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2020-04-23 08:03
哈尔滨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白血病血浆实验组

林 朝

(汕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汕头51503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有着特异性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临床表现凶险,患者多伴出血倾向,易发生栓塞,甚至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白血病中早期死亡率较高的一种[2]。D-二聚体(D-Dimer)在正常血液中含量极低,但在机体凝血机制作用下可大量生成并于血液中积聚,因而能够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活性增强,是急性血栓形成敏感标志物[2]。近年,D-Dimer与APL相关性引起临床关注,有研究指出其可作为本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有效参考指标,为进一步验证APL患者检测D-Dimer的临床意义,现选择我院近年收治病例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25例APL患者为实验组。全部患者均为初发病例,具有典型的APL细胞形态学表现,诊断符合《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版)相关标准,住院接受规范治疗,围治疗期检测D-Dimer,实验室资料齐全。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 15~69岁,平均(42.7±9.1)岁。疾病相关指标:入院时外周 WBC 计数(1.3~11.5)×109/L,平均(6.7±4.3)×109/L;血红蛋白 34.8~90.5g/L,平均(62.7±11.3)g/L;PLT 计数(8.3~41.7)×109/L,平均(23.6±8.4)×109/L;骨髓中早幼粒细胞 57.5%~91.3%,平均(70.2±10.1)%。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2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全部志愿者各项体检指标均正常,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42.4±8.6)岁。两组年龄及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实验组于入院24h内接受检查,两组标本采集均于清晨空腹进行,依照标准流程规范抽取静脉血液样本3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采血管中,密封后颠倒摇晃数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送检实验室。样本于送检后2h内接受检测,3000r/min上机离心10min,取血浆,以日本Sysmex 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D-Dimer,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比较观察两组血浆D-Dimer水平差异,D-Dimer正常参考值为0~0.2mg/L,高出该水平为异常(阳性),统计两组D-Dimer阳性率。

实验组确诊后,基于《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予以患者APL规范治疗,包括诱导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三个阶段,患者治疗期间定期测定血浆D-Dimer,比较观察本组疾病控制患者与早期死亡患者的D-Dmier水平。疾病控制患者血浆D-Dimer取巩固治疗完成后首次测定值;早期死亡患者血浆D-Dimer取死亡前次测定值。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全部受检者D-Dmier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无阳性病例。实验组19例D-Dmier超出正常水平,阳性检出率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浆平均D-Dmier水平为(2.39±1.05)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09±0.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积极干预治疗,实验组疾病控制23例,治疗有效率92.00%,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8.00%,2例死亡患者血浆D-Dmier基础值均为高水平。经检测,疾病控制患者血浆D-Dmie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死亡患者血浆D-Dmier水平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不同预后患者血浆D-Dmier水平比较 (x±s)

3 讨论

APL在临床并不十分少见,占全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10%~15%,我国APL相对低发,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构成比与欧美国家相比略低2%~5%[3]。目前,临床尚不明确本病病因,研究认为可能与放射毒物、化学毒物、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本病除一般AML临床表现外,伴有出血倾向的突出特点,数据统计发生率达70%~95%,患者既往常因并发严重出血或DIC而导致早期死亡,近年随着砷剂与全反式维甲酸的临床应用,临床控制率与治愈率大大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78.79%的APL患者血浆DDmier阳性,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不同预后的实验组患者血浆D-Dmier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2例死亡患者血浆D-Dmier基础值均为高水平,末次检测血浆水平也明显高于基础值,而疾病控制者血浆D-Dmier水平较基础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D-Dmier随着APL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加重而上升,因此可用于判断APL凶险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4]。特别是化疗后APL细胞大量被破坏时,促凝物质释放入血也可导致DIC,由此可见,定期监测D-Dmier对预防APL治疗相关并发症也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D-二聚体定期检测能够为APL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白血病血浆实验组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