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审美表达,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培养

2020-04-14 04:48徐安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品味情感语言

徐安辉

温儒敏在论述语文教学的本质时说“语文讲授的是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感觉和使用很重要”,“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1]。语文学习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读是前提和基础,说、写是过程和结果,而结果的实现,指向的是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即如何把想说的内容运用最恰当的方式、准确而巧妙地表达出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发展过程中大浪淘沙后的精品,不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其表达规范得体,语义贯通顺畅,词能尽达胸臆,独特且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更是学生学习仿效和实践应用的典范。立足于文本语言,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素材,在品读鉴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使学习者凭借课文这个“例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品味鉴赏重要词句

“人类是语言的动物,是一种以词语为生的物种,所以如何使用语言,如何理解语义必然是人类思考、分享和辩论的主要话题之一”[3]。于漪曾说:“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关键词句、重点词句,教学时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明确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篇课文的重要词句是指那些作者苦心经营遣词造句,意蕴丰富而又深刻,聚焦整篇文章思想和情感的词句或语段,对其“体味和推敲”既是抵达文本内核、理解深层意蕴的有效手段,也是学习语言运用的重要途径。鲁迅《故乡》写二十余年后再见闰土,当“我”很兴奋地叫他“闰土哥”时,闰土却恭敬地叫我“老爷”,这一声“老爷”所传达的不仅是闰土对“我”的态度变化,更深刻的意蕴在于揭示闰土心灵世界的变化——封建传统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及闰土精神的麻木,“明明是当年的伙伴,却自觉卑微。这种卑微,既不同于阿Q,也不同于祥林嫂。阿Q和祥林嫂还能有自己的话语,有其最后的(虽然是扭曲的)自尊和独特的逻辑。而闰土的无言只能说明他更为麻木。”[5]《老王》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叙述了“文革”期间与普通“小人物”老王交往的三件事,把对老王的同情、宽容、感激与敬仰,蕴含在外部过程、动作和对话的叙写当中,最后仅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直接抒情,文章戛然而止但“愧怍”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激发探究其丰富内涵的思维冲动。作为情感脉络的高潮所在,作者为什么“愧怍”,仅仅是因为老王送来了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而“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品味“老爷”“愧怍”的深刻内涵及折射的思想情感,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语言表达技巧,无疑是两文阅读理解语言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

立足重点词句的品味鉴赏,可以把意蕴丰富深厚的词句作为切入点,生成关涉文本内涵和思想情感的具有召唤力的教学主问题,并由此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子问题,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师有效指导,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文本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情感意脉,获得言语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创造性体验。具体探究的问题应该围绕重点词句本身的意义、在文本言语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文本情感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文本内容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等创设。曹禺曾在其《语言学习杂感》中说:“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寻觅、体会、找到‘语与‘意之间的最精微的关系,搜索语言艺术家们以及人民生活里最美、最好的语言,是如何用最恰当的言辞,表达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品味推敲《雨巷》“寂寥的雨巷”的“雨巷”是实写还是象征,如果是象征,象征什么?为什么“雨巷”是“悠长”而“寂寥”的,它们的深刻内涵是什么?“雨巷”的凄清悲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和感怀?为什么诗人非要用“丁香”形容姑娘?是实写还是另有蕴意?用“丁香”喻愁和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有怎样的关联?《雷雨》写在周家的客厅,因为劳资纠纷鲁大海与周朴园发生冲突,周萍动手打鲁大海,梅侍萍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孩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等富有动作性的简洁台词所揭示的作为母亲,面对自己三十年未见面的亲生儿子,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及弦外之音,这些重点词句的品读和鉴赏,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问题探究过程中多向度的思考和体验、理解,丰富心灵,拓宽眼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能品味出语言的精妙和艺术之高超,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语感及品读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正确、熟练、有效”运用语言文字素养的全面建构。

