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年华》看当代现实题材电影的创新

2020-04-19 10:01王琬卓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嘉年华创新

摘要:现实题材电影作为取材于生活、反映于现实的电影类型,自2018年以来,这一传统的题材类型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更大的关注。本文将围绕文晏导演《嘉年华》-片,简要梳理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脉络和现状,着重分析《嘉年华》电影出现的背景、故事内容、影片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由此以小见大探析当代现实题材电影的创新之处。本文探究的内容有利于现实题材电影在创作时的关注重点和如何与当下电影观众更好交流的方式选择。

关键词:现实题材;创新:《嘉年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20-03

一、引言

现实题材电影自2018年起再度活跃在大众视线,创作者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观众也愿意选择观看现实题材电影。文晏导演执导的《嘉年华》电影中的选材、叙事、故事内容、情感表达都有对于现实题材电影发的有借鉴的创新之处,都能给予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良好的表率作用。电影是面对大众的艺术,创作者要兼顾文艺娱乐性和社会功能性,观众也会明确电影表现出的导向意识和现实精神。《嘉年华》以其及时的题材选择、精准的切入角度、偶然的宣传效应等方面.共同促成了这一现实题材电影。

二、现实题材特征创新,与观众情感互动紧密

2017年底上映的文晏导演的电影《嘉年华》,主要讲述了未成年女孩宾馆前台小米目睹了当地高官性侵两个幼女后,逐渐放下自己的内心执念,说出真相的故事。同时,被性侵的两个女孩所代表的两个家庭做出的不同选择,也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付出代价更为沉痛的女孩小文和女主角小米因为这个事件,相似而不同的命运也产生了关联。

近年来,社会生活中“性侵幼女”案件时有发生,每一次事件的发生和揭露都牵动着人们的心,这类案件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特别关注的社会事件,已经具备了本身需要高关注度的现实条件。一般来说近年的电影创作和宣发都会非常注重和实时热点的结合,现实题材电影更是如此。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嘉年华>本来的宣传在国内并没有很普及,而近乎在同一时间,2017年11月22日,有十余名幼儿家长反映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的幼儿学生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并提供了孩子身上多个针眼的照片。一瞬间这个事件在网上引起千层浪,随着警方不断深入调查,性侵幼儿”这一话题又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讨论度也越来越高。《嘉年华》的上映日期是2017年ll月24日,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应景上映,也将对电影的探讨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没有“红黄蓝”事件的爆发,电影《嘉年华》的关注度也并不会像现在这样高,可见对于现实题材电影人们的高关注度和高接受度是有条件的,现实题材电影借助社会热点问题得到更广泛传播的可能性会更高,这是让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状。现实题材特征包括电影的题材选择、表达方式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用关怀现实的态度对待取材于现实的故事从而带给观众思考,这种类型电影成为人们观影的首选还需要不断努力。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中提到:“电影的目的是要把激动的目击者一变而为清醒的旁观者。”《嘉年华》本身放弃了“性侵”事件本身可以带来的感官刺激和煽情条件,选择了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冷却处理,以期以冷静的思考取代沉浸式的情感宣泄。所以文晏导演在采访中说:用电影去消费苦难,这是我反对的。我绝不会故意去表现孩子有多惨来赚取眼泪。”《嘉年华》在“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爆发后恰逢上映,却并不是人们以为的只表现性侵者的丑陋和儿童在这其中的创伤,同时讲了家庭教育、社会规则、儿童成长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说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青春电影,这样的题材就能吸引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

《嘉年华》采用旁观者视角对幼女性侵案进行探究。通常对于这类新闻事件,在媒体的影响下,受众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侵害事实真相以及对事件的道德判断上。《嘉年华》的立意绕开了观众惯常的兴趣焦点,从而为现实题材电影拓展更大的思考空间进行了勇敢的尝试。通过女主角,一个独立、封闭的未成年打工女孩视角展开,使得电影不止展现“性侵幼女所受的伤害”这一个切面,还有主人公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同在旅馆打工的莉莉代表的是年轻女孩群体,她在急迫地寻找爱情,也会在爱情中迷失;她会一时感到生活的困顿,也会痛定思痛及时抽身找到自己的方向。两个受到侵害的女孩小文和新新的两个家庭也代表了不一样的社会阶级,做出的选择也不同。曲线切口和直线切口对立,并非单一阐述一个现象,而是用一把小刀顺着故事的伤口细致地剖析,使得关注点变得丰富,也关注了不同的群體,展示了不同的困惑和困境。

