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榕湖”课程开发与创新实施

2020-04-20 10:43李丽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课程开发教法

【摘要】本文论述“大美榕湖”课程的提出背景,并总结了该课程的实施策略:提炼“艺术课堂”和“一·三”系列教法,丰富国家课程;巧用“小榕树艺术团”和校本教材,寻求地方课程拓展;挖掘“榕树精神”和榕湖资源,开展实践探究课程,让每一名学生在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关键词】课程开发 大美榕湖 教法 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067-03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桂林市榕湖小学前身为南宋景定年间开办的私塾“宣成书院”,距今有755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榕湖景区里,毗邻榕湖,学校的校名也因榕湖而得名,可谓校在景中、景在校中。学校坚持“艺术教育”办学特色,将榕树的生命顽强、众志成城、博爱精修等精神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像榕树一样成长”。学校围绕“以美厚德育铸中国魂、以美益智育文化人、以美怡情育艺术人、以美健体育健康人、以美创新育现代人”的培养目标和艺术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榕树的精神、品格及榕湖小学的书院文化、校园文化,力图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大教育环境。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学校高水平、高质量、高境界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及精品化实施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迎着新课改的春风,榕湖小学不断追求环境的艺术、管理的艺术、德育的艺术、教学的艺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进行了“大美榕湖”特色课程的建设,以此夯实国家基础课程,寻求地方课程拓展,鼓励实践探究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多样性要求,呈现出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学校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文化效应场。

一、提炼“艺术课堂”和“一·三”系列教法,丰富国家课程

“大美榕湖”特色课程以“艺术课堂”的打造为主线,其基本理念是生本、创新、美好,包括“艺术导入、小组学习、交流互动、点拨升华、实践运用”五个主要环节。艺术课堂要求教师教学设计要有艺术,教师语言表达要有艺术,课堂调控要有艺术,教学手段要有艺术,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也要有艺术,要求学生经历个人想、小组议、合作学、共分享的过程。

在“艺术课堂”的构建、传承与创新中,榕湖小学逐渐形成“一·三”学科系列教法,如针对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探索出了“一唱三叹”激情导读法的六种朗读指导具体策略:排比设境,一唱三叹,读懂课题;品词赏句,一唱三叹,升华主题;拓展想象,一唱三叹,激活文本;创设情境,一唱三叹,入情入境;适时拓展,一唱三叹,感悟内涵;学生主导,一唱三叹,师生动情。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总结了“一题三探”的要点:一探,了解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各类信息;二探,明确问题,理解问题含义,明确题目所求;三探,解决问题,在一探、二探的基础上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英语教师总结的“一课三步曲”分别是:第一步,激趣导入、任务驱动、问题引领;第二步,自主学习、同伴互助、适时点拨;第三步,小组合作、尽情展示、拓展延伸。此外,美术学科有“一物三画”法,音乐有“一曲三演绎”法……“大美榕湖”课程始终追求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主张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注重风格各异、百花齐放。

二、巧用“小榕树艺术团”和校本教材,拓展地方课程

在地方拓展型课程这一块,“大美榕湖”特色课程的理念是自主发展、多才多艺。课程力图体现同学科、跨学科的互相渗透,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进一步凸显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例如学校的“桂林彩墨”课程就很有特色,开发了适合学生学习的彩墨校本教材,学生通过“彩墨课堂”“彩墨社团”“彩墨工作坊”的训练,能现场手绘出非常精美的桂林山水彩墨画扇、灯笼、油伞、汉服。“彩墨工作坊”学员参加2018年广西中小学艺术展演获得一等奖。在“阅读经典”的拓展型课程中,学校也开发了校本教材《晨诵暮读》,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积累,学生还可以通过“小榕树艺术团”的阅读嘉年华活动,将自己的经典阅读成果展现出来。师生装扮成书籍中的人物在校园中巡游,以游戏、讲座为驱动和纽带,各年级的活动丰富多彩:一年级的阅读主题是“童话故事屋分享”;二年级的阅读主题是“讲述绘本故事”;三年级的阅读主题是“国学‘小学士诗词大赛”;四年级的主题是“阅读书签制作”;五年级的阅读主题是“红色讲习所”;六年级的阅读主题是“好书漂流”“世界名著小剧场”等。这些融语言、阅读、表演、创新为一体的社团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才華,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此外,学校的科技社团指导学生制作的科学DV作品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安博创意奖、十佳作品奖。机器人训练营培养的学子走出了国门,分别获得了亚洲锦标赛的金牌和银牌,成绩斐然。

三、挖掘“榕树精神”和榕湖资源,实践探究课程

在综合实践研究型课程这一块,“大美榕湖”特色课程的理念是“共生共长、各美其美”。学校设置了植物、动物、人物、景物、事物等大主题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探究,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系列化、生活化,实现了学习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通过小专题让教师有自由开发课程的机会,让学生获得选择课程的权利,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学习组织更加灵活多元,学习体验更加丰富深刻。

