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0-04-22 20:29李雪峰王薇刘璐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教育扶贫贫困生

李雪峰 王薇 刘璐

[摘  要]高校贫困生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为了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公平,也是高校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必须以“突击队”的身份来领跑整个扶贫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扶贫现状进行分析,从实践路径、绩效评价、参与主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助力高校教育扶贫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资助;高校;贫困生

引  言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在高校的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人员要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准确地做好贫困生的帮扶、管理和培养工作,使其将主要精力用于自我提升之上,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努力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校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方针与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的責任担当。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的教育扶贫现状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助力高校教育扶贫的发展。

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

1.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等多元的经济扶贫体系

随着政策的推行和资金的投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成本分担机制,完善高校贫困生扶贫资助体系,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辍学,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奖学金制度和贷学金制度并存的新型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奖学金。是为了激励高校贫困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而设立的,在“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发展而来,由中央政府出资进行资助。它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

助学金。是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改善生活水平,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主要用于资助高校家庭贫困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具体的助学金分档和资助标准由财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助学贷款。是指采用金融手段,如向银行贷款来解决贫困生在校期间学费和生活费不足的问题,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性的助学贷款两种形式。贫困生向银行借款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但需要按期还款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勤工助学。高校可以给贫困生安排后勤服务等校内固定的公益劳动岗位,这是通过劳动来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高校会从每年的学费收入中提取定量的资金发放给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生及开展其他相关的资助工作。

减免学费。为帮助部分经济特别困难贫困生,包括烈士子女、孤残贫困生等顺利完成学业,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具体的减免额度由贫困生所在高校确定,与其他相关政策统筹安排。

特殊困难补助。对“新生型”的贫困生、尚未入库突遭变故的贫困生及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帮助。国家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对录取的贫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根据核实的情况,针对不同的贫困情况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贫困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就读。

2.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扶贫工作模式转变

奖、助、贷、勤、补、免等输血式资助模式的侧重点是将资助费用直接发放到贫困大学生手里,这为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但单纯外援式的经济帮助模式对贫困生自身能力、精神状态等关注较少,对贫困生的未来发展欠缺规划,贫困生毕业后一旦失去高校的经济帮扶可能会再次返贫。当下我国所倡导的教育精准扶贫是针对每一个真正的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经济和能力的帮助与扶持,从源头来消灭致贫因素,变“他助”为“自助”,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积极脱贫。

3.由“粗放型”向“精准化”的扶贫工作目标转化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高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促使“粗放型”扶贫向“精准化”扶贫发展。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可以有效保护受助贫困生的合法权益,为精准扶贫提供可靠的认定基础;精准扶助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根据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变化、在校消费情况和学习生活表现及时作出调整,提高资助效果;精准培养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突破单一经济扶贫的局限性,注重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制定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的扶贫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源头摆脱贫困,以达到高校育人成才目标的顺利实现。

4.多方参与,协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当前,社会各方力量愈来愈多地参与到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首先,高校通过树立一些在扶贫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典型,以榜样增强教育扶贫工作的感染力,广泛地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的工作中。其次,教育扶贫是一项根本的、长期的工作,要把就学和就业与脱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扶贫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这也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提高贫困生的发展能力。最后,政府和高校也应该逐步建立扶贫信息平台,加强舆论引导,实施扶贫信息动态化管理,让社会各方面充分了解扶贫政策,从而进行精准的、有效的资助和帮扶,最大程度让社会力量发挥扶贫资源的作用,稳步推进高校精准扶贫工作。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困难群体识别不够精准

高校贫困生扶贫工作的首要环节是进行贫困生认定,这是实现扶贫精准化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识别贫困生的依据主要有:新生入学上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辅导员对贫困生入学后的生活消费情况的观察及班级贫困生“民主”评议结果等。这些依据会存在很多干扰因素影响贫困生识别的准确性,具体如下。

贫困生的隐私性问题。扶贫资助首先要由贫困生本人提出,少数贫困生虽然家境困难,却因为自卑、自尊等原因不愿意提出资助申请。而一部分家庭条件尚可的学生不贫困却向高校提出贫困申请,造成真正的贫困生不能享受资助。