社会事件外在反映的是事件,但在社会高速发展中这些给人们心里带来的副作用有着当代人们所特有的无所适从感。从整部影片的氛围和基调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是很强烈的。比如小文在母亲粗暴地将自己的头发剪掉之后,小文报复性地将母亲的化妆品损坏,她没有渠道去沟通交流,只有以牙还牙的方式表达自己心里的委屈、难过、崩溃;比如小米在最后一个人对着镜子梳妆,一个人骑着摩托车逃离,她可以一个人做所有事,可以一个人决定需要或放弃任何人和事,这种长期被迫的独立恰恰是当代人们无所适从的最主要来源。

三、群像角色塑造下的个体生命体验凸显

人物是一部电影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饱满的角色形象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最合理理由和前进方向。影片中小米是每一个生活不幸但心存善良的女孩缩影,她会带着警戒心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但也会被温暖和不忍所感动。围绕她说出真相和选择自己生活的前后,细腻地展示出几个女孩在和生活不断斗争的过程中的追求自我和自由的故事。这几个女孩在人物设置上可以看出有着年龄、生活境遇、心理情感的关联,但个体生活的独特性还是在突出展示的部分,电影中几个女孩形象相似又不同。影片除了主线人物之外,支线人物也设置得可圈可点,勾结在一起的当地高级官员、旅馆老板和医院主管,就像普通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黑暗部分。女律师是影片中必须存在的光明、希望部分,她抑制黑暗的蔓延,努力唤起主人公内心的善良部分。影片通过个性化鲜明的人物着力表现的是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无奈,见微知著将影片上升到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这一层面,而摒弃脸谱人物类型故事的泛泛而谈。

同时,《嘉年华》-片很显然且会引起关注的是在基于女性视角下的两性性别角色有很强烈的对立感。女性大多处于受害的一方,或者说被压榨的一方。而男性处在强势的一方,比如性侵两个女孩的当地高官,拒绝配合的旅馆老板,和高官勾结的警察、医院,还有莉莉的男朋友小建,这些男性给人的感觉都是阴暗的、负面的。这部电影也就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侧重于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生活困境。这样的设置其实带有导演浓重的主观色彩,对于叙述视角的选择而构建的情节对于打动观众和引导观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于《嘉年华》探讨的问题来说,女性视角更为脆弱和无奈,和观众的情感互动会更强烈一些,两性关系的对立对于影片的矛盾冲突设立有加持作用。

四、多线叙事结构展现,服务现实题材呈现

整部影片是以正向、顺序的时间、空间顺序而发展的,这样简单直接的顺序对于叙事逻辑来讲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这样的叙事策略有助于更好地服务现实题材呈现,方便观众观影认知。电影从性侵展开,又不止于性侵,几条故事线交叉顺序叙事,显得清楚条理。在影片故事的发展中展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个人命运不断抗争的过程,和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体现。跟着事情发展顺序走可以使情感酝酿、表达更为流畅自然,与观众的情感理解一致。

多线叙事有一个最直观的好处就是电影可以谈到的内容有很多,因为电影涉及到幼女成长、女孩的内心世界、男女之间的相处、司法医院的现实情况,于是多线叙事的结构对于这样的题材来说,易于展现又覆盖面广。多线叙事的结构较为复杂,本片中比较明确的一条线索是主人公小米从沉默抗拒到说出“性侵”真相的过程,但这一条线索并无法将整部影片的内容概括出来。其他的人物和线索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线索、故事线相互连接、相互支撑推动故事发展,架起整个叙事结构。

