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干预的国际技术贸易体制下中国的技术进步之路

2020-04-19 10:09王曙光郭凯
关键词:技术进步技术创新

王曙光 郭凯

摘 要:尖端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是我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技术创新和技术贸易战略中遭遇的最大问题。技术贸易是欠发达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构建技术贸易体系决策不仅需要考虑各类引进技术对欠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转化效率的影响,也需要考虑作为技术输出国的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技术引进的干预。本文通过构建国家干预下的技术贸易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在发达国家干预下的制约因素以及依赖技术贸易体制下的技术进步必然存在的瓶颈。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70年技术贸易的历史经验,从技术引进的层次性、有效利用市场换技术的方法以及技术贸易体制的转型这三个方面对技术贸易体制的建设进行了探讨。针对技术贸易体制必然存在技术增长瓶颈的问题,从国企、中小企业以及技术贸易模式转变三个层面对我国如何实现技术进步路径由依赖技术贸易向自主研发提出了战略思考。

关键词:技术进步;技术贸易;技术引进;自主研发;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4;F74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20)02-0026-08

一、引言: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

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技术贸易中遭遇“卡脖子”的问题日益突出,技术贸易所引发的争端启发我们必须考虑对原有的技术贸易体制和战略格局进行深刻变革。技术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及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方式,从对方手中获得自己所欠缺或者不完善的技术的重要方式。尤其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通过技术贸易从发达国家手中引进技术,是加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林毅夫,张鹏飞(2005)指出欠发达国家在遵循自身比较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贸易引进技术,并实现更快的技术升级,就可以最终实现追上或者赶超发达国家。换句话说,技术贸易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了一条可以快速摆脱技术落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使自身生产力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

中国作为曾经的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我们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在经济上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如陈东林(2004)指出,新中国建立以来一共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分别是第一次的中苏合作“156项工程”,第二次的中西关系缓和后的“43方案”以及1978年的“78计划”。除直接引进技术设备之外,随着中西关系的持续改善,西方发达国家自身市场的饱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我们也与时俱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来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如夏梁(2012)指出以减少外汇支出并同时达到引进新进技术和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为目标,我国在20世纪70 80年代,确立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这一方针确实的加速了我国技术进步进程,但是这一方针本身也存在着重复引进、不重视转化等诸多缺陷,由“以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创新是历史的必然。除购买生产设备以及FDI这些通过技术溢出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手段之外,我国也一直在采用纯技术引进。如康荣平、杨英辰(1991)指出,我国也通过许可证贸易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实现软件技术的引进,这种引进方式从1975年才开始进行初步的尝试,截至1990年,在技术贸易中占比依然不大。但是随着我国的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以技术寻求为目的,通过直接投资,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新时代技术贸易的流行手段,如祁春凌等(2013)通过对2003—2009年我国对16个国家的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计量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技术水平发达的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技术寻求动机。

从以往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中国的技术贸易手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阶段的演进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与中国自身技术发展阶段、国家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国内市场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但是我国的技术贸易政策也极大地受制于国际环境,例如“156项工程”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以及苏联对新中国工业的巨大支持有着极大关系(董志凯,2015);“43方案”、“78计划”以及后来“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提出,也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等诸多国际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是,目前的大多数对我国技术贸易的研究都集中于探索各种技术引进手段是否能够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何种技术引进手段的效率更高。如朱平芳,李磊(2006)通过对1998—2003年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数据进行了计量研究,发现技术贸易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国企的经济增长和技术水平;FDI可以通过管理技术优势等无形技术溢出来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王子君,张伟(2002)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发现,技术许可证贸易比起FDI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更加直接有效,同时FDI还会提高许可成本,国家可以通过管制FDI并促进许可证贸易使得自身社会福利得到改善。徐涛(2003)通过计量研究发现FDI的技术溢出不仅可以促进东道国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润率和生产力改善,而且能够极大的推动东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2010)通过对中国1999—2007年的27个制造业面板数据计量研究,肯定了FDI的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并发现了FDI的具体技术转移路径。吴延兵(2008)对中国1996—2003年29个省市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研究发现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还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

