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烫伤烧损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2020-04-21 06:35庄君贤袁荣钟印芹刘牧军苏丽君江飞琼东方黄志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用具体位针灸

庄君贤 袁荣 钟印芹 刘牧军 苏丽君 江飞琼 东方 黄志茹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针灸疗法[1],是在行针刺留针后将点燃的艾柱置于针刺留针的针柄处,艾绒燃烧艾火之热力经针柄至针体,经针体传入穴位,再经穴位直达深部组织以温热性刺激,从而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2-4]。温针灸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一[5]。温针灸烫伤烧损是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皮肤烫伤和/或物品烧损,是安全护理中的意外伤害,防范和减少意外伤害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6]。中医护理安全十大目标第1条提出“规范实施中医温热疗法,预防烫伤事件”。温针灸为明火治疗,治疗时艾绒燃烧表面温度约550~800 ℃[7],任何原因的艾绒火星(团)意外掉落都会引发皮肤烧烫伤或物品烧损。据报道[8-10],温针灸烫伤烧损发生率为1.5%~18.3%,严重威胁患者安全,易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目前,关于温针灸烫伤烧损相关因素分析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调查温针灸烫伤烧损的相关因素,探讨护理防护对策,为温针灸护理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以我院针灸科门诊灸疗室2018年1-3月361例温针灸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1例,女220例;年龄25~84岁;疗程1~6次;学历:小学及初中59例,高中及中专36例,大专122例,大学及以上144例;操作护士在针灸科工作年限0.3~2.5年。纳入标准:能配合完成温针灸治疗;临床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不能配合完成温针灸治疗者;过敏体质;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本研究方案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医学伦理学审查报告编号:2017-085)。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根据温针灸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结合温针灸临床护理需求,参照外科烧烫伤诊断标准编制调查表[11],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次数、护士在针灸科工作年限、护士告知宣教、护理操作规范、患者有无自行移动体位、关注环境安全、艾条柱材质、局部防护用具,对应调查表内容评价为0~1分。根据外科烧烫伤诊断标准记录患者情况:皮肤烫伤即局部皮肤出现红斑、充血、灼痛、水疱等,物品烧损即衣物、被服或床面有灼烧痕迹、破损或破洞。本研究采取现场直接观察调查方式,在正式调查前,与本院针灸科护理人员和专家进行讨论,采用积分法筛选确定调查内容。小范围的试测调查,并加以修改,经过专家审阅,形成正式调查记录表,调查内容的效度为0.90,Cronbach’s α系数为0.8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资料收集方法 以循证护理为指导[12],选取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本院针灸科护士及课题组的1名本科轮科生作为调查员,经研究者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后参与统计调查。调查员在患者进入灸疗室,使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介绍调查目的和意义,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医师行针刺留针、值班护士准备开始护理操作至治疗结束,由调查员逐条进行现场观察及记录。填写后由研究组护士逐一核查调查表填写情况,以保证填写质量。本研究共调查记录380例温针灸治疗患者,核查有效调查表361例,有效率95.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温针灸烫伤烧损的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门诊灸疗室温针灸烫伤烧损的单因素分析 门诊灸疗室361例温针灸治疗患者中烫伤烧损156例,发生率为43.21%。单因素分析显示,护士在针灸科工作年限、护理操作规范、患者有无自行移动体位、艾条柱材质、局部防护用具是影响温针灸烫伤烧损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表1 门诊灸疗室温针灸烫伤烧损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门诊灸疗室温针灸烫伤烧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温针灸治疗患者是否发生烫伤烧损为因变量,以患者治疗次数、护士在针灸科工作年限、护士告知宣教、护理操作规范、患者有无自行移动体位、关注环境安全、艾条柱材质、局部防护用具为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自行移动体位、护理操作不规范、局部防护用具不良是影响门诊灸疗室温针灸烫伤烧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表

