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提升政治理性精神的有效探究结题报告

2020-04-18 01:06马奎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理性素养评价

马奎能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提升政治理性精神的有效探究》的结题报告成果研究。课题编号:2018YQJK186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054

一、研究意义

1.时代意义

2014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已经作为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了;2016年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并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016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重点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质量评价标准,把学科核心素养从理念提升到了实践的层面。2018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这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真正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衡量标准。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最终价值归宿,包括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具体内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历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带来了冲击力更为强大的问题与矛盾。在这样一个恢宏的时代背景下,我們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理性精神的培养对于达成政治认同、坚定法治意识、强化公共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

理性精神体现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并不是单纯依靠课堂知识教学就可以达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太过于专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太过于在意统一的答案,致使学生失去了与知识对话的机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难以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精神。正是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开展活动型课程的要求,把思想政治课定义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这就意味着政治课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开展学习,在学习中历练素养。着眼于社会实践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理性精神,既体现新高考和核心素养改革的方向,又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理性精神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活动深入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探究性理论。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义》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带来严峻的挑战。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社会参与”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核心素养。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公共参与”“理性精神”作为学生政治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必将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法。

三、课题的界定

1.社会实践活动:本课题研究的社会活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了服务体验学习、研学参观、议题活动教学、社会调查等。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素养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活动和任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单纯背诵走向能力素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2.理性精神:本课题研究的理性精神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的科学精神相一致。主要指学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展现的价值取向,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出有利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坚持实事求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问题,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进而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

四、拟突破的重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点:校、乡本资源与政治教材有机融合的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融合

2.研究的难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3.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是利用校、乡本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活化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校、乡本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素养养成的重要媒介。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交汇点上,着眼于客家文化的传承性,高擎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高中政治必修模块课程内容为核心,以校、乡本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课型建构、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内容拓展的深化之路,遵循社会实践活动规律,认真创设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摸索一条适合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新模式。

4.理论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依靠教材又能跳出教材,走进生活,亲近社会、自然,充分利用校、乡本资源,通过社会活动实践,与教材融会贯通,让校、乡本资源成为架起学生与教材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计划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教育发展动态,收集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认真学习国内外政治核心期刊。

(2)社会实践法: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统一,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主题、问题、事情、现象,设置议题,把课本知识融入议题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

(3)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及时撰写阶段性小结,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论文、教学评比活动;在校内开展公开课观摩学习,研究、总结同时进行。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

2.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两年(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修正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组各成员分工和实验班级。

(2)实施阶段(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

①寻求专家引领指导。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在嘉应学院有关教授、市县教研员、县委党史研究有关人员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②以年级为单位,围绕本课题组确定的核心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行动。

③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學理念,进行课堂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学战略,加强教学观摩交流和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反思、整理、总结,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课题。

(3)总结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

完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编写论文、教案、微视频、影视集等。

3.研究组织及成员分工

六、研究成果

1.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养意识

教学改革首先必然更新的是教师的观念,要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就需要提高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教学能力。课题组重视教研学习,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系统讲座、教师培训等方式强化教师自身的素养意识,同时还开展理论学习,引导教师对相关的期刊、专著、论文、报告、国家政策文件等进行研读,为融合理性精神于实践活动教育中打下理论基础。课题组还重视集体的力量,通过以老带新或者传帮带活动,让科组教师能够在教研教改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案例。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活动,努力营造热情、乐观、严谨、求实和勤奋的工作氛围,教师能够多阅读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动态、新内容,多研究在自己教学中如何渗透理性精神的方法,多探索活动型课程开展的方案,使课题组教师能够尽快驾驭活动型课堂,发挥示范作用。

2.构建活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理性精神不能离开教材内容而单纯搞实践活动,这样必然会使活动脱离教学,从而变成表面的、肤浅的游乐。要使活动与知识紧密联系,就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与活动的关系,把素养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渗透到活动教学中。

(1)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活动型教学方式,比如议题教学、互助合作教学、服务体验学习、研学参观、议题活动教学、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能够给以实践性活动创新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立德树人为目的。

(2)制定学年计划,对活动型课程进行合理规划。

高一《经济生活》参观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典例、平远县金穗山庄、平远县脐橙产业园等活动,结合新发展理念,建设环境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乡村振兴等知识点,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理性看待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从实践活动中做好总结,为保护环境、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高一《政治生活》参观叶剑英纪念园、红四军纪念馆、三河坝纪念馆、参与创建平远县文明实践活动中心,重走古驿道、红军路等,利用红色资源等,结合我国国体、政党制度等知识点,通过大量可感观的历史事例论述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到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懂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强起来的道理。