在“榕湖大主题”实践探究课程中,做得最有特色的是学校的“榕树综合实践课”。榕湖边上,古南门旁的那棵千年古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相传为唐代名将李靖修桂林“唐城”的南大门时所种,北宋诗人黄庭坚路经桂林时在此榕树下系舟……从唐代到今天,这棵榕树已走过千年,如今它依然枝叶婆娑,就像一把翠伞,为来来往往的人们遮阳蔽日。榕树是榕湖小学的文化图腾,就像榕湖小学校歌里唱的“我们像榕树根深叶茂,我们像榕树茁壮成长”,生生不息的榕树精神就是百年榕湖小学薪火相传、弦歌不断的灵魂。于是,学校充分挖掘榕树的内涵和价值,开展了“榕树综合实践课”教学实践。

一年级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听榕树的故事,看榕树的外形特征,摸榕树的气根,说描写榕树的词语,写关于榕树的句子,“以童眼看榕树”,榕树是那么美丽多姿、惹人喜爱。二年级学生观察各种榕树,发挥想象力,运用生活智慧,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绘制了有趣的榕树故事绘本,拾捡榕树落叶制作榕树书签,写下了自己制作书签的过程和感受,“以巧手绘榕树”,榕树是那么生机勃勃、多姿多彩。三年级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大榕树,用“榕树小讲堂”演讲的形式给大家介绍了大榕树的特征与用途,表达了榕湖学子对榕树的热爱和要为母校争光的心愿,“以演讲赞榕树”,榕树是那么枝繁叶茂、胸怀宽广。四年级学生收集了各种榕树的资料,了解了名家笔下的榕树及其精神,写下了一篇篇个性化的阅读笔记,通过连续观察日记,歌颂榕树的品格,“以积累品榕树”,榕树是那么百折不挠、坚韧挺拔。五年级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口语交际,制作手抄报,并采用“我说你听”团队竞赛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合作说榕树”,榕树是那么包容坦荡、无私奉献。六年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思维导图、调查报告的形式感受榕树的品质,学生文思泉涌、有感而发,通过美文抒发自己对榕树的热爱、对母校的不舍、对未来人生的追求……“以观察写榕树”,榕树是那么蓬勃向上、开拓进取。

学校的数学教师则指导学生用七巧板摆榕树,测量榕树主树干的周长和树冠占地面积;英语教师指导学生用英文介绍榕树,以榕树为话题开展口语交流;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榕树形态并收集榕树叶子,进行树叶拓印、榕树写生和儿童画创作;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创编榕树的童谣,学习舞蹈“榕树青青”;科学教师带领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榕树的叶片细胞、气根生长情况,了解榕树四季常青的特点,解开榕树独木成林的秘密……

“榕树综合实践课”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把学校的校训“像榕树一样成长”变成了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榕树精神,可以传承和创新的榕树文化。

除了开展“榕树综合实践课”,教师还组织学生对古南门等校园中的景物进行了实践探究,对唐景崧、黄庭坚等榕湖历史人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样没有边界的课堂中,教学不是灌输,学习不是填鸭。

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因此,学校在“榕湖大主题”研究的基礎上,又将社区、单位、家庭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形成了小专题系列综合实践课,探究和体验的内容如下表:

在“榕湖小专题”实践探究的课程中,最有特点的要数榕湖的“小湖长”活动了。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号召,根据“河长制”要求专门设计了《“榕湖小湖长”巡湖工作记录表》,并通过竞选对担任“榕湖小湖长”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进行精细的岗前培训。学校在榕湖设立了“植被监测点”“水质监测点”“噪音检测点”,“小湖长”们按照计划表自由选择时段,在家长的陪同和榕湖景区保安的协助下进行巡湖工作。除了对三个生态监测点进行查看、记录和拍照保存资料,还与桂林两江四湖旅游有限公司共同携手加强榕湖景区环境管理,从孩子的视角提出合理化建议。此项与自然环境共生共长的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生通过活动培养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取得显著成效。

教师在开展“榕湖小专题”综合实践课程过程中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采用项目式学习进行探究,让学习关系重新组合、学习空间重新构建、学习技能重新定位;教师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班级的特点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有价值的专题,创造性地开展实践,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例如学校某班围绕榕湖开展的“奔跑吧!2018”这个班级综合实践课就很有意义。该班教师针对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懂合作、不会在生活中学习等问题,组织学生在古南门前表演情景歌舞——《母爱深深》,用歌舞、朗诵、手语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接着家长和学生分别组成了四个团队,用最短时间完成了队名、口号、队旗的设计,然后展开闯关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以“寻找”为牵引,或是寻找残缺的古诗文字,或是根据描述寻找雕像景点……让学生发现榕湖的美,学习和了解榕湖的历史文化。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穿插安排了数学团队游戏,让学生合作完成“3的突破”“趾压板20个跳绳不间断”“亲子绣球大战”等有趣的意志力培养活动。这样的“大美榕湖”综合实践课堂让孩子、家长获得了无法复制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财富,深受大家的喜爱。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发展课程就是发展教育,在强调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里,榕湖小学基于学生自身需要、教师才艺特长、学校实际进行的“大美榕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思维的深度学习,强调面向真实的体验学习,讲求艺术唤醒的快乐学习,展开通融的跨学科学习,创设联结的无边界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大美榕湖”课程,努力用“教育艺术”成就学校“艺术教育”,让百年名校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杨四耕.阶梯式课程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裴娣娜.变革性实践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注:本文系“基于多元智能和项目学习理论下的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大美榕湖特色课程为例”课题(课题编号:2019JYY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丽(1974— ),女,回族,桂林市榕湖小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学校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课程开发教法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