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0-04-24 10:22李文静
淮海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肌层出血量产后

李文静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指胎儿分娩24 h内,经阴道分娩失血量超过500 mL,经剖宫产分娩失血量超过1 000 mL,若未及时治疗,失血过多可造成弥漫性血管出血、脏器功能衰竭,增加产妇的死亡风险[1]。近年来,因二胎政策的开展,我国高龄产妇数量急剧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以往临床多采用子宫局部按摩止血、子宫纱布条填塞等手段治疗产后出血,但效果欠佳,随医学技术进步,子宫压迫缝合术被临床广泛应用,操作简单,止血迅速[2-3]。本资料旨在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年龄23~43(32.68±3.74)岁;孕周36~41(37.14±2.06)周。对照组年龄25~46(33.12±4.13)岁;孕周36~42(37.58±2.34)周。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4]中产后出血诊断标准;②均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③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既往剖宫产史者;②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法治疗,具体方法:从子宫下端下方2~3 cm将子宫提起,向一侧牵拉,观察子宫动脉分布,行膀胱下推,使用1.0可吸收线从前向后穿过子宫肌层,向前穿过子宫侧动静脉从的最外侧阔韧带无血管区,打结时需缝入相当多肌层,但不能穿过蜕膜,用同样方法完成对侧子宫动静脉上行支血管的结扎。观察组患者采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具体方法:用1.0可吸收线从子宫左下缘3 cm进针,从同一平面后壁出针,通过后壁体部肌层向宫底垂直褥式缝合1~2针,在距离宫角3 cm处绕过宫底,从子宫前壁体部肌层向子宫切口垂直褥式缝合1~2针,从子宫切口左上缘3 cm进针,于同侧切口下缘1~2 cm处出针,用同样方法完成对侧缝合,将上下缘两条缝线收紧打结,无出血后关闭子宫切口,10 min后无异常则关腹。

1.4 观察指标 (1)疗效[5]:①显效:停止出血或出血量≤30 mL/h,子宫收缩有效;②有效:出血量在31~50 mL/h,子宫收缩改善;③无效:出血量>50 mL,子宫未有效收缩。(2)手术情况: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 h出血量及住院时间。(3)血液循环:术后应用超声检查患者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S)和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D)比值。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3 2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标比较 观察组双侧子宫RI及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标比较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孕妇在分娩中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宫缩乏力、前置胎盘、子宫肌瘤等,传统的子宫动脉结扎、子宫切除、宫腔内填塞纱布等方法不仅止血效率较差,对患者的生育功能也存在负面影响,而子宫压迫缝合术操作简便,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6]。

本资料结果显示,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术中出血量、术后2 h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较短,RI及S/D水平较低,表明子宫压迫缝合术有助于减少出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患者转归。改良B-Lynch缝合法是一种常用的子宫压迫缝合术,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机械性纵向压迫子宫平滑肌,引起子宫收缩,同时挤压子宫壁血管,促使出血面闭合,减缓血流,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另外改良B-Lynch缝合法使用的可吸收线韧性好,术中不穿透蜕膜层,故对宫腔刺激少,减少后期宫腔感染及缝线吸收脱落出血的风险[7]。虽然改良B-Lynch操作简单,但仍需注意以下5点:(1)手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患者术后出现严重贫血;(2)缝合时要保证切口上下对合,水平进针,使子宫前后壁受力均匀,无拉扯;(3)缝合完成将2条缝合线打结时需控制松紧度,保障止血的同时又不能影响血液向卵巢流动,从而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4)因为改良B-Lynch可增加肠梗阻、子宫破裂等风险,故出血量达800 mL时再予以考虑;(5)若一次改良B-Lynch缝合术无法成功止血,可再行第2次B-Lynch缝合术[8]。但本资料纳入样本量较少,且观察对象均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故为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需临床进行大样本量研究。

综上所述,对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有助于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患者恢复。

猜你喜欢
肌层出血量产后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