能起到降低重心、增大稳度的作用.

4.3.3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虽然是演示实验,一样可以让学生经历一次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选取探究最关键的环节).

提出问题:

师:这个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铁球,运动的小铁球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说小球具有动能,那么小铁球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

师:小铁球的动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质量、速度有关.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如何研究动能与质量m和速度v的关系?

生:控制变量法——研究方法.

(1)探究v一定时,动能跟m定性关系; (2)探究m一定时, 动能跟v定性关系.

师:根据本实验装置,如何观察动能何时大或小?改变质量m时如何观察速度v何时大或小?

生1:动能大小可以看推动木块远和近.

生2:m大小可以用天平或铁球大小判断.

生3:速度v大小可用小球下落的高度h判断.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2)探究物体的速度一定时,动能跟物体质量定性关系.

师:如何做到质量不同的小球,到达底端速度相同? 生:从同一高度下落.

师:真的吗?虽然两小球同一高度下落,但质量不同哦; 生:可能?…

师:怎么办?

生:速度传感器?测速仪?…

问题: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到达底端速度相同吗?

问题:如何保证同时释放小球?答:用尺挡住两小球,同时释放.

问题:如何观察两小球的速度相等? 答:用手机慢镜头回放(如图5).

(3)探究物体的速度一定时,动能跟物体质量定性关系

每一次将木块放在同一位置(如O点),分别用二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点(如A点)静止下落,记下木块最后停下的位置,如图6所示.结论: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动能大.

(4)探究物体质量相同时,动能跟速度定性关系

生:用同一个小球分别在A点和B点静止下落,记下木块最后停下的位置;同样可以得出:同一物体,速度大动能大.

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师:根据以上实验,小球的动能与m、v有怎样的定性关系?

生:当v一定时,小铁球m越大,动能越大 ;当m一定时,小铁球v越大,动能越大.

4.3.4 实验教学评价

改进后的优点: 将实验搬到黑板上,直观明了;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实验范围广,初高中教学均适用,实验成本低,容易推广.

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最终自己探究出动能的决定因素;

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方法:本次实验用到了两种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4.4 策略四:改进实验,从“传统”到与“现代”结合

将智能手机、数字化传感器实验等高科技仪器与传统器材相结合.

4.5 策略五:改进实验,从“繁”到“简”

案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4.5.1 课本的三种实验的优缺点

(1)采用气垫导轨加光电门.

优点:精准.缺点:价格昂贵,不少学校没有,携带不方便,准备一次不容易.

(2)用绳拉小球去碰撞另一小球(如图7) .

优点:简单、方便、便宜,容易实现;缺点:测量角度不方便,尤其在小球运动过程中测量角度不方便.

(3)利用两小车碰撞和打点计时器.

优点:方便、简单、易操作; 缺点:小车易走偏,误差会大一些,计算相对繁杂.

4.5.2 改进实验及教学实践

(1)用天平分别测出一个铁球和玻璃球质量分别为m1、m2;让一个铁球在如图8所示上面轨道从某一固定高度静止释放,小球到达下端轨道时,由于轨道上有粘性很高的3M胶,小球立即停止,在下面轨道记下水平距离x1(轨道上有画好的标尺),代表主动球的初速度v1.

(2)将被碰玻璃球m2静止放在上面轨道的顶端,铁球从上步骤的同一轨道释放,测出玻璃球、铁球的水平落点x1、x2分别代表碰撞后玻璃球和铁球的速度v1,v2.

(3)观察分析碰撞前后系统v之和、mv之和、mv2之和、m/v之和、v/m之和是否相等?

4.5.3 实验教学评价

优点:小球不会走偏、方便、简单、易操作,计算简单.

4.6 策略六:改进实验,从“多”到“少”

指实验器材从“多”变到“少” .

案例: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

4.6.1 传统实验缺点

器材多:铁架台、木板、图钉、铁球、坐标纸.

4.6.2 改进实验后的优点

(1)器材从多变少,且可以一物多用,方便携带,实验易操作,成功率高,下面贴有3M胶,小球不会跑走.

(2)器材简单:除本装置外,外加一只粉笔即可.如图9,在黑板上画好小格,方便处理数据.

4.7 策略七:改进实验,从“难”到“易”

案例:探究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

4.7.1 两个传统实验的优缺点

传统实验一(如图10): 优点:简单 ; 缺点:“难”在控制同时释放小球.

传统实验二(如图11): 优点:准确度高,易操作;缺点:“难”在需要器件多,制作麻烦.

4.7.2 改进实验:从“难”到“易”

(1)利用简单原理:上下两导轨平行,将挡板同时释放,从而克服需要用到电磁铁才能做到的同时释放小球的难题.

(2)器材简单,易操作,易成功,易观察.

(3)可以结合手机拍慢视频,然后播放,学生能更清晰地体验到两个小球同时落到导轨上,从而得出:小球平抛其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

5 结束语

总之,利用“单件到积件”的思想改进创新实验过程中,应该遵从的基本原则是: 一物多用、 变易、 变少、 变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余耿華.巧用窗帘导轨改进系列演示实验[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Z1):36-38.

[3]谢桂英.自制低成本教具,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物理实验,2014(04):11-14.

[4]谢桂英.自制低成本电动机系列实验演示仪[J].物理教学,2018(02):31-34.

[5]余耿华.利用电教媒体改进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03):23-24.

[6] 谢桂英. 自制低成本汽油机工作原理实验演示仪改进创新及教学应用[J].物理教师,2019(09):53-55.

(收稿日期:2019-12-13)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演示实验物理教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探究“蓝瓶子”实验最佳的课堂演示反应条件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