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美少年》校本课程的实践思考

2020-04-18 01:06蒋先律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习惯养成

蒋先律

摘要:“扬善”课程群下的《好习惯·美少年》通过“习惯教育课”“养成评价课”实施教学,把习惯养成分成美形、美行、美情三个层面,一月一主题,并“一周评价、一月评价和一学期评价”,有教材,易操作,产生较大的显性效果。

关键词:扬帆课程;习惯养成;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075

基于地域文化特点和原有基础,我校于2015年提出了“扬帆教育”办学思想,秉承“有行动就有可能”的校训,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扬起希望的风帆”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究适宜每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构建并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扬帆课程”体系。

扬帆课程,即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以“培养民族素质和国际视野的扬帆学子”为培养目标,确立“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四大育人目标,以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实施载体,立足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构建的结构合理、具有校本特点的课程体系。其中,拓展性课程是在我校实施多年的“课程超市”基础上,以“真善美”为纽带,对通过知识、道德和体艺三种不同形式呈现的课程进行重新归整分类,共分为“扬真、扬善、扬美”三大课程群。《好习惯·美少年》课程是我校“扬善”课程群下的一门德育拓展性校本课程,从2015年开始实践探索,2018年12月被象山县教育局评为“精品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众所周知,行为习惯是指一个人后天养成的自动化的动作行为的倾向,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生活中形成并逐步稳固下来的。积千累万,不如一个好习惯。行为习惯培养得好,其终身受益。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我校在《扬帆课程》体系下开发《好习惯·美少年》行为养成课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学生发展的新特点,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版)》,新增内容引發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次修订是教育部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的重大体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行为霸道、不懂礼貌、行为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在学校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在我们周围,不守规则或行为不良的人也大有人在。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违反交规、践踏草坪、损坏公物……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文明行为,确实是迫不及待的社会需求。

3.推进课程改革的职责所在

2008年开始,我校即着手校本课程的开发,当时是以开展“课程超市活动”为指导,开发了12门拓展性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自主选择的多元学习平台,形成我校课程改革的雏形。2010年后,学校着力制订课程纲要,编写教材,加强课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同时引入校外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种类,逐步形成“扬真,扬善、扬美”三大拓展性课程群,合计36门校本课程。其中,“扬善课程群”以行为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构建学校“和美德育”课程体系。

2015年3月,省教育厅颁布《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我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我校的课程改革步入系统化发展轨道。我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始成形,以“正心致和,励行尚美”为德育总目标,提出“和美德育”口号,以习惯养成为重点,构建德育校本课程。2015年12月,宁波市六大主流媒体集体到校采访,报道了我校“和美德育”工作,点滴成效得到宁波市委宣传部万亚伟部长的高度肯定,并批示总结经验、推广成果。2016年6月21日,学校承办了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现场会。因此,推进《好习惯·美少年》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成为我们推进课改的职责所在。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

《好习惯·美少年》德育校本课程基于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扬起希望的风帆”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需求为宗旨,扎实推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创建有特色、有个性的和美校园,课程因此而得名,课程设计和开发涵盖以下四个维度。

1.习惯。行为习惯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成败,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幸福人生起航的风帆。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扬起希望风帆”的基石。

2.健康。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康。有健康的体魄和人格,是学生可持续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扬起希望风帆”的重要支柱。

3.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而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情操。通过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世界,提升综合实践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重要体现。有较强的责任心是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学校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培养责任意识是小学生最需要培养的道德意识之一。

三、课程实施的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正心致和,励行尚美”为总体要求,开发《好习惯·美少年》行为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低段、高段)两册;《和美行为养成评价手册》(低、中、高)三册。安排合理课时,开展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礼仪、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的基本常识,培养兴趣,健全人格,提升责任意识,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具体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分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三个层面,表述如下。

(1)学生发展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认识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规则要求,有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在学习上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里能遵守《小学生守则》和校纪班规,在家庭里懂得孝尊礼仪,在社会上能遵守公共秩序,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和建构,提高德育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师德育的研究能力,培养一批研究型德育工作者。

(3)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好习惯·美少年》和《和美行为养成手册》两套习惯养成校本教材的开发,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落实全员德育、全科德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学校德育特色,提升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赞誉度。

四、课程的内容

《好习惯·美少年》课程内容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三个维度设计安排,每个学月安排一课时内容。我们按月把一学年分为八个学月,上下学期各安排四个学月的教学内容。

内容安排分低段和高段,主要考虑:一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习惯养成内容不应相同,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二是习惯养成的要求需要螺旋式提高,就是同一行为习惯,不同年龄要求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要求更高;三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训练,同一行为习惯也需要反复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巩固和延续。