二、品味鉴赏修辞运用

修辞是作者根据要表达的“题旨情趣”而进行的语言材料选择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新颖独特的言语创造,极尽能指地传情达意,增强言语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读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揣摩、辨析修辞,细腻地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体会表情达意的得体性,是语文教学“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养成自己运用语言好习惯”的重要实践活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融入了作者的主观体验和情趣,理论上的修辞表达作用,要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品鉴而感知、体悟。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写了什么,更重要的还要明白是怎样写的,也就是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达到对表达思想情感的最好呈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得意而忘言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立足语言文字、在品味鉴赏语言文字中学习并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根本目的的缺失。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运用排比概括、强调、突出北國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把主观之景与客观之情有机融合成文章的基调和底色,然后与江南之秋对比。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具体的细腻描摹,表现其“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在悲秋与颂秋的融合中,寄寓深沉的忧思、孤寂与落寞之情;沈从文《边城》开头写四川过湖南,一条官路近湘西边境的“茶洞”小山城,小溪旁边的白塔,白塔下住着的一户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排比修辞的背后,既写出了湘西世界的古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更留给读者艺术的空白,唤醒思维的想象。类似如上例举的修辞运用,丰富了言语的内涵,显示出言语者颇具匠心的审美表达,值得品味其蕴意和学习者学习借鉴。

品味鉴赏修辞运用,学生品读是前提,师生探究赏析是根本。品读,就是要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或清新典雅、或简约凝练、或平实自然、或优美细腻的审美风格,感受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思流动,培养语感,积累体验,涵养出口成章的口语表达能力;探究赏析,就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以修辞辨析、鉴赏修辞之妙和艺术效果、明晰表情达意作用为指归,巧妙设计合作探究问题,通过层层剥皮和多角度体悟,深入到文字的内核,明确不同修辞的语言特征及运用前提条件,能结合“题旨情趣”分析具体语境中修辞运用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在与文本和作者的交流对话中,由感性的言语现象上升到语言的规律认知。《卖炭翁》的言语表达技巧在于运用了对比,作者为什么要用对比手法写卖炭翁?为什么要把卖炭翁和使者进行对比?文章中具体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外貌和动作的对比描写有什么深刻内涵?不同人物的对比突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样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把地坛虽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不幸瘫痪却自我伤害;我精神崩溃,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忍受着痛苦却总是顺着“我”;“我”再来地坛,希望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已不在;往昔母亲常来看“我”,“我”却不理不睬等方面进行对比,其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从“我”对母亲的转变中,寄寓了“我”怎样的生命认知变化?蕴含了母亲对“我”怎样的情感态度?如何理解作者的表达用意和目的?这些问题的探究,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过程,也是品味作者如何把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机统一,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的过程。感受修辞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奥秘和意义,培养学生用“简洁、通俗、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表现鲜明的感情,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阐明道理”[6]的言语表达能力,是品味修辞运用的根本目的。

三、品味鉴赏意象选择

《易经·系辞》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的心意的”,“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从美学史的发展来看,‘赋‘比‘兴这组范畴,正是对《易经》的‘象这个范围的进一步规定”,《诗经》正是通过“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情、理、思寄寓在具体的景、事、物上,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7],就具体文学作品而言,作家“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8],“神于物游”创造出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从更广义的层面理解,“象”为言语形式,“意”为深层意蕴,二者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为用怎样的客观物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时的客观物象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着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是抽象的“意”的具象化,也是具体的“象”升华为深刻意蕴的借代,寓“意”于“象”,“物色尽而情有余”[7]。

品味鉴赏意象选择,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上,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回归作者创作的原初情感状态,体悟“情感”与“物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情”“景”交融中实现和谐完美的艺术呈现。《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到英国重游剑桥大学所写,剑桥大学曾经是诗人追寻政治理想,与林徽因交往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美好情感记忆的地方,当诗人再次游历剑桥时,自然会引发对过去康桥生活情境的追忆,尤其是他的“康桥理想”的破灭,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理想的难以实现,深爱之人林徽因又别他而去,美好过去与现实状态的矛盾冲突,激起诗人良多感慨和复杂情感。而要把这种自在的情绪表达出来,直抒胸臆只能成为痛苦的呼喊和发泄,而且不仅不能言说更不会感动他人。诗人的艺术匠心在于没有具体描写所经所历,而是把重游康桥重温破碎的旧梦和凄婉哀绝的“告别”之情,寄寓“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自然物象,把康河景物人化,把自我情感物化,创造出体现诗人思想情感的康桥形象,含蓄表达告别一种欲语还休、欲罢不能,深藏心底的难以启齿的复杂情感。“云彩”高洁、祥和、轻柔,用“西天”修饰,其色彩斑斓和美好是诗人美好康桥记忆的象征,与“轻轻的”“悄悄的”内心情感了断吻合。康河翠柳被夕阳染成“金柳”,对萦绕于心的远去伊人的美好回忆,使诗人把其幻化成“新娘”,虚实相生,“金柳”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寄寓对林徽因怜爱、追想、怀念与不舍等刻骨旧情。油油的“青荇”在水底軟泥上“招摇”,似乎以其摇曳的柔媚,绾住了诗人追求“康桥理想”的心,哪怕是做一条“水草”也心甘情愿,承受康桥如“柔波”般短暂而美妙的爱情之河的爱抚,依恋之情真挚缠绵。诗人在见证与林徽因划小船谈理想话未来的“清潭”追寻如“彩虹似的梦”,但现实是“浮躁”揉碎了“彩虹”,唯剩下碎片沉淀于潭底,旧梦难以追溯,理性告诉诗人只有“悄悄的”告别,不“带走一片云彩”,在看似潇洒和毅然决然的背后,是诗人无限的怅惘失落和感伤。这些意象的选择,记忆中的经验之情与眼前的现实之景浑然一体,康桥形象与诗人形象完全融为一体,在拟人拟物的诗情画意中完成了情景交融的审美表达。

