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2020-04-14 04:48雷建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翠翠教者祖父

雷建平

2017年,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随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鲜出炉,教育部把它定位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各类文体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是有区别的,小说作为区别于散文、诗歌、戏剧的独特文体,有其自身的显性特征,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研究相应的策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完成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使命。

一、留足自主阅读空间,炼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起于语言,终于语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本体性因素……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文字及内容的开发,让学生从中发现意义,实现自我建构和运用……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任务,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的”。[1]離开了语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失去了依托。一篇作品,它的所有语言自成体系,不可分割,因此阅读教学首先要让文本语态完全呈现在学生头脑中。文学阅读的理解或阅读愉悦是从发现开始的,在自由鉴赏或考试阅读过程中,是没有任何人来提示哪个语言点是要挖掘的,完全靠读者自己去发现,这就要求读者有自主发现的眼光和能力,也就要求教者首先不要给学生加上阅读思维的限制,而应让学生在近乎原生态的阅读接触中让脑子投射文本的本体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者为了达成具体的小目标,往往对学生的阅读给出一些具体的阅读指令,用意虽好,但这种“过滤”“剪辑”的举措往往让文本失去了“水分”,文本信息碎片化,使文本语言的自在体系变成了目的性的语言堆,不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样做对人物或环境的审美鉴赏虽然也会很有“骨感”,但难以体悟到“血肉丰满”。这种使文本阅读沦为拾掇手术刀下的碎片信息的举措,往往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课堂的学习兴趣。因此教者在引导深刻探究内容之前,不要减省自由鉴赏的空间,这是进行深层探究的前提。

在学生完成了最粗糙却最自主的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探究点,适时引入事先设计好的有探究价值而又与学生自主探究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如果学生的问题不能靠近教师的预设问题,教师便可抛出预先设置的教学支点展开教学。

二、挖掘语言点,构建教学支点,培养深刻探究的能力

探究小说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往往在文本中有多处表现,但抓住哪一处语言点构建教学支点,更好地实施核心素养的培育,则是需要教者认真钻研设计的。一般来说,找到好的语言点,教学便有了支点,让思维的杠杆巧妙地撬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人深刻理解人物性格或环境或主题,更好地实施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挖掘修辞类语言

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有时运用了修辞,传达了人物的丰富信息。比如《欧也妮葛朗台》描写葛朗台的头发别人戏称是“真金里掺白银”,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人物的吝啬贪婪。有的小说关于人物的语言描写,传达出十分丰富的意蕴,需要教者认真研究文本,找到那些既能凸现人物形象特征又能启智的语言点。比如:《边城》第“五”节中这样写道:“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人,笑嘻嘻说:‘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这里祖父为何把傩送家里的伙计称为“喽啰”,却又比喻为“真命天子”?两个词语大有玄机。

“喽啰”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旧称占有固定地盘的强人部众,现在多比喻追随恶人的人。”表面上是个贬义词,但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内涵丰富:一是对傩送家庭势力的认可,二则可以看出祖父跟这个伙计甚至傩送家里很多伙计或者那个小世界的常客们的友好关系,表现了撑船老汉的职业惯性,常年在船上跟过往的渡客招呼,形成了热情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而且这种玩笑式的戏谑可以看出祖父不是那种老实不善言辞的庄稼汉,隐隐透出一点湘西人的悍性与生命力。三是彰显善意的嗔怪,祖父“埋怨”那个伙计在帮助翠翠后不领好意,表现了老船夫的厚道淳朴,受不得别人半点好意。而把伙计比作“真命天子”,更是意蕴丰富:一是开玩笑中有对伙计的崇敬,表明老人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二是表明伙计不是那种随便就会去领受别人好意的人,虽然他们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有自己的持重,骨子里透出灵魂的尊严;三是结合上文第三节“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我们可以看到,顺顺身上彰显的人性与对道义秩序的尊重可能影响了他家里的那些伙计们,或者是湘西边地世界这个不受外来现代主流文明影响的桃花源式小社会对几千年儒家仁义的伦理道德的尊崇,让我们看到底层小人物的身上也有着君子遗风,他们身后留着一道质朴淳厚的影子。显然,以这两个词语为教学支点,让学生在对词语和语境的揣摩探究中,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深化了对人物灵魂的认识。

(二)挖掘悖理式语言

好的小说往往会出现悖谬式语言,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边城》第四节末尾这样写道:“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根据祖父的问话,翠翠应该回答“不是我,不是我”,作者为何要那样描写呢?这是翠翠不理会祖父的话,在自言自语,因此不需要回答“不是我”。翠翠此刻不是想到我,也不是想到祖父,而是心在傩送,因为此刻她得知自己是伙计遵照傩送的安排而护送回家,内心有了情窦初开的微澜,把爱意悄悄发表在湘西的山水之间。因此,“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实是翠翠的心思早被傩送咬去了。当然,同语反复还表现了翠翠并非真的生祖父的气,而是有点撒娇的味道,表现了翠翠的天真可爱和善良,这种神来之笔,便把一个天真可爱而又情窦初开的女孩写得那样自然而传神。