认定材料的准确性问题。部分地方扶贫部门工作不严谨,未对前来开具证明的贫困生作详细调查就开出贫困证明,导致重要的认定依据流于形式,为贫困生精准认定带来了难度。

认定标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各个地区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生,这就不能以统一标准来衡量贫困生的贫困程度。高校面对不同贫困层次的贫困生申请,缺乏统一、科学的量化标准来界定,从而导致教育扶贫有失精准。

2.帮扶方式单一,措施不够精准

高校扶贫育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供条件。现行的奖、助、贷、勤、补、免等扶贫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家庭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可以保证贫困生安心完成学业,无后顾之忧。但这只是浅层次地解决了家庭困难贫困生的燃眉之急,每一个贫困生的家庭背景和致贫原因是不一样的,具体需求也有所差别,所以要深入了解贫困生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困难帮扶措施。

3.资助与育人结合不够,精神扶助重视不足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多是属于无偿给予、不求回报,这就造成了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导致贫困生的责任感、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弱化,很容易出现贫困生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本息等情况的出现。[3]精准扶贫家庭的贫困生心理十分敏感脆弱,经济上的困难容易使其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自我否定,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害怕与人交流,经常处于孤独的包围圈中难以自拔。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该给予贫困生必要的内化扶助,授之以渔,促进其全面良性的发展。

4.高校精准扶贫队伍薄弱

现在高校中从事扶贫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扶贫小组和辅导员队伍。专职扶贫小组需要统筹全校各院系的扶贫工作,还要承担一些扶贫宣传、研究工作,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贫困生进行一一回访。辅导员的工作事务繁杂,扶贫工作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贫困生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并且缺乏精准扶贫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5.扶贫成效反馈不明显,后续管理困难

贫困生认定结束后,大多高校缺乏扶贫效果的追踪,对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否实现自我脱贫等信息反馈较少。在贫困生扶贫档案管理工作中实行的模式是“评一次建一次档”,材料入库后便不再管理,后期的跟踪管理不到位。贫困生在受助期间家庭经济情况好转后也不主动提出退库申请,导致高校的贫困生档案信息产生偏差,出现片面、过时等问题。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中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1.完善贫困生认定和资助等级划分

精准识别认定贫困生是实现高校精准扶贫的基础环节。精准认定识别贫困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贫困生本人、高校和生源地的贫困认定部门的协作参与。

从贫困生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对贫困生的责任感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自觉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引导其他贫困生民主参评,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倡导对违规行为的举报,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资助,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

严格规范生源地贫困认定部门的工作内容及职责,统一认定标准。在给贫困生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前,充分调查了解该生家庭经济情况,根据当地居民生活保障线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贫困生的贫困程度,杜绝扶贫部门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情况。

高校建立严格、民主、规范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完善民主监督、定期复查机制。定期对贫困生信息库进行管理,及时予以调整,做到信息准确有效。结合贫困生日常消费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定期追踪贫困生“一卡通”使用情况,建立困难预警机制,以便扶贫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精准帮扶。

2.全面发展,精准扶贫亦需扶“志”和扶“智”

治人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念。高校可以优先给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解决其生活费问题,使其从中肯定自己并找到人生的价值;可以为有创业意向的贫困生建立创业渠道,给予对学术感兴趣的贫困生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以此来促进对他们的发展性资助,实现经济和精神的双脱贫;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教育等途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贫困的现实,艰苦奋斗,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

对于扶“智”,可以采取“授之以渔”的做法,用学习上的成功来帮助他们克服因贫困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做到扶心、立志、强能。为此,高校可以免费为贫困生提供心理素质、科技创新等相关培训课程,开发其潜能,促进其职业技能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优秀的贫困生前去学习,为未来职业生涯作好准备;也可以搭建网络资助平台,建立贫困生岗位需求信息网,力争让所有毕业的贫困生都能实现就业,改变自己的命运,解决生活的贫困,成为一名真正励志的人。