余虹在其《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中认为诗歌的“象”包括“意象”“意境”,“意”指“情感、寓意与哲理”;散文作品中的“象”指其中所写的“人、事、物、景”,而“意”则是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寓意与哲理、多种意义”;小说中的“象”指的是“人物、环境、情节”,剧本中的“象”是“角色(语言)、矛盾冲突、场景”,而“意”是表达的主题。姑且不论余虹对文学体裁“意”与“象”的内涵要素概括与传统意义上的“意象”解释有何不同,但对语文教学而言,它使我们从更系统的层面切入文学教学的本质,回归语文的真味,建构更切合学生思维和语言品质发展的语文课堂。朱自清《背影》通过看见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山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正是一系列动作描写的“象”,充分展现年迈体胖父亲给我买橘子的艰难,蕴含父亲对“我”深沉无私的爱和深切关心的“意”,读之感人肺腑并潸然泪下;孙犁《荷花淀》中写水生与妻子的话别,仅用“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三句看似抱怨的人物言语的“象”,突出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农村劳动妇女水生嫂的温柔贤惠、深明大义的心灵美的“意”。在鉴赏诸如此类文学作品语言过程中,立足审美表达,辨析“意”与“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感觉和经验的情感记忆内容,感受“意”的表达过程中“象”的选择的完美和谐统一,体悟其所内涵艺术张力的深刻性与感染力,既是凭借“例子”获取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过程。

四、练习迁移鉴赏能力

语文学科实践性的重要内涵,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要方法,在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发展语言文字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品味鉴赏是凭借课文的例子,学习审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但能不能把经历与体验、感受与领悟而获得的方法与经验,迁移转化为语言创造能力,在自我语文实践中表现出来,还需要通过说、写训练活动学以致用。练习依据品味鉴赏活动内容,可设计与之相关联的专项训练,也可设计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既可在课堂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微写作训练,也可在课后通过主题作文,运用所学审美表达手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分析其内涵和意义,提炼概况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故事情节,学习文章写作以核心辐射全篇的构思方式。《荷塘月色》景物描写美在修辞手法的运用,那就要设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熟悉自然景物的微写作或作文训练。《祝福》对祥林嫂的刻画主要用“画眼睛”的方法,可让学生通过描写人物眼神的变化,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特点的写作训练,也可明确人物描写方法,分别进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专项练习,或者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练习。通过精准练习“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品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文学语言的品味鑒赏看起来是形式的品味,而在根本上是思维的训练,以课文中的例子为凭借,养成言语表达斟词酌句的良好习惯,发展言语建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之一。“对语文教学而言,最糟糕的是对语言视而不见,如果对语言视而不见,那教学只留下干巴巴的作品内容的解读了,即使引导学生讨论,也会架空了作品在作品的上空飘来飘去。”[9]落实语言中心地位,善于发现教学文本语言的精妙,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合作探究为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学会鉴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经验,借鉴表达技巧,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建构语言核心素养,不失为语文教学切合学科本质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答《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记者,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3]史蒂芬·平克.思想本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6]张寿康.文章的语言,张攻非主编.大师教语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8]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9]包建新等.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品味情感语言
情感
台上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我有我语言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