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4-21 06:35黄露露王安萍陈婷婷杨芳张梦琦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节段腰椎间盘稳定性

黄露露 王安萍 陈婷婷 杨芳 张梦琦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的破裂导致髓核脱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和脊髓神经根,造成单侧或双侧下肢酸胀、麻木、疼痛等症状,常见于L4~L5、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可导致内创面瘢痕和椎管内静脉丛淤血,影响神经根滑动范围,可由于组织活动度和肌肉活动度减少,引起肢体麻木、酸痛等症状。既往通过肌肉、组织和神经元的自然修复,但在修复过程中期肌肉挛缩情况可加重,影响肢体功能运动情况和增加疼痛程度[1]。深度肌肉刺激可促进神经元重组,降低疼痛感觉,而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规律反复牵拉腰椎侧隐窝的神经根,改善神经根周围血液循环。本研究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拟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康复意愿将其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纳入标准:经影像、临床症状及既往病史诊断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年龄20~60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经药物、牵引、针灸及推拿等保守治疗无效后自愿选择椎间孔镜或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首次采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愿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腰椎间盘结核、脊髓肿瘤及腰椎滑脱等病变;伴有椎间盘感染或胸腰椎侧弯等疾病;合并心、肝、肾等器官的功能不全;合并类风湿或风湿性关节;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2~55岁,平均(43.29±5.37)岁;腰椎间盘突出节段:L4~L5节段31例,L5~S1节段14例。研究组中男23例,女23例;年龄23~57岁,平均(42.09±4.01)岁;腰椎间盘突出节段:L4~L5节段29例,L5~S1节段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深层肌肉刺激康复护理,采用G2000型振动式物理治疗仪,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将柔软干毛巾对折置于治疗部位,选取25 mm直径的振动探头,设置40 Hz频率,避免刺激骨性标志部位,将探头置于腰方肌、竖脊肌、梨状肌等肌肉部位,沿肌肉纤维方向迂回移动,保持5 cm/s移动速度,反复重复5组,随后将振动探头置于扳机点进行治疗,各扳机点保持5 s静止时间,反复重复5组。操作距离手术切口5~10 cm,避免肌肉刺激引起肌肉束振动,增加疼痛感。治疗时间保持10~15 min[2]。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深层次肌肉刺激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1)俯卧支撑。协助患者取俯卧位,辅助以双脚和双肘为支撑点,保持身体处于支撑悬空状态,呈一字型,维持该动作10~20 s。(2)侧卧支撑。协助患者取侧卧位,辅助以肘关节支撑身体,下肢以足踝为支点,保持身体处于侧位向上抬起呈直线状态,维持该动作5~10 s。(3)双脚搭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屈膝屈髋,利用腰背部发力,抬起臀部、腰背及右下肢,以左脚和双肩为身体支撑点,保持身体双侧髋关节空中伸直,维持该动作5~10 s[3]。(4)侧卧半身上抬。协助患者取侧卧位,用肘关节和膝关节支撑身体,保持身体向上方抬起,维持该动作10~20 s。(5)改良仰卧位起坐。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屈髋双手抱于胸前,力度适中,利用腹肌无肢体支撑完成起坐动作,当双肩离开床面5~10 cm即视为动作完成。(6)跪位对角线支撑。协助患者取跪位,以双膝和双手支撑身体,伸直双上肢,保持屈膝呈90°,随后水平伸直左侧上肢和向后水平伸直右下肢,交替完成3~5组即可,设定预期疗程为45 d[4]。

1.2.3 院后随访 出院前护理人员应留取患者和家属相关联系方式,并邀请其加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微信群,群内定时发送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相关知识,且每周定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和电话随访,了解其目前康复情况,针对具体情况给予其相应干预措施,并提醒其按时前往医院复诊[5]。

1.3 观察指标 (1)人体功能性障碍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编制的腰椎疾患综合评分量表(JOA)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主观症状、腿痛和(或)麻刺感、步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肌力下降、膀胱功能,总分0~29分,功能障碍程度与分数呈负相关[6]。(2)腰腿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价,该量表将疼痛分为0~10共计11个数字,0代表无痛,10代表疼痛最为剧烈,根据腰腿疼痛程度选择相应数字代表,其中0~3分即为轻度疼痛;4~6分即为中度疼痛并影响睡眠,但可忍受;7~10分为剧烈疼痛无法忍受[7]。(3)脊椎功能障碍程度。采用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进行评价,评级内容包括疼痛强度、生活自理、步行、提物、站立、坐位、干扰睡眠、社会活动、性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各个问题采用0~5分评价,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与总分呈负相关[8]。(4)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分,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1年后复发率比较 1年后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1年后复发率比较 例(%)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成败和功能恢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密切相关,术后功能训练可增强肌肉强度、耐力、力量,通过末梢肌肉泵调节,消除手术部位水肿症状[9],既往仅采用卧床静养,认为术后功能训练可破坏脊柱稳定性,但多项骨骼和肌肉手术治疗临床试验证实,一方面,静养时间越长,其肌蛋白合成减少、骨质丢失,增加腰腿疼痛发生率;另一方面,单纯静养可加重肌肉挛缩,增加腰腿功能障碍严重程度[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VAS,JOA,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深层肌肉刺激通过定频率探头机械振动,逐层增加刺激强度以致强度达到深层肌肉,对筋膜、韧带和肌肉可产生反复牵拉作用,通过对体液和神经的反射及本体感受器反复的反馈,逐渐激活肌肉神经元,增强肌梭敏感性和γ神经元活性,降低肌肉挛缩的紧张感,增强肌肉舒展度[11]。且振动波可逐渐增加肌肉内毛细血管开放数量,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手术病灶对局部营养元素的复苏,增加淋巴回流,消除炎性因子和降低疼痛感觉,短时间内恢复术后挛缩的肌肉弹性和强度,提高康复训练的主动参与能力[12];核心稳定性训练考虑术前由于长期神经受压,核心肌群失去正常生理的神经支配,核心肌群出现萎缩状态,且手术治疗导致术前肌肉过度牵拉、肌肉腱受损,而核心稳定性训练针对竖脊肌,该竖脊肌位于腰-骨盆-髋关节的核心位置,起到维系脊柱和骨盆稳定性的作用[13]。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消除术后神经根水肿和炎症表现,始终保持神经根受到牵拉力量,保持被动水平及垂直活动,避免神经根与其他组织发生粘连现象;且反复的核心稳定性训练降低局部水肿后,缓解组织间压力,增强腰部血流和代谢,加快血液循环[14],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和稀释,降低对组织的刺激,缓解局部疼痛程度,提高对继续康复训练的信心;且核心稳定性训练可降低核心肌肉紧张力,减少静脉血液瘀滞,避免加重椎间盘继发退行性改变,降低由于疼痛和肢体功能运动障碍所致腰椎和下肢的运动功能障碍[15]。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深层肌肉刺激,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增强康复训练积极性,改善腰腿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节段腰椎间盘稳定性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