表3 门诊灸疗室温针灸烫伤烧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361例温针灸治疗患者烫伤烧损156例,发生率43.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局部防护用具不良、护理操作不规范、患者自行移动体位是影响温针灸烫伤烧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1 改进防护用具,有效合理制作 根据温针灸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在放置艾柱前,需在针刺留针局部放置护理防护用具,以防止燃烧的艾绒火星和/或火团掉落导致局部皮肤烫伤和/或物品烧损。温针灸局部防护用具是预防烫伤烧损的主要防护用品,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中叙述介绍,多使用纸质材料制作防护用具进行局部防护[13],使用中具有较好的承接艾灰、减少污染的作用,但容易发生用具烧穿,导致局部发生皮肤烫伤和/或物品烧损。为了减少温针灸烫伤烧损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门诊灸疗室使用废弃一次性针灸针外壳,自制成防护用具进行局部防护,经现场观察其防护效果优于纸质用具,但因为是使用废弃物自行制作用具,其设计制作不规范,使用时置入取出不够顺畅,拿取时插口摩擦针体,易引发燃艾柱滑落或艾灰散落,容易导致烫伤烧损和环境污染。护理对策:根据现用防护用具的不足之处和使用需求,规范用具的设计与制作,增加插口宽度,防止用具置入和取出时与针体发生摩擦导致燃艾柱掉落,以便顺利进行护理操作;重视防护用具的制作材质,使用具有阻燃隔温防烧穿性能的铝箔材料制作,以有效进行局部保护,减少烫伤烧损不良事件的发生。

3.2 加强专科培训,规范护理操作 根据温针灸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置艾柱前应在局部放置防护用具,点燃艾柱前应在点燃端制凹槽,凹槽深度为艾柱长度的1/2~2/3,置于针灸针柄处的燃艾柱端与局部皮肤距离应保持2~3 cm。经调查温针灸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主要是置艾柱时未提前放置防护用具;燃艾柱端制凹槽深度不规范,其凹槽深度小于艾柱长度1/3时易发生掉落,大于艾柱长度2/3时易发生穿透滑落;燃艾柱置于针柄时针灸针易发生弯曲,艾柱燃烧段与局部皮肤距离小于2~3 cm时,容易引发局部烫伤烧损事件的发生。护理对策:规范护理操作,细化操作流程,注意置燃艾柱前合理有效放置防护用具,加强局部防护;操作时可使用带有长度标识的凹槽用具制作凹槽,以确保凹槽深度为艾柱的1/3~1/2,防止燃艾柱倾倒掉落、穿透滑落;加强巡视,及时处理局部不良因素,确保艾柱点燃面与皮肤的距离保持2~3 cm,必要时可增添局部防护用具,防止艾柱点燃面触及局部皮肤造成烫伤烧损事件的发生。加强对温针灸治疗时环境安全的关注,在保持室内烟雾排放正常的前提下,关注患者治疗体位和所处位置,防止产生对流风吹落燃艾柱导致烫伤烧损的发生;保证护理操作台面无易燃物,防止点燃艾柱时的火苗引燃周围的物品;常备发生烫伤烧损事件的应急处理用品,及时处理突发不良事件,减轻损害程度。

3.3 加强护理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 温针灸是明火治疗,艾柱燃烧表面温度高、烟雾浓烈,首次治疗患者对治疗缺乏认识,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发生呼吸不畅、咳嗽等反应,引发烫伤烧损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温针灸治疗是将燃烧的艾柱置于针刺留针针柄处,针灸针纤细,艾柱重量使针灸针易发生弯曲,患者自行移动体位容易导致燃艾柱掉落、滑落或靠近局部皮肤,引发烫伤烧损事件的发生。经调查护理宣教注意事项不到位,患者自行移动体位导致燃艾柱滑落的烫伤烧损发生率高于未自行移动体位者。护理对策:对于温针灸治疗患者,尤其是首次治疗患者,应细化宣教内容,告知治疗流程、环境状况和局部感觉,强调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及注意事项,提高其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配置报警器,告知患者如有呼吸不畅或局部不适,可点击报警器及时呼叫,由护理人员在做好局部防护的基础上,协助其改善呼吸、调整体位,防止燃艾柱掉落导致烫伤烧损事件的发生。温针灸治疗局部有热感为正常,如有温度过热、烫感不适,应及时呼叫,由护理人员及时查看处理,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4 结 论

温针灸护理技术操作中从护理评估至评价宣教是烫伤烧损的流程范围,告知宣教、护理操作和查看巡视是烫伤烧损的高发环节,根据烫伤烧损相关因素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用于指导专科培训,规范护理操作,加强局部防护,有助于促进温针灸护理安全管理,防范意外伤害。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对于温针灸治疗护理防护用具改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以加强局部防护,保障患者安全。

猜你喜欢
用具体位针灸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暑假结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