从上文的文献研究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已经对各类技术引进的作用和机制做了充分的研究,虽然不同学者对于各类技术引进的效率有不同的研究结论,但是都或多或少肯定了技术贸易对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但是本文认为一个国家技术贸易体制的变迁,不仅跟各类技術的特点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的高低有关,也跟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出技术输入国和输出国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用来模拟一个存在国家干预的技术贸易的环境。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和分析,期望能够发现在此环境下技术输入国的技术进步的特点,并为输入国的技术引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对于中国未来通过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从而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模型描述与构建

1.模型描述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存在国家干预的国际技术贸易环境下,技术的输入国与技术的输出国之间如何形成均衡的技术贸易关系。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反映技术输入国与输出国之间的博弈关系,本文选取的博弈玩家一共分为AB两国,两国在离散时间下进行技术贸易。

A国作为技术的输入国,其技术水平落后于B国。A国为了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在自主创新,研发技术的同时,希望通过技术贸易,引进B国的先进技术来提升本国的生产力,进而实现在每期的预算条件下的生产力的最大化。

B国作为技术的输出国,其技术水平高于A国。B国的厂商作为市场化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利用自身技术水平的优势,追求利润最大化,其选择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向A国输出技术来获取利润。但是,一方面,从经济层面而言,B国希望本国厂商可以利用技术贸易,输出技术,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从国家战略角度而言,B国又不希望A国通过技术贸易快速提升其生产力水平,进而对B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造成影响。

综上,模型可以描述为:A国根据每期的预算规模、生产力水平、自主研发开发成本以及技术贸易成交价格来规划当期技术贸易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项目数量,从而实现当期的生产力水平最大化。同时B国通过经济手段对技术贸易进行干预,从而在经济增长和技术优势地位之间进行权衡,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2.模型假设

假设1:A国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引导技术进步,政府通过对预算的配置来进行技术贸易和自主研发的投资。同时,A国通过市场机制与B国进行技术贸易,B国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干预技术贸易的成交,但是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强制阻止A国与本国厂商进行技术贸易。

假设2:B国仅可以通过公开数据获得A国历史生产力水平At-1,每期的预算规模mt,技术引进对A国生产力的弹性α(0<α<1),但是无从获知A国自主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函数。

假设3:AB两国都在期初做出决策,时间为离散时间,期数t=1,2,3,...。

假设4:t期,A国的生产力为At。B国的生产力为Bt,同时作为发达国家,B国的生产力的增长率已经稳定为g,即Bt=(1+g)Bt-1。

假设5:t期,A国对技术引进的需求为It,选择自主研发的项目数为xt;对于A国而言,每期自主研发的成本与当期的自主研发项目数xt成正比,与期初的生产力水平At-1成反比,即有A国的自主研发成本函数C(xt)=x1-αt(1-α)At-1。t期,B国按照pt的价格向A国出售技术;同时,对B国厂商而言,B国的技术水平已经进入成熟期,技术开发成本主要与期初的生产力水平Bt-1以及固定成本投入有关,即厂商开发相关技术的成本函数为C(It)=12I2t-Bt-1It+Dt ,B国对技术贸易的经济干预为εt。

3.模型构建

A国在t期的生产力为At,由上期的技术积累At-1以及在本期的预算条件下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所贡献的生产力的增长组成。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在技术贸易体制下的技术进步,因此为了体现A国对技术贸易的依赖性,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对生产力At的贡献为柯布 道格拉斯函数形式(θ为技术——生产力转换系数),即:

maxAt=θIαtx1-αt+At-1(1)

s.t. ptIt+C(xt)SymbolcB@

mt(2)

B国一方面希望最大化本国厂商的利润进而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B国又厌恶A国通过技术贸易提升生产力水平,进而影响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B国的效用由本国厂商的利润带来的正向效应以及因技术贸易导致的与A国生产力差距缩小带来的负向效应组成;同时B国通过调整自身对技术贸易的经济干预来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即

maxμ(εt)=ptIt-C(It)-Ln(ItBt-At-1)(3)

