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0-04-18 23:55聂辛琦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初中美术教学方法

聂辛琦

摘要:美术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人文功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鉴赏多种不同的美术作品,关注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本文根据人文素养教学原则,结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对其实施策略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014

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为数不多的艺术类课程,作为施教者应当带领学生到众多美术作品中挖掘其内涵,以发挥其中人文底蕴的作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渗透原则

1.挖掘引申文化内涵

艺术是一种文化,美术同样如此。在初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应该十分注重课堂文化的多元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和了解文化的多元性,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徒手画”一课中,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绘画实践感受线条在美术艺术中的价值。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张交通图,然后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某地到某地的线路,进而在对线条有初步了解之后,再到世界美术史中欣赏大师的线描画作品,从而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成对线条这种绘画表现手法和技巧的整体认知。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美术课程的特點应该是在观察和欣赏中思考分析,这无疑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一课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来探寻石窟与佛教之间的渊源,进而再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排除无用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审美

课程应当注重实践,而不仅仅是理论的传输。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学情和认知规律,灵活地选取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以实现课程知识内容的实践价值。例如,在“江南园林”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认真观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特征,从湖沟塘堰的星罗棋布,到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的奇妙组合,进而使学生获得对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艺术的整体感知印象,在思想和文化层面上实现提升。

二、人文素养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

美术鉴赏课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即使是单一的欣赏美术作品,也应该选择具有文化、思想等多样性内涵的作品,这样才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成长需要的。对此,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环节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与美术作品或鉴赏对象之间的距离。

2.增强体验

学习的过程绝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只有在引导其充分参与到具体活动过程中时,才能够确保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得以激发。所以,美术鉴赏课堂应当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既要有教师的充分引导,也要能够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将强烈的鉴赏意愿和感受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印象,最终获得主观的鉴赏素养。

3.情感表达

艺术创造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潜在能力,它最初可能只是以一种潜意识的形态存在,在一定的经历和刺激下便产生了创造的想法,将对世界的主观感受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定格在艺术作品中。而美术课程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变换身份,以欣赏者的视角看待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与创作者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下的美术鉴赏

1.挖掘

美术鉴赏是基于视觉感知之下的综合性活动,除了基本的感官体验和思维综合,还需要调动自身的认知经验,如生活经历、文化知识等,进而完成对目标对象的独特体验、联想分析、审美判断,最终把握作品的内涵,这种内涵的得出可以是主观的。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对每一个美术作品进行深入挖掘,从多角度、多方面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进行阐释,实现对学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欣赏

教学情境是美术鉴赏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意识和思维,从而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理性看待和分析目标事物。例如,在“民间美术”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搜集来的各地风俗、饮食、服装等内容进行展示,实现美术情感体验与客观事物形象的融合,令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对目标主题的认知经验。

3.创造

美术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在一定积累程度上学会创造美,满足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审美发展需求。例如,在“出水芙蓉”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几幅画来让学生说一说画中分别都画的是什么花,接着从形象思维过渡到对目标事物的鉴赏过程中,了解和感受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特点和独特技巧,为之后的实践体验提供一定的经验。

四、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1.激发动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内在兴趣和动机被激活,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所以教师也只有使学生的内在需求表现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更好地促成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会带动自主学习效果的增强。

2.引导自学

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目标中的最终项,也是每一位教师都期盼学生能够形成的能力。而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难易适中的预习作业、课堂任务来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美术知识和鉴赏技能的能力,而且在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要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个体都予以适合的指导,强化他们的积极表现。

3.交流探究

自主学习也可以是多个学生个体共同的探究,这样既便于教师统一监督和管理,也能够使学生在群体之间实现优劣互补,并对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究和思考,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人与自然”单元中,本课的标题是“让世界更美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几幅美术作品,通过感知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来探寻这些作品背后所想要表达的同一主题,浏览观察之后引发学生的思考,想一想还有怎样的巧妙构思来更好地传递“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并且令人观后感受较深。

综上,人文素养是课程教育,更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其为载体来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美的感知、鉴赏与创造,实现思维和意识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郭伟.浅析初中美术课程中人文素养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8(3).

(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第一中学344600)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初中美术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