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宣传工作

2020-04-23 08:46田春洋
绿色天府 2020年3期
关键词:栗子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文 /田春洋 杨 毅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四川栗子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在“大熊猫野化放归”、“自然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绩,于2019年12月5日被授予“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功能特别显著的场所。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境内,成立于2001年,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总面积47940公顷,是以大熊猫小相岭野生种群、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09年至2017年,保护区先后成功放归9只大熊猫,亦是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

保护区内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现有11种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9种,包括水青树、连香树、西康玉兰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包括大熊猫、云豹、林麝等,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28种,包括小熊猫、大凉疣螈、藏酋猴等,先后被誉为“四川省十佳国家级森林氧吧”和 “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极高。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方面推进宣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工作。

完善队伍专业力量 提升宣传教育能力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形成了一支野生动物专业救助队伍,能及时对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等野生动物采取就近观察、治疗。有着“最美巡护团队”称号的一支13人的大熊猫专职监测巡护队,主要负责放归大熊猫及保护区内保护动植物日常监测、 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区日常巡护; 自2018年3月开始,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先后围绕大熊猫保护、爱鸟周、世界湿地日、地球日、自然探索等主题,深入到保护区周边学校和社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活动200余次,收集40多篇优秀自然教育笔记,受教育人数超过10000人次,培养了一支10人的自然教育导师队伍,编制完成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能指导保护区未来自然教育发展的《自然教育总体规划》、一套以在校青少年为受众对象的《自然教育课程》,涵盖兽类、两栖类、鸟类观察、大熊猫野化放归、保护区工作等5个方面。野生动物救助、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均有效提升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力。

丰富宣传教育载体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野外安装的红外相机现已覆盖石棉县70%的大熊猫栖息地。多年来,累计收集、整理有效的大熊猫及其伴生的动物照片、视频达3000余份。2019年3月5日,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几组大熊猫野外活动视频镜头在央视一套系列栏目—— 《秘境之眼》播出。同年8月27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又协助央视《远方的家》《国家自然保护地》栏目组拍摄完成的《栗子坪:大熊猫放归之乡》系列节目,在中央四套首播。在石棉县境内拍摄到的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活动的视频多次在央视、新华网、腾讯视频、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全程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播放,多方位展示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营造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外交流活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合作,先后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紧密合作,有效开展放归大熊猫野外监测和科研工作、其他野生动物、两栖爬行类动物、鸟类、重点保护植物及植物群落等进行调查监测、宣传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先后建成小相岭大熊猫放归基地和建成DNA分子实验室,建立大熊猫DNA数据库,大力提升保护区科研能力,完善大熊猫放归监测科研硬件水平,开创全国自然保护区野外大熊猫个体化管理先河,对复壮小相岭大熊猫种群方面具有核心价值。

利用大熊猫野放 形成大熊猫核心文化

“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 大熊猫野外放归为核心的大熊猫文化。石棉大熊猫独特的地位,形成了以大熊猫野外放归为核心的大熊猫文化。其核心内涵为“交流共赢、友善包容”。人工繁育大熊猫与野外大熊猫的基因交流增加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达到圈养和野外大熊猫交流共赢,体现自然生态友善包容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大熊猫生态文化内涵,以关爱大熊猫生境教育为导向建设和传播石棉大熊猫生态文化。

注重基地文化建设 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倾力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契机,积极挖掘具有保护区特色的生态资源和转化包括大熊猫野化放归项目、大凉疣螈保护措施研究项目及其他动植物调查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成果作为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着重开展基地建设,广泛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与服务功能,在石棉县乃至雅安市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栗子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我们都爱大熊猫
寻找大熊猫
遗憾的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大熊的烤栗子
愿望树小栗子等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香蕉与栗子
可可栗子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