在整体内容的安排上以学习习惯为重点,尽量覆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小学生守则》,课时内容的选取从细处着手,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践中养成好习惯。

教材中分“三字经,我来诵”“看图片,学着做”“小故事,我爱读”“好资料,我来学”“好儿歌,我来念”五个版块,呈现教材内容,为教师提供课程教学材料和资源。

五、课程的实施

1.三支队伍的培训

实施《好习惯·美少年》德育校本课程,提高课程育人的教学效率,主要离不开三支队伍的建设。

(1)领导队伍: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是推进课程的核心力量,加强领导小组成员的学习,提高领导小组的课程管理意识。

(2)教学队伍:班主任是落实课程计划的关键力量,要组织培训,加强教研,明确课程的理念和内容的编排。德育处每学期组织一次班主任“临溪论坛”活动,交流课程实施的心得體会,不断提高课堂育人水平。

(3)家教队伍:习惯养成不仅仅靠课堂教学完成,家长是提升课程效率的有效补充力量。学校要规范开展家长学校的培训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庭教育在习惯培养中的协同效益。发挥《和美行为养成评价手册》的桥梁作用,把家长纳入为学生习惯养成的评价者和监督人。学校组织父亲联盟和家长志愿者工作队伍,丰富家庭教育内涵,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2.课型和课时设置

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分“习惯教育课”“养成评价课”两种课型实施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习惯教育课:在每周的星期五下午放学前设置一节30分钟的短课,名为“暮省课”,以《好习惯·美少年》为教材,由班主任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授课,一学期折合16课时。

养成评价课:星期二至星期五的早上大课间活动后的短课,名为“晨会课”,每天10分钟,由班主任教师依托《和美行为养成评价手册》,组织学生开展习惯养成评价活动,督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周合计40分钟,一学期折合16课时。

综合上述两种课型的教学用时,本课程的每学期课时总数为32课时,为《好习惯·美少年》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课时保障,足够完成教学内容。

3.教学的基本模式

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反复训练。因此,《好习惯·美少年》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而是课堂和生活相结合的大课堂。“习惯教育”在30分钟的暮省课中组织教学;“养成评价”在每周四次的晨会课中进行;而活动体验则是在生活大课堂中进行。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否则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育效果。教学的基本模式如下。

(1)目标导向:班主任依据《好习惯》教材,简要备课,组织学生读记“三字经”等教材资料,明确习惯养成具体要求,制定训练目标和评价办法。

(2)活动体验:班主任组织学生管理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互相监督和自我管理活动,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记录小组同学行为养成的成长表现,在晨会课上组长交流本组成员的成长事迹,颁发“和美激励卡”。

(3)评价激励:在月底的“暮省课”中,班主任依据《和美行为养成评价手册》,组织评价激励课,课前备好活动过程,组织学生对照训练目标和要求,开展自评和互评,推选本月“和美之星”,并举行表彰颁奖仪式,激励学生成长。

六、课程的评价

《好习惯·美少年》课程的评价落在一个“美”字上,因此,我们编制《和美行为养成评价手册》,把习惯养成分成美形、美行、美情三个层面,一月一主题,通过“一周评价、一月评价和一学期评价”三种形式,由表入里,层层推进,把课程评价落在实处。具体评价方法分述如下。

1.一周一评价:每星期组织学生从“美化形象、美化行为、美化情感”三个层面,设立“立形象、讲卫生、懂礼仪、负责任、爱集体、爱学习”六个项目对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表现进行一次反省和评价,评价方式有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相应评价项目对低段、中段、高段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要求的螺旋式提高。

一周一评价是常规性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评价,内容比较全面,覆盖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习惯养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理念。

2.一月一评价:月评价是激励性中期评价,一学期评价四次,按月德育主题和相关活动内容展开评价,评价采用星级制,引入家长评价内容,最终结果由班主任审核,推选校级“月和美之星”,学校德育处公布名单通报表彰,并在升旗仪式中颁发“和美之星”奖状。

一月一评价作为中期激励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推选出月“和美之星”的依据,学校德育处组织隆重的表彰仪式,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激励,目的是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活动。

3.一学期一评价:学期评价是期末的综合性评价,统计整个学期得“星”的情况和评为“月和美之星”的次数。综合性评价由班主任教师组织评价活动,学生在小组内统计夺星成绩。统计结果作为参评学期“和美之星”“和美少年”和“和美奖学金”的获得依据。综合评价推选的“和美之星”“和美少年”和“和美奖学金”获得者,由学校组织隆重的表彰仪式,给学生颁发奖状、奖品和奖金,并与校长合影留念。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315700)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习惯养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养成教育之我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