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对“中国梦”的解读

2020-04-17 14:50宋保莉
青年时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践观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宋保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提供理论的指引。笔者将从4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中国梦”进行解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梦”实践的价值和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指导“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梦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到,中国梦是人民的伟大梦想,是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目的的,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我国改革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面对经济转型、政治改革以及理想信念不足的情况,需要用“中国梦”这个精神蓝图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从而指导实践,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在以前的中外哲学中都使用过“实践”这个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在他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科学地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赋予了“实践”科学的内涵。

(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求回到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去理解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的各种构成要素都是可以感知客观实在,包括实践的主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其次,实践的发展水平、发展过程都与客观现实条件息息相关,受到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最后,人可以在实践中去证明思维的正确性。也就是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抽象的东西,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的客观的东西。

(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正确的理解人的能动性,就在于在人和客观事物的关系里把人的积极的能动的方面抽离出来,所以只剩下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马克思用最灵巧的蜜蜂和最蹩脚的建设师的例子证明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意蕴[2]。

(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层面来讲,劳动创造了实践的主体——人,也创造了人类社会。任何人的活动也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层面来看,生产劳动是决定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实践的内容、性质等方面来讲,实践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会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基于此,可以发现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

经济社会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在劳动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只有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科学的实践和创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同时科学的实践和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性思维,来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在实践中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探索适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式,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调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力和发展活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政治领域中的运用

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否对国家和政党的存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我国各项事业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人必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回应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并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刻苦的理论探索,同时与新时代的实践要求紧密结合,用新视野深化认知,以取得重大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科学文化中的呈现

文化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重大的作用。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有助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实践不仅创造了物质内容,也创造了精神内容。文化方向能够推动文化的建设,也是政党思想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新时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自信,以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文化事业和产业提供条件和服务,不断铸就我国文化的新辉煌,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价值和影响

(一)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以我国现存的社会存在为基础,所以是正确的,能够经受的住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自身解放与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继承的,在这一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统一,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新。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前行。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根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说,需要的产生会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表现在实践的需要,能够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征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与条件。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旧的机制对生产力的制约,更好的增添发展动力。最后,实践还可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的一场伟大实践,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从理论到实践孕育着一个个新的伟大创造。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是为了让中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而提出的。只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得到极大的进步,才能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具体来说,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还需要伟大工程、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

五、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指导“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一)实现中国梦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障[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干兴邦的观点,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坚持这一观点,首先要在实践中国梦的途中找到规律,推进各项工作的展开,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才能找到真知;其次要坚持理論联系实际的观点,准确把握我国在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再次要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牢牢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最后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这对于我们妥善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处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凝聚了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在改革开放时代发展起来的中国精神根植于千年的中华传统精神,有近代一百多年的图强和革命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构建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灵魂,必须落实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实现“中国梦”与弘扬中国精神相辅相成,是统一的历史过程。将中国精神融入“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中,不仅提升了中国精神的高度,也赋予了中国精神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实现中国梦要凝聚中国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中国梦实践的主体和力量来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来推进。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无限的活力,提供了强劲的助动力和雄厚的基础。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存在各种艰难险阻,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出最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4]。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社会价值不仅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了世界,它的伟大之处更在于能够能动地改变世界。当前,我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刻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迈进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砥砺前行,创造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韩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D].锦州:渤海大学,2015.

[2]文大稷.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的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17(5).

[3]欧阳英.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J].党的文献,2017(2).

[4]陈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开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辉煌[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3).

猜你喜欢
实践观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