3.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是教育扶贫工作的导向與要求。高校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激励贫困生把经济的贫困当作人生磨炼,树立坚韧顽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派教师定期进行指导,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让其意识到成为栋梁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健全的人格和思维能力也必不可少。

高校还要给予有严重的自卑、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更多的关爱。要畅通沟通和救助渠道,如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班级心理委员等,开通电话、微博、微信等网络咨询平台;对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摸底,做好一对一的咨询和疏导工作;建立贫困新生心理档案,通过真诚、尊重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困难,疏通其心理;开设心理学课程、讲座和团体辅导等,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找到正确的自我调适方法,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4.建设扶贫专职队伍,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扶贫工作

充足的资金来源和多元化的扶助渠道是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只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和高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是难以满足需要的。因此,要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高校教育精准扶贫中,制定多方面的组合政策,拓宽资助资金渠道。高校还要与社会力量加强交流协作,拓展实践平台,为贫困生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强化贫困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另外,一支有经验、高效的扶贫队伍是精准扶贫的基本保障。高校可以在内部设置相对独立的扶贫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专职和兼职的优秀扶贫工作队伍,包括专职扶贫人员、班主任、专业任课老师、辅导员、贫困生党员等,一师结一生,实现点对点、人对人的帮扶,建立健全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资助育人体系。

5.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实行动态化资助管理

高校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对资助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实时更新贫困生信息,实现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建立贫困生档案,将受助贫困生的个人情况、认定资料、贫困等级、在校消费情况等记录入库,及时做好系统的更新工作。对之前未提出申请、尚未入库进行贫困信息登记但因各种突发事件而致贫的“新生型”贫困生做好动态服务,及时建档补录,帮助这部分贫困生解决燃眉之急,也利于促进扶贫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要建立贫困生走访机制,切实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真实情况,摸准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具体原因,提供精准扶贫的参考依据。要经常观察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受助后的学习、生活方面表现,以及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升,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还要建立贫困毕业生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库,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和服务,开展贫困毕业生专场招聘,设立对贫困毕业生创业的专项扶持资金,帮助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

结  语

总而言之,精准扶贫工作要将教育扶贫放于首位,要让贫困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让他们在国家、社会的帮扶下顺利完成学业,用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改变命运,在实践中自强不息,积极奋斗,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摆脱家庭的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们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高校教育扶贫工作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政府要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作好统筹规划,破解当前扶贫工作中资金匮乏的难题,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要发挥自身的“孵化器”作用,在科技、文化、师资等方面发挥优势和特色,进行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实施动态化的资助管理模式,履行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职能;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参与进来,各尽其能,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而且还会对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终提高教育扶贫的有效性。所以,更加高效、更加科学的高校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的建设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谢家启、王珏人:《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成本及其分担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吴燕鹏、肖雪欣:《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探索》,《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年第4期,第123-124页。

[3]徐君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探索》,《高校后勤研究》2017年第10期,第67-70页。

[4]庞宇宏:《新时期高校家庭贫困生精准资助分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6卷第3期,第34-37页。

[5]甘茗、刘琼豪:《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伦理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17年第28卷第5期,第37-41页。

[6]虞怡鸣、张润:《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实施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6卷第3期,第73-75页。

[7]周东:《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问题与对策》,《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31期,第148页。

[8]植子伦:《精准扶贫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启示》,《广西教育》2016年第39页,第8-10页。

[9]王璐、王元珑、杨梅:《高校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探讨》,《四川劳动保障》2017年第S1期,第28-29页。

[10]王斌、汪松:《精準资助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年第7期,第100-101页。

[11]刘贝贝、谢琰:《“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3卷第6期,第47页。

[12]潘期辉、杨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第13卷第20期,第18-19页。

[13]刘璇:《基于“教育精准扶贫”下的普通高校精准资助实施路径探析》,《教育现代化》2017年第4卷第26期,第108-109、122页。

[14]蔡斌:《精准扶困 资助育人》,《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34期,第192页。

[15]王静、孙婧:《高校大贫困生“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析》,《高教学刊》2016年第16期,第30-32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教育扶贫贫困生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