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0-04-23 03:31余正颖陈玉丹
山西财税 2020年2期
关键词:县区珠三角城市群

□余正颖 陈玉丹 冯 慧

一、引言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其一体化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高质量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进而,习近平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对未来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协调优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政策指导和建设要求。

当前,随着各类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在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可能或牺牲周边地区的其他城市的发展为代价,从而导致要素在中心城市进一步集聚,而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可能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柯善咨(2009)),这就造成了区域发展差异,而区域间的扩散回流是造成区域差异的内在深层次原因(Myrdar(1957))。扩散回流效应强调区域内部商品流动和要素流动的相互影响,回流效应是指区域间相互依存使得某一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的不利影响,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地区增长对落后地区的有利影响(Myrdar(1957))。而随着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群内各城市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要素之间的流动更活跃,群内各个城市均存在相互促进或者抑制的竞合现象。因此,扩散回流效应的定义可以更加广义化,即回流效应指各城市吸引彼此的要素和资源流入,从而产生抑制周边发展的现象,扩散效应则是指各城市相互促进,正向联动(李思维,童光荣(2017))。

回顾以往研究,近年对于区域内空间溢出的判断,多从空间计量的角度来检验。张学良(2009)考察了长三角城市132个县域的空间溢出关系,发现长三角县市区呈现显著的空间正向扩散。陈利等(2017)考察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发现云南省县域之间成正向溢出关系,但空间二元两极分化明显,意味着县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回流效应。珠三角城市群内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因此,空间计量模型适用于对于群内扩散回流效应的考察。

根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若两地区经济互补,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就会对本地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则表现为扩散效应;反之,若两地经济存在一定的竞争,则经济优势高的区域就会对邻区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则表现为回流效应。可见,对于扩散回流效应的测度,必须基于空间溢出的前提,若ρ>0,则区域之间呈现正的空间溢出,表现为扩散效应;反之,若ρ<0,区域之间呈现负的空间溢出,表现为回流效应。考虑到空间计量模型的效应分解,直接效应表示本地自身的增长效应,而间接效应则表示周边地区对于本地变量的溢出影响,因此,通过对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分析,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对于扩散回流效应的分析(李思维,童光荣(2017))。参照其做法,本文采用珠三角县区的空间面板数据,对珠三角县区的空间溢出性进行考察,并分析区域之间的扩散回流效应,旨在进一步揭示珠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区域关系。

二、珠三角区域扩散回流效应检验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区域经济增长有多种测度模型,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已有的文献大多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测度。若考虑空间因素,则基本计量模型设定为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本文主要介绍空间滞后模型(SAR)的形式。

其中,α为常数项,ρ、γ、λ分别待估参数,φi为个体效应,ηi为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对于模型的选择,本文采用Anselin(1995)给出的拉格朗日乘数形式LM-Lag、LM-Error及其稳健的RLM-Lag和RLM-error检验进行判断,同时采用固定效应的LR检验来综合进行模型选择,在进行空间计量模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空间相关性的莫兰指数检验。

(二)变量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Y为各个地区的经济产出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表示,X代表样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控制变量,参考相关文献,具体包括:(1)就业密度(L),用每平方公里在岗职工人数表示;(2)地区投资水平(LK),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表示;(3)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度(LG),用人均公共预算支出水平表示;(4)地区人力资本水平(LHUM),用每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表示;(5)地区公共服务水平(LHOS),用每万人医院床位数表示;(6)地区市场活跃度(LC),用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表示;(7)对外开放度(FDI),用实际利用外资水平表示。在回归时,为消除异方差,对数据进行对数标准化处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珠三角城市群2000-2017年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空间范围包括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下的各个市县区以及城市市辖区的各个行政区。本文的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基于经纬度中心直线距离的平方的倒数来计算。

(三)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1.珠三角城市群县区整体的空间集聚特征

混合OLS的回归结果对模型有较高的解释度,但珠三角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MoranI值显著均为正,混合OLS忽略了这种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估计结果有偏。豪斯曼检验结果为25.66,显著拒绝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则选择固定效应最优;似然比LR空间固定检验结果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时间固定统计量结果不显著,支持空间固定效应;通过空间固定效应的OLS的LM-Lag和LM-Error检验及其对应的RLM-Lag和RLM-error检验,LM-Lag和RLM-Lag统计量都显著,LM-Error和RLM-error统计量不显著,表明应选择SAR模型。因此,我们综合采用SAR模型来测度区域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

采用空间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我们得到ρ值为0.5508,这表明珠三角县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或扩散效应,区域内的县区经济增长受到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带动,各区域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体现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一定的集聚特征。此外,回归结果还显示,各解释变量都会对本地经济产出产生显著的积极性,同时,就业、资本以及政府干预的系数较高,这表明三种投入对于珠三角县区经济增长作用效应更加显著,这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承接国际分工转移,制造业经济高度发达有关,可以看出,在珠三角城市群,要素投入依然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

表1 混合OLS与空间滞后(SAR)模型的估计结果

2.珠三角城市群县区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效应通过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珠三角县区经济增长的总效应的系数均为正,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估计结果也均显著为正,意味着珠三角县区经济增长除了本地对自身有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外,周边县区对于本地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表明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扩散效应而非回流效应,随着珠三角县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各个县区之间均呈现正向联动,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格局,珠三角城市群正在向高质量城市群建设迈进。同时,通过对比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差值,间接效应的促进作用要略大于直接效应,珠三角县区在空间溢出的基础上,周边地区对于本地经济增长的效应更大,这进一步表明珠三角县区增长的扩散效应正在逐步加强。

表2 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总效应的估计结果

三、进一步促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政府须统筹兼顾,对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珠三角外围等公共服务建设薄弱地区、重点人群倾斜,增加当地财政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配套政策;二是加强各城市间的公共服务衔接,加速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促进基础设施共享,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一是珠三角应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围绕新型交通、能源、物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区域内的空间关联性,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合理进行产业分工,积极引导地方与企业良性互动,促进要素合理自由流动,各次级城市积极融入各产业链环节,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城市群产业等级体系,增加区域经济互补性,从而加强扩散效应,防止出现要素在区域内单一流动的回流效应。

(三)构建区域协调的财税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深化珠三角城市群区域财税协调互动机制,坚持统筹管理,协调各方利益,加强财税利益分配协调合作对接,对于重大财政合作项目,应设立专门机构参与,加强沟通和对接;二是建立珠三角地区财税统一规则,包括政策与预算、预算与现金管理、具体的收支活动等区域预算一致政策;三是创新转移支付制度,扩展对于珠三角城市群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抽肥补瘦”,缓解城市间财税差异的扩大,从而缓解区域差距的扩大。

(四)加大生态补偿

一是要完善珠三角城市群市场运作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市场补偿对于政府补偿的补充,加快推进生态资源市场化、价值化,加强居民对于生态补偿的服务付费机制,完善珠三角碳排放等市场化交易运作机制。二是加强对于生态保护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生态污染的治理。三是积极引入PPP生态发展模式,吸引民间投资,发展养生休闲业、旅游业等,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群。

猜你喜欢
县区珠三角城市群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宽严相济管好市场——做好新时期县区市场监管工作的思考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