高二《文化生活》参观梅州市客家博物馆、平远县博物馆、程旼故居、平远县家训家风教育基地、平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平远县创文社会志愿者活动、平远县公益义工志愿活动等,校内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上好思政第一课、校史室建设等活动,结合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点,理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必要性,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高二《生活与哲学》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客家山歌、客家民谣、谚语设计议题情境,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3.构建活动型课程的活动规划

理性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活动和氛围,构建活动型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亲力亲为,在一系列考察、体验、探究、实验、质疑、合作、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感悟探究、理性质疑”的理性精神培养。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是直接面对社会与生活设计、组织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而需要对此作出整体的规划,步步深入、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性精神。

(1)高一、高二每个学期开展两次学生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可以是以课本某知识内容展开,也可以是综合课本知识展开,还可以是社会实践的感悟体验,指导学生做好实践记录和实践感想。

(2)在每个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亲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内容,结合当次活动内容,确定研究方向和主题。学生在活动中重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下列是附参考的活动选择,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实际情况选取。

①示范性的主题:基地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环保宣传、爱国基地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主要是必修一、必修三教程中使用)

②普适性的主题: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军训、学工学农等。(主要是必修三、必修四教程中使用)

③时代性的主题:“走进立法”等的法制性教育主题;“保护传统文化”等反映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利用研修旅行基地等劳动教育的主题;重走红色路线等爱国爱党教育的主题。(主要是必修二、必修三教程中使用)

④其他主题:开展校史党史地方史研究、思政课堂、思辨议题等主题。

(3)开展活动需要注意的方向

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适当调整变通,不能生搬硬套,鼓励创造性拓展主题活动。

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素养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能作为一种规定性要求,不能用实践活动取代正常的课堂教学。

③社会实践课堂注重学生团体之间的协调合作,重在体验探究,通过质疑、创新寻求知识学习的途径,要加强教师的作用,指导学生设计好活动主题,做好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并给以必要的信息、条件的支持,而不能单纯让学生去完成,以致偏离教育主题方向。

④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解放头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与活动中享受科学探索与研究的乐趣,经受科学探索与研究的磨砺与挫折,激发科学灵感,学会团结与协作的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和思辨思维。

4.完善活动型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①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体系

学生的动力首先来自对自我的肯定,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自查评价体系,完成对学生个体和团体的评价。我们建立自查评价表和社会实践成长档案,将学生的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独到的见解、每一个活动的经历都记录在档案中,并筛选出优秀的个案进行展示,给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的平台和鼓励。

②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毕竟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升,我們应该建立完善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完成对学生更为具体客观的评价。第三方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其中,他人评价可以包括教师、同组成员、其他学生的综合性评价,保证从各个方面作出综合性评价。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全面了解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与整体教学相符,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能够有效避免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起学生对活动过程的重视,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①以素养评价为主的评价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指标。素质评价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了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解决问题能力、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等等。依据素养评价提高对学生能力的重视,促使教学关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引导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归宿。

②以成绩评价指标为辅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并不是不再重视学生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学生的知识把握程度、能力素养水平、思维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可以通过成绩进行检验。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除了要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落成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成绩是否得到提高。这样才不会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偏颇,使教学改革走向另一个误区。

建立以素养评价为主、成绩评价为辅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下前行和学习,充分认识到素养能力与知识能力对自身的重要性,把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为有机统一体加以融合,真正实现知行统一、立德树人。

七、研究效果与发展设想

1.研究效果

(1)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教研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以灌输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始转向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保障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条件。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的新型教师,为核心素养教学培养优质的教学人才,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进步。

(2)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理性精神的教学研究模式,不断探索出高效、优质、和谐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方式时灵活处理、有效互动的能力,创建和谐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质疑、合作、思考的理性精神,从而达成培养理性精神的高效教学活动。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理性精神的教学探索,以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与学习,提起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集合教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式,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2.发展设想

(1)进一步加大教研教改,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素质。在课题组现有的基础上,加大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开展跨校区跨区域的交流活动,组建教研共同体,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学共长,共研共进。

(2)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灵活结合教材内容。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教学方式,教材内容是一种教学资源,灵活地整合调整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具有更为紧密的切合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模式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教学模式。一方面,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可行性与操作性等方面展开更详细更深入的研究,努力建立和完善活动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借鉴各地区、各学校的有效经验,逐步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和促使教师改进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梅青中学514600)

猜你喜欢
理性素养评价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