五、现实风格下的影片情绪营造

《嘉年华》是典型的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但在其现实风格下,也有通过隐喻符号所营造的影片情绪。“梦露”作为一个已经被认为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在本片设置成为海边度假区的一个巨大的雕像,在前期出现的都是涂着红色指甲油穿着白色高跟鞋的脚部画面,甚至有密密麻麻的被贴着小广告的景象,最后一次出现是被拆除时的景象,出现了“梦露”的全身像。“梦露”的变化也是影片发展的暗线,女性形象从被不懷好意地注视,到经历了被男性欺压、侮辱后女性符号的不复存在,而剧中的主人公小米在骑着摩托车离开这里的时候和“梦露”相遇,也体现着女性在努力脱去符号的束缚这一过程。

“鱼缸”则是小文时刻抱在怀里的一件物品,孩子和母亲住在一起的孤独就在孩子始终抱着鱼缸这一动作中表现出来。小文最无助的时候是在离开母亲家去找父亲,而父亲家的门怎么也敲不开,小文抱着鱼缸在“梦露”雕塑下睡了一晚,之后“鱼缸”这一意象就不再出现了,鱼缸对于小文来说应该是一个身心的束缚,在找到父亲和自己的亲密感后,这种束缚就会慢慢在幼女的心中褪去。

这里特别讲到的“游乐场”算是一个场景巨大的意象符号,相比于以上“梦露”和“鱼缸”,是包容人的环境而非和人并行或属于人的物体,游乐场是一个计划在六一儿童节开园的片中大型场景建设。游乐园本身就带有孩子的童真,与片中两个女孩不幸的遭遇形成了讽刺的意味,但在影片慢慢发展的过程中,又带有着影片的希望,也不失为导演为观众埋下的影片温暖的情绪出口。

现实题材电影的现实主义表达方法在镜头语言上非常典型的运用,长镜头基本会处在全景或远景等较大的取景之中,人物的动作一气呵成,或是对景物的直观拍摄,都是在长镜头控制下的压抑情感自然流出。当警察王队长来到正在游泳的小文身边,镜头对准的虽然只是小文的脸,但可以看到小文和王队长的注视,最后小文不安地掉过头去,这样的长镜头自然而然表现出成年人带给小文的压迫感。小文父亲单位的领导劝说父亲签下保密合同,镜头对准了父亲急匆匆解释的脸和疑惑到愤怒的表情,这样的长镜头让我们意识到小文和父亲这一方是绝对的弱势。长镜头带给观众的是长时间的情感碰撞,在这种情况下的运用一定比普通剪辑的感染力更加强。

六、现实题材电影之于现实的反思与剖析

现实题材中性侵甚至是幼女性侵在近几年的世界电影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这个话题的每次提及在社会发展中都会引起强大的讨论力度。性侵作为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电影中已经做到了成为“前因”、“发展”、“后果”等任何时间的创作可能性。丹麦电影《狩猎》讲到性侵也可能作为报复性伤害的一种手段,但这恰恰说明性侵可能造成的被害方是多种多样的,“性侵”本身就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在“幼女性侵”这个题材中,同属东亚文化的韩国给我们很大启发,张哲洙导演的《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采用的是母亲视角,面对女儿遭受性侵后又死亡后而展现的格外强大的复仇能力;尹学烈导演的《蚯蚓》、金容汉导演的《妈妈别哭》、李芝胜导演的《公正社会》则不约而同地聚焦了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在性侵背后探讨少年少女的无知邪恶,以及单亲家庭对于未成年女儿的保护力度。最常提及的《熔炉>和《素媛》,前者讲到长时间带有权力压制和暴力逼迫的性侵弱势群体儿童案件,后者谈到性侵儿童的心理建设问题。以上提到的影片所涉及的未成年孩子都是弱小的、单纯的需要被保护的形象,与《嘉年华》中所塑造的家庭破碎、生活不幸的女孩的形象和已经有很大不同了。通过小文和新新的金色假发,已经点明了这是对长大成人怀有渴望的女孩,因为家庭的关系小文的自我意识觉醒早于同龄的女孩,希望自己能早日成长逃离目前已经分崩离析、没有归属感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性侵”事件的探究,《嘉年华》这部电影完成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微观采样分析。