综上,结合本文的模型描述以及假设条件,本文研究的模型可以为:

A国:

maxAt=θIαtx1-αt+At-1

s.t. ptIt+C(xt)SymbolcB@

mt

B国:

maxμ(εt)=ptIt-C(It)-Ln(ItBt-At-1)

三、模型求解与分析

当B国不对本国厂商进行干预的时候,此时A国通过与B国厂商进行市场交易,最终达成供需均衡,即:

(1)式可以变形为:

maxLn(At-At-1)=αLnIt+(1-α)Lnxt+Lnθ(4)

根据(2)和(4)式,可得拉格朗日方程:

L=αLnIt+(1-α)Lnxt+Lnθ+λmt-ptIt-x1-αt(1-α)At-1(5)

对(5)式求导,可得一阶条件(FOC),即

0=α/It-λpt(6)

0=(1-α)/xt-λx-αt/At-1(7)

0=mt-ptIt-x1-αt/(1-α)At-1(8)

通过(6)(7)(8)式,可解得A国对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需求为:

xt=(1-α)At-1mt1+α11-α(9)

It=αmt(1+α)pt(10)

将B国厂商面对的需求函数(10)代入到其利润函数可得:

max[ptIt-C(It)]=α1+αmt-12I2t+Bt-1It-Dt(11)

對(11)式求导,可得B国厂商的最优技术供给数量为:

It=Bt-1(12)

结论1:B国可以通过对本国厂商技术出口数量征税的方式进行经济干预,从而降低A国通过技术贸易所获得的技术的数量,但是这样会增加本国厂商的成本,从而降低本国厂商的利润。

证明:此时对于B国的厂商而言,当B国选择对出口技术数量征税时,其所面对的成本函数变为C(It)-εtIt=12I2t-(Bt-1-εt)It+Dt,将B国厂商面对的需求函数(10)代入到其利润函数可得:

max[ptIt-C(It)]=α1+αmt-12I2t+(Bt-1-εt)It-Dt(13)

对(13)式求导,可得B国厂商的最优技术供给数量为:

It=Bt-1-εt(14)

將(12)式代入(11)式,可得B国未进行干预时,B国厂商的利润为α1+αmt+12B2t-1-Dt。将(14)式代入(13)式,可得B国进行干预时,B国厂商的利润为α1+αmt+12(Bt-1-εt)2-Dt。此时B国通过干预虽然降低了本国厂商对A国的技术输出,但是同时也损害了本国厂商的利润。

结论2:B国也可以选择对A国技术引进数量征税的形式来对两国间的技术贸易进行干预,但是此方法等价于结论1采用的干预方法。

证明:此时B国厂商面对的需求函数变为:It=αmt(1+α)(pt+εt),按照结论1的求解方法,同理可得B国厂商的最优技术供给数量为:It=Bt-1-εt,利润为α1+αmt+12(Bt-1-εt)2-Dt。

结论3:B国可以对技术贸易的成交价进行干预,但是这种干预方法不仅不会影响A国通过技术贸易的数量,还会导致B国厂商的利润向B国自身转移,从而损伤B国厂商的利润。

证明:此时B国厂商面对的需求函数变为It=αmt(1+α)p′t,其中p′t=(1+εt)pt 。按照结论1的求解方法,可得此时B国厂商的最优技术供给数量为:It=Bt-1,利润为αmt(1+α)(1+εt)+12B2t-1-Dt。因此B国采用对技术贸易成交价进行干预的方式,不仅不会影响A国获得的技术数量,还会随着εt的增大,降低本国厂商的利润,此种干预方法并不合适。

