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20-04-19 09:59瞿林美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表达积累阅读

内容摘要:2016年9月13日国家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观点。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四个方面。本文从重视阅读、重视积累、重视思考和重视表达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 积累 思考 表达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四个方面。其实,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读、多写、多思、多练。

一.重视阅读

首先要重视课内阅读。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我的空中楼阁》、《警察和赞美诗》,就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的妙处;读《药》、《拿来主义》,就让学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读《我的母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就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长期这样坚持,学生必然会有许多收获。

其次,重视课文朗读。如在学习《采石工》时,学到“他们是一群采石工 是一群追踪着石头的人 在他们面前,山连山的沉默 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期待 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 他们搓了搓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弯下腰来 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触摸到 一个最坚硬的现实 于是,锤声震响了 凿子在一寸一寸地推进 山岩痛成了红褐色 而未来的形体 正不情愿地从固结中显现 这就是采石工 这就是专门与石头苦斗的人”,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采石工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纪念碑。学生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学生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学生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学生们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

再次要重视课外个性化阅读。《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给他们推荐一些比较经典而又文质兼美的书籍,比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应鼓励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励中,在欣赏中,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积累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我宁愿背下一部诗集,而不愿泛泛地阅读一百部诗集。因为泛泛看过的诗集终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诗集则成为自己的了。打个比方,看过的文章,就如在饭店看过的美食,仅仅一饱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诗文,就如吃下的美食,会变成自己精神的营养,滋养自己终身。

积累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和协调发展。没有一定程度的语文积累,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犹如空中楼阁。学生的语文积累是围绕着一定任务、采取一定方法进行的实践活动。良好的积累学习方法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中介。在方法上首推诵读法,在朗诵中形成语感,它能内化成为优秀的语言文化,储存足量的优秀诗文。其次是摘抄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让学生养成勤摘抄的习惯,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再次是做读书笔记,如养成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三.重视思考

伟大的思想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也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因思考而伟大,人因思考而快乐,人因思考而成长。但是,纵观当下语文课堂,假问题、浅思考、不思考现象,比比皆是。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有效思维的长度,有价值思维的厚度,深度思维的力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有效思维,深度思考,给学生智力以挑战呢?首先,就是让学生要经过思考,经过努力,经过探索,经过碰撞,甚至经过挫折之后才能达到。要避免学生在书上能找到现成答案,更要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比如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问学生这首诗有两处提到了“从明天起”,请问明天的生活与今天、昨天的生活有什么区别?诗中的“我”和“你”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句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再次,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语文答案不是用“对”“错”来评价的,而是用“好”与“不好”来衡量的。如果把学生思维打开,让每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那么学生就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重视表达

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内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选班级发言明星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书面表达能力更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例如学习《采石工》,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练习对劳动环境的描写。学习《沁园春·长沙》等诗歌,可以让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品词炼句,体会语言的凝练美。学习《荷塘月色》,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练习细节描写。一课一练,选准读写结合点,学生学习一课,练习一课,定能一步一个台阶,有所进步。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缓慢而艰辛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付出大量心血去完成。语文教学也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简单生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不断进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方式,形成立体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会琴.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J].语文教学通讯.2016.5

2.林珊.核心素养:重建语文“好课”标准[J].福建教育.2016.1

3.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6

4.赵福楼.语文核心素养的五个着眼点[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6.10

5.魏为秋.语文核心素养大家谈[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旬刊)2016.10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瞿林美,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

猜你喜欢
表达积累阅读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