院线放映且好评如潮的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饶晓志导演的《无名之辈》等,还有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大象席地而坐》,一再说明这几年现实主义精神是有表达欲望和受众接受程度存在的。而取材也不像过去多表现底层人民生活,表达方式过于平实和平淡。在现实生活中加上或喜剧、或夸张的部分,选择人们关注的医疗问题、青春问题、拐卖问题等,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客观性和思想性想结合,市场也在呼吁更多好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

七、现实题材电影之于未来的引导和憧憬

《嘉年华>表达的应该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故事本身有着自己的温暖落点和想象空间。影片的最后,小米听到了伸张正义、惩戒罪恶的消息后,砸碎了缠绕摩托车的铁链,穿着白裙子骑着摩托车逃离了囚禁在公路上飞驰,长镜头聚焦的是她飞扬的头发、挺直身板的身影和有着坚毅表情的脸,给整部影片带来一丝希望。电影创作者只有欣赏美好、看到美好才能表达美好,如果一味地抨击最黑暗展示绝望,难免会给观众造成心灵的压迫,在温情之中点明批判态度,用电影艺术化的手法传递光明、希望的价值取向,温暖和希望还是时刻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在以后应该是在生活中看到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样来说的话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自然会有选择性表达。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也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作品,由余华同名小说改编。书中描写的场景余地更大,最后结局只剩下主人公福贵和一头老牛,而电影的处理则是福贵、妻子、女婿和孙子在家里准备吃一顿饺子。因为电影的视觉和听觉要比文字的冲击感更大,所以在表达内容上会有选择性,由此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增强观众对自身、对生活的认知。

钟惦棐在八十年代提出:“现实主义在文学艺术上不是作为流派而存在,而是作为文学艺术家对待他所处的社会、时代和人民采取何种态度而存在。”

综上所述,当下的环境是非常适合创作更多優秀的现实题材电影的。人们已经发现悬浮于生活的创作是违背现实精神创作的。现实主义应该是一种创作的态度和方法,而非仅仅是手段和途径,现实题材电影在挖掘社会生活的矛盾和黑暗面时,同时表达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怀、以人为本是我们现在提倡并大力推广的现实题材电影。

八、结语

一部分人认为现实题材电影是平淡、枯燥的代名词,是因为长久以来的表现生活困苦的现实题材电影出现在了更多人们可以看到的地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现实精神包括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且现实题材所包括的方面已经越来越多,也激发了更多创作者的热情。笔者认为,电影始终是一种不同于社会新闻报道的、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具有现实精神的现实题材电影在现在的电影市场环境中具有非常好的创作势头和号召力,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是具有光明前途的,充满感情的、打动人心则是现在的现实题材电影不断需要前进的方向。

尹鸿总结当前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在精神上的一个特点是“积极现实主义”。他进一步阐释:“积极现实主义与过去那种批判现实主义不一样,批判现实主义是发现现实中的黑暗与负能量。但这类积极现实主义是在展现生活的改变、体现一种积极的现实主义态度,表现我们在积极地面对生活。这种积极既体现在过程中,也体现在结果。”现阶段的现实题材电影确实在不断对以往犀利的批判态度有所温和,力图通过电影将大家带入更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周涌,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之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旭光,郭涛,张蔚,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饶曙光,张卫,李道新,电影照进现实——现实主义电影的态度与精神[J].当代电影,2018 (10).

[4]贾磊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精神的指涉意义[J].当代文坛,2016(04).

[5]上官新闻:独家专访《嘉年华》导演文晏:用电影消费苦难,这是我反对的.

[6]饶曙光.现实底色与类型策略——评《我不是药神》[J].当代电影,2018 (08).

作者简介:王琬卓(1997-).女,山西太原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与传播。

猜你喜欢
嘉年华创新
嘉年华里的大肚子熊
水果嘉年华
世界八大跨年“嘉年华”
三生 追梦嘉年华
魁北克冰雪嘉年华
文淇我的灿烂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