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例颈髓损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0-04-21 06:35史莎崔怡杜霈李秀婷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医疗保障车祸脊髓

史莎 崔怡 杜霈 李秀婷

中国每年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约为37/100万[1]。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感觉及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残疾[2]。有文献报道大约一半的急性脊髓损伤发生在颈部[3]。该类损伤的椎体节段较高,其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往往会更加复杂,这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伤害,也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了解此类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回顾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30例颈髓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归纳该类损伤的特征,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治疗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急性创伤所致颈髓损伤;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髓损伤。排除标准:陈旧性损伤;America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评分等级为E;医疗记录不全或诊断不明。

1.2 研究方法 查阅本院电子病历系统,搜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所有颈髓损伤患者766例,统计性别、年龄、职业、医疗保障形式、致伤原因、颈髓损伤部位、ASIA分级及并发症等。将本研究中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依据年龄分为7组:<20岁组,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职业类型:工人、农民、职员、司机、退休、学生和自由职业。致伤原因:车祸伤、跌倒、坠落伤(坠落高度≥1 m)、重物砸伤、其他创伤(因头部撞击伤、机器相关损伤、运动损伤、过山车伤、按摩损伤、他人打伤,本研究将其定义为其他创伤)。颈髓损伤部位:C1~C4、C5~C8、上下均累及。医疗保障形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自费、其他。依据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使用ASIA评分对损伤部位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4]。并发症以“有”、“无”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对资料进行汇总,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率表示。

2 结 果

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本研究共收纳了766例颈髓损伤患者的医疗记录,通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查后,共有136例患者被排除(ASIA评分为E等级28例,医疗记录不全或诊断不明25例,陈旧性损伤83例),最终纳入630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514例,女116例,男女比为4.43∶1;平均年龄(52.04±14.33)岁,高发年龄段为40~69岁,见表1。职业分布情况见表2。

表1 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例)

表2 患者的职业分布

2.2 致伤原因 颈髓损伤最常见的致伤原因为车祸伤、坠落伤及跌倒。坠落伤及车祸伤是男性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车祸伤是女性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见表3。<20岁组中坠落伤和重物砸伤为主要致伤原因;20~29岁组、30~39岁组及40~49岁组中车祸伤为主要致伤原因;50~59岁组及60~69岁组中坠落伤为主要致伤原因,50~59岁组中车祸伤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33.72%;≥70岁组中跌倒为主要致伤原因,见表4。

表3 患者致伤原因的性别分布(例)

表4 不同年龄段致伤原因分布(例)

2.3 颈髓损伤部位及ASIA评分分布 630例患者中C1~C4 168例,C5~C8 416例,上下均累及46例,损伤部位和ASIA分级见表5。

表5 颈髓损伤部位与ASIA评分分布(例)

2.4 并发症 本研究中共有310例住院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有部分患者存在两种及以上并发症。经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便秘(76.45%)、下肢深静脉血栓(65.16%)、低钠血症(37.42%),其他还有低蛋白血症、泌尿系统感染、体温失调、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等,见表6。住院期间死亡患者31例,病死率4.92%,均为颈髓完全性受损,其中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27例,因肺栓塞死亡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循环系统衰竭死亡1例。

表6 脊髓损伤并发症分布

2.5 医疗保障形式 630例患者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1例(3.3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6例(10.4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81例(44.61%),其他(包括商业保险、肇事者赔付等)107例(16.98%),全自费55例(24.60%),见图1。

图1 患者医疗保障形式

3 讨 论

颈部脊髓损伤一旦发生,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降低生活质量,严重情况下还会威胁生命[5]。本研究是一篇以医院为基础的单中心研究,目的在于描述2014-2019年间由本院收治的颈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本研究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4.43∶1。国内外相关研究中,颈髓损伤患者的男女比例虽有所不同,但男性均高于女性。李海亮[6]对天津地区的损伤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女比例为2.9∶1。陈坤等[7]研究中报道,患者男女比例最高达9∶1。考虑与男性多从事与搬运、运输及建筑业等户外高风险类型工作有关,这使其更易受到意外事故的伤害。

从年龄分布上分析,本研究中50~59岁组发病率最高,占总人数的27.30%;40~49岁组和60~69岁组发病率也较高。有研究显示[8],在中国40岁以上的成年人,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27.96%。颈椎是人体最易发生退行性变的器官,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骨骼中钙流失加快,骨质疏松加重,颈椎易发生椎间盘变性、骨赘形成和韧带变性、颈椎体退行性变、退行性椎管狭窄等问题,组织劳损所累及的结构变化不能被及时修复,进而出现衰变[9]。此时若遭受意外碰撞,颈髓遭到损伤的危险性将会增加。

从职业分布上分析,农民占较大比例(53.65%),考虑与中国人口中农民占有很大比例,且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有关。农村居民常选择自行盖房、修葺或进城从事保洁等高空工作,加之农民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差,也是造成这一群体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颈髓损伤常见致伤机制包括车祸、坠落、跌倒和重物砸伤等,两种最常见的致伤机制是跌倒(55%)和车祸(15%)[10]。本研究630例患者中,致伤原因分布情况:车祸伤(35.40%)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坠落伤(33.81%)和跌倒(22.86%)。此次调查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致伤原因也不同,20~49岁组的主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经常从事户外运输工作、酒驾、驾驶不规范等有关;50~69岁组中坠落伤为主要致伤原因,随着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选择走出家门,参加广场舞、外出旅游和晨练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这就加大了受伤的风险;≥70岁组中跌倒为主要致伤原因,考虑与骨质疏松及颈椎退行性改变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颈髓损伤患者中ASIA评分等级多为A级(41.59%),且C5~C8颈髓损伤概率较高(66.03%),这与Ning等[11]研究结果相符。C1~C4颈髓损伤患者较少的原因可能与患者损伤较轻,无明显症状,或由于神经损伤部位较高,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致使患者院前死亡有关。

颈髓损伤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便秘、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体温失调、心率减慢、肌肉萎缩等。不同的文章中各并发症发病率不同。有文献报道[12],压力性损伤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然而,在Yang等[13]的研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为肺部感染(37.6%),Wu等[14]研究结果显示,低钠血症(30.1%)是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本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便秘,占总数的76.45%,其次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低钠血症,分别占总数的65.16%和37.42%。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为:630例患者的ASIA评分中,A级人数所占比例较大,骶段的副交感神经功能丧失,使肠道的转运功能和肠神经的完整性、协调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肛门括约肌痉挛以及肠内容物水分流失,很容易发生便秘[15]。加之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也会使患者出现便秘。

通过对患者医疗保障形式的分析发现,44.61%患者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可能与本研究中农民比例较大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政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了农民“因病返贫”的现象。但仍有24.60%的患者为全自费,这提示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政府应当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颈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医护工作提供参考,做到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医疗保障车祸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5号(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防控医疗保障战线的坚实卫士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由一起车祸引发的案例思考
贵州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助力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