小说的语言不像散文语言那样直白,也不允许作家出面发表思想,但它必须要“泄露灵魂的秘密”,因此作家在描写人物时,为了深入刻画灵魂,表现作家独特的洞见,往往要制造悖谬的逻辑,产生思想的张力,这样的例子在文学经典中是很多的。比如《祝福》中鲁镇上的女人前去听祥林嫂的故事“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要让眼泪像踏步那样整齐地完成动作是不可能的,鲁迅这样写便是揭示鲁镇女人的麻木,缺少真正的同情。又如《老人与海》写老渔夫想“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面对攻击自己的鲨鱼,老人赞美“它是美丽的,崇高的”,都是一种逻辑的悖反,但恰恰是这样悖反的语言,形成一种反转的张力,表现了老人精神的无比强大,对对手的赞美更表现出老人惺惺相惜的英雄气概以及自信与从容。又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明明知道自己是被高俅制造事端陷害,但林冲却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这很好地体现了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的外貌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把一个公子哥写得女性化,这也是悖谬,这种悖谬表明贾宝玉不同于那个时代“泥做的骨肉”的男人,而贴近 “水做的骨肉”的女人,描写之间流露出作家的审美评判。以悖谬式语言作为教学支点,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层,解构语言背后隐藏的思想密码,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透视,或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甚至是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审美鉴赏和再创造的能力。

(三)挖掘细节性语言

小说是细节描写的“专业户”,教者在众多的细节中自然要寻找最有表现力的语言,善于挖掘最有价值的细节。比如《老人与海》中写老渔夫在多次遭受鲨鱼袭击来到岸边后,“把桅杆扛在肩上”,“把桅杆横在肩上”,“把桅杆提起”,“把桅杆靠在墙上”……作者用四段文字写老渔夫身不离“桅杆”,表现了他对明天的信念,对生活的执着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凸显了生命的崇高。又如在面对汹汹而来的鲨鱼,作者描写道:“‘呀!老头儿说,‘星鲨,来吧,星鲨。”看似简单的词语,简单的重复,但蕴含丰富的意蕴,前一个“星鲨”是在发出“呀”之后的呼喊,既有吃惊也有继续战斗的兴奋,后一个“星鲨”则带有沉着、蔑视之意了,这么一处细节描写把老渔夫打不垮击不败的硬汉特征表现得很细腻微妙。

(四)挖掘特殊词

优秀的小说无论叙事或描写人物往往能一字传神,意味深长。《边城》这样描写过渡汉与老船夫:“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硬,使老船夫有点压迫”,这里贬词褒用,前者表现过渡者的厚道慷慨,后者表现老船夫在金钱面前做人的原则和质朴性格。

在叙述边城的特征时,作者说它“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联系全文看,“秩序”在这里有着丰富的意义。一是说明湘西边地世界独有的社会稳定性,不为外界影响,一切照常运转;二是在人们的脑子里有道德伦理的规范,秉承传统的文明礼法,如顺顺在儿子们长大后,遇上端午下水捉鸭子比赛的事便移交给下一代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再看看船客付钱,老船夫收渡河费,都透露出湘西边地世界的人做人的原则,从而显露出人性的淳朴性,礼仪风俗的原始性,文化人格的稳定性。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赞叹林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如果改为“竟有”比较一下效果,自然大不相同。“竟有”,虽能体现王熙凤对林黛玉美貌超群的赞美,同样能逗贾母开心,但这样容易让人觉得太虚伪,拍马屁太露骨。“真有”表明林黛玉式的美出自别人之口,王熙凤曾经听说过而今日自己不过是见证者,这样的拍马屁不留痕迹,真是高明,表现了王熙凤作为宁国府大管家心思细密,机谋深邃,八面玲珑。

这样一字传神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红楼梦》写黛玉听到宝玉跟宝钗完婚的消息,一边唱着“葬花吟”,一边哭泣说“宝玉,宝玉,你好……”便魂归离恨天,“好”字戛然而止,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思考。

《祝福》中写祥林嫂“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两个加点词表现了祥林嫂受到严重的戕害,人已经异化,变成了一个只会呼吸的木偶,几乎没有了灵魂。

三、善作主题延长线,实行群文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教材的篇目十分有限,一篇小说往往涉及一个主题,而一个主题往往涉及很广的层面,比如社会发展史,思想文化史等等,这便需要扩大阅读面,才能方便学生对某类主题涉及的思想文化的认识与把握。比如,在教完《边城》后,教者可以把《爸爸爸》《树王》《棋王》《手谈》《锄》《峡谷》等构建一个阅读群,指导文化小說群文阅读;在教完《老人与海》后,可以将《山海经》中的精卫,《红高粱》中的余占鳌,《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等人物,采取节选阅读的办法,指导“硬汉”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可以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阅读、创新阅读。让学生把阅读需求转化为明晰可行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让学生能在一组文章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或纵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可以根据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对比片段,对比通篇,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主题思想等进行对比。经过比较,总结作品的共性和个性,并探讨效果各异的主要原因。[2]

文献参考:

[1]贡如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

[2]王超.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翠翠教者祖父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祖父瓷
翠翠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鸡犬不宁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