结论4:当B国采用结论1或者结论2的干预方式时,A国通过技术贸易所能获得的技术供给仅与B国当期的生产力水平Bt和A国上期的生产力水平At-1有关。

证明:由于结论1与结论2的干预方式等价,以结论1的厂商的技术供给水平以及利润为例,可得B国的效用函数为:

maxμ(εt)=α1+αmt+12(Bt-1-εt)2-Dt-Ln(Bt-1-εtBt-At-1)(15)

对(15)式求解可得B国的最优税率εt=Bt-1-(Bt-At-1)1/2,将最优税率代入(14)式,可得均衡的技术供给It=(Bt-At-1)1/2,该供给的数量仅与Bt和At-1有关。

结论5:A国每期的预算分配比例仅与技术贸易和自主研发对生产率的弹性相关,且当实现均衡时,对自主研发分配的预算比例要大于技术贸易所获得的预算。

证明:由(9)(10)式,可得技术贸易获得的预算为ptIt=αmt(1+α),自主研发获得的预算为C(xt)=mt(1+α)。又0<α<1,则αmt(1+α)

结论6:当B国采用结论1的干预方式时,A国当期的生产力增长率依赖于B国当期的生产力水平Bt,本国上期的生产力水平At-1以及本国当期的预算规模mt。但是这种依赖于技术贸易的生产力增长模式存在增长瓶颈。

证明:将It=(Bt-At-1)1/2以及(9)式代入(1)式,得:

At=θ(Bt-At-1)α/2(1-α)At-1mt1+α+At-1(16)

由(16)式可得A国当期得生产力的增长率为At-At-1At-1=θ(1-α)1+α(Bt-At-1)α/2mt,因为θ与 α为外生变量,所以A国生产力的增长率仅依赖于Bt,At-1以及mt。

又当Bt-At-1→0 时,At-At-1At-1→0 ,因此依赖于技术贸易的生产力增长模式存在增长瓶颈。

四、中国技术贸易体制的经验总结

以上我们通过构建模型,研究了在存在国家干预的国际技术贸易环境下,技术的输入国与技术的输出国之间如何形成均衡的技术贸易关系,同时分析了在技术贸易过程中影响技术输入国和技术输出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获得了丰富的结论。

而从实际的技术贸易历史进程来看,新中国技术贸易体制已经历70年的曲折变迁。在这70年里,新中国技术贸易体制根据国内外形势不断调整变化,但是大体按照时间的脉络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体系初创期(1949—1977)。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建立工业体系;从国际形势来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导致这一时期我国的技术贸易主要是和苏联进行,通过引进苏联的大型设备,快速形成中国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的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阶段为引进学习期(1978—1989)。这一时期,从国内形势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预示着中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国际形势来看,东西方的对立逐渐消融,全球一体化加强,世界整体趋势是和平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充分把握历史机遇,通过实施改革开放,积极利用技术引进以及吸引外商投资等形式进行技术贸易,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第三阶段为调整转型期(1990—2005)。这一时期,经过改革开放前期技术的引进,中国已经形成一定的技术基础,技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过度依赖技术贸易体制的技术进步路径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主要依靠增加自主研发投入,来逐渐摆脱技术进步对技术贸易体制的过度依赖。第四阶段为自主创新期(2006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中国在全球技术贸易中的地位也开始产生变化,中国逐渐从技术输入国转变为了技术输出国,并在很多技术领域逐步实现赶超。在这70年间,中国在技术贸易体制下的技术进步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

综合本文模型的结论以及中国技术引进70年的制度变迁进程,我们认为,要通过技术贸易实现中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尤其是实现未来的可持续技术创新和技术赶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技术贸易进行技术引进,需要考虑技术输入国自身的技术基础,技术引进要由低到高,重视阶段和层次。通过技术贸易引进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输入国自身的国情,直接贸然引进最顶尖的技术,不仅不会使得自身的技术水平获得迅速的提高,甚至还会导致技術引进效率的下降;而且引进的技术越高端,引进的成本也越高,这样反而会导致预算的浪费,所以技术引进必须考虑输入国自身的技术发展阶段。在低级阶段时主要应该依靠引进技术设备,实现技术基础的快速积累;在中级阶段时,可以考虑通过引进国外投资,通过技术的溢出,逐渐模仿和学习技术输出国的先进技术,启蒙输入国自身的自主研发意识;在高级阶段,技术输入国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同时自身也逐步建立了一套自主研发体系,这个时候主要可以考虑通过引进尖端技术,实现自主研发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以市场换技术是技术输入国通过技术贸易体制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有其局限性。从本文的结论六可以发现,技术输入国每期预算投入是影响其技术进步增速的重要参数,只有保障有足够的预算,才能保障技术贸易体制下的技术平稳进步。但是往往技术输入国是欠发达国家,国家在技术投入上的预算不足是常事,而这个时候利用市场换技术的手段,可以缓解预算不足,缓解直接购买技术的外汇压力,同时也能实现技术引进。但是从结论四可以发现,在存在国家干预的情况下,技术输出国厂商提供的技术供给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相对生产力水平差距,换句话说利用市场换技术的方法能够吸引到的外国技术是有上限的,这并不是一个百试百灵的策略,“市场换技术”有其内在的局限性。

第三,技术贸易体制最终必须进行转型,实现以自主研发为主,技术贸易为辅的技术进步模式。一方面,从结论五可以发现,要实现技术贸易体制对技术进步贡献的最大化,自主研发的预算投入必须要高于技术引进的预算投入;另一方面,从结论六可以发现,依赖技术贸易体制的技术进步是有增长瓶颈的。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技术输入国必然是要走向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进步路线的,过度依赖于技术贸易体制进行技术引进,始终会受制于人。当技术输入国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不能继续依靠技术贸易来引进尖端技术,而是应该转换模式,以自主研发尖端技术为主,以技术贸易作为寻找低成本技术的补充手段。在中国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今天遭遇“卡脖子”的国际形势下,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尤为重要。

五、结论:中国技术进步的未来战略趋势与路径

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国际技术贸易体制虽然有助于欠发达国家通过引进技术,获得生产力水平的增长,但是本文同时也通过模型发现技术贸易体制下的技术进步战略是具有增长瓶颈的。而这个增长瓶颈主要是由于技术输入国与输出国在经济实力地位上的博弈以及输入国在技术贸易体制下某些必要技术不能被自主研发所替代而必须依赖技术引进导致的。因此作为技术输入国的技术进步战略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贸易快速形成自身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必须提前布局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尤其是在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等方面必须摆脱对技术贸易的依赖。中国作为经济和工业大国,在全球工业领域和科技领域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中国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必然遭遇与技术输出国的激烈竞争与博弈,这就逼迫中国改变过度依赖技术引进的战略,而将自主创新为主,同时与技术贸易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参与全球技术贸易和技术竞争(王曙光,2019;王丹莉,2019)。只有基于自主创新才能避免技术贸易从促进技术进步的手段变成阻碍技术进步的桎梏。未来中国在技术进步方面必须加大自主研发体制的建设,以解决“卡脖子”问题,具体必须实施以下战略:

第一,利用国企的规模优势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着力研究战略性项目,保障国家在前沿技术方面的创新优势。在中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尖端科技、前沿科技和先进制造业创新的主要承担者(王曙光、王琼慧,2019)。国有企业无论在资产规模上还是研发实力上比起中小企业都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国有企业有着相对较低的资金成本,巨大的规模和利润也足够支撑其进行长期的、持续性的技术研发,抵御研发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起自主研发排头兵的重大责任,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力于有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型的以及困难的战略性项目研发,以此来保障国家前沿技术水平不落后。作为国有企业,要突显自身特点,利用自身优势,自主研发不必要求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抓住重点、关键点,攻坚克难,承担起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的,难以承担的研发重担。

第二,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保障专利权,鼓励中小企业为自主研发注入活力。中国目前已经由计划经济下的技术赶超模式转变到市场经济下的技术赶超模式,这一转变,要求我们在技术进步的制度环境和制度支撑方面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建设,更加注重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注重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王曙光,徐余江,2019)。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具有强大活力,他们往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发,可以更好地贴近市场的需求,生产生活的需要。相较于国企着力于长期性、战略性以及国家性的技术研发,中小企业更倾向于短期化、市场化以及用户导向的研发,这类研发对于用户需求的变化更加敏感,反应也更加迅速,是国家自主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企战略项目研发的重要补充。为了能够鼓励中小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必须健全市场机制,保障他们研发成果的专利权,避免成果专利遭人剽窃占用;同时也应该通过政策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市场条件,降低中小企业资金成本压力,打通中小企业与高校及研究机构沟通的渠道,建立技术交流的平台。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通过金融支持、财税支持、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大中小型创新企业联动等方式,支持中国各类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王曙光、王子宇,2018)。

第三,转变技术贸易模式,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转变为国际技术合作模式。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内技术水平已经非常成熟,大多数的产品我们都能自己开发制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技术贸易引进的技术都是十分前沿的技术,这类技术的引进成本必然是非常高昂,在这种情况下,还依然单纯地依靠购买等直接方式进行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进步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方法。因此我国对技术贸易体制的利用模式不能再停留在购买技术这一浅层次上,我国必须转换技术贸易模式,探索与外资企业更加深入的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通过与外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共同研发,转变技术研发模式,从引进—模仿—学习变成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将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转变为跨国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这种更加高效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模式。

参考文献:[1]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04):53 74.

[2] 陈东林20世纪50 70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06):69 80.

[3] 夏梁,赵凌云.“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历史演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19(02):27 36+124 125.

[4] 康荣平,杨英辰.新中国技术引进40年述评[J].管理世界,1991(06):174 180.

[5] 祁春凌,黄晓玲,樊瑛.技术寻求、对华技术出口限制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J].国际贸易问题,2013(04):115 122.

[6] 董志凯主编.中国共产党与156项工程[A].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7] 朱平芳,李磊.两种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研究——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实证[J].经济研究,2006(03):90 102.

[8] 王子君,张伟.外国直接投资、技术许可与技术创新[J].经济研究,2002(03):69 75+95 96.

[9] 徐涛.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10):22 27.

[10]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45(06):92 104.

[11]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力——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08):51 64.

[12]贺俊,陶思宇.创新体系与技术能力协同演进:中国工业技术进步70年[J].经济纵横,2019(10):64 73.

[13]程磊.新中国70年科技创新发展: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J].宏观质量研究,2019,7(03):17 37.

[14]吴奇志,聂文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技术引进:回顾与前瞻[J].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00):30 40.

[15]王曙光、徐余江.两类工业赶超与后发大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19(16):23 32.

[16]王曙光.大国崛起与科技进步:中国高端制造业与制度技术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19(14):5 8.

[17]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之路的历史检视[J].中共党史研究,2019(7):51 74.

[18]王曙光、王琼慧.产权 市场结构、技术进步与国企改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32 40.

[19]王曙光、王子宇.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多向度分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6):42 49.

Chinas Technical Progress Road under China Meddle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System

WANG Shu guang, GUO Kai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preventing China from getting the most advanced technologies is the biggest problem i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trade war in the process of the rise of China. Technical trad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to realize technical progres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trade system decision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all kinds of technical introduc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technical progress of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consider the intervening of technical export countries o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trade model under Chinas intervene,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discusses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echnical introduction of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under nation meddled and the necessity bottleneck of technical progress under the dependent technical trade system. Based on that, by combining 70 years technical trade history experience of 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trade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such three perspectives as technical introduction hierarchy, effective methods using the market to exchange technolog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hnical trade system, and advances the strategic ideas for how China realizes the technical progress path from technical trade dependence to sel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rom three levels such as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and technical trade model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that technical trade system necessarily has technical growth bottleneck.

Key words: technical progress; technical trade; technical introduction; self R&D; technical innovation

CLC number:F0624;F74617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4 8131(2020)02-0026-08

(編辑:莫远明)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技术创新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未来教室的构建及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