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实践模式探究

2020-04-26 10:05陈晓庆孙秀伟
辽宁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协同育人第二课堂

陈晓庆 孙秀伟

〔内容提要〕 “大思政”理念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日常生活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文从建立长效沟通垂直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建立联动的考核标准等方面,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二课堂 协同育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多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提出全新的“大思政”育人理念,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指引了方向。这要求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树立大格局全视野的全新理念意识。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协调配合的整体系统。实现育人力量和资源的深层次融合和无缝对接,形成同向同行的整体态势和教育合力。

一、“大思政”理念的基本阐释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正式确立了“大思政”的战略定位和教育理念。“大思政”理念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日常生活与课外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外化于日常行为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时效性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说教灌输型教育为主,价值引领和情感共鸣效果不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现在课堂上则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教学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主体性不明显。亦或是课外实践中学生更加活跃,可是这种实践教学又由于师资、时间、经费等原因,教师直接指导的辐射面又不足以覆盖每一名学生。

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应用,虽然授课模式有所改变,但是技术手段紧紧支撑把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并未改变知识输入性的教学模式。知识化的教育内容,固然可以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思想道德知识。但空洞抽象的道德规范与政治理论脱离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缺乏精神引领与情感涵养的价值导向。容易使得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认知维度,而很难实现思想观念从认识形态向实践形态的价值转化。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亟需整合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布局是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第一课堂由教务部门负责,第二课堂由党政机关、学生处、共青团组织等担当学校德育工作的部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彼此合作相对较少,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理论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部门,其工作重点分别是理论和实践。学生所学理论与校园具体实践没有很好的融合。第二课堂的独立性与第一课堂的相关性不足,并且自成体系的各自独立的评价系统,使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不强。

三、“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构

(一)思政课教师、学生处、共青团组织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形成垂直管理体系

第一课堂主阵地的思政课教师与第二课堂的主管部门学生处、共青团组织等相关负责人,建立定期联络工作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要集中于大一、大二学年,以学科为单位,由学科负责人与学生部门、团委相关负责人在每学期初对本学期各自工作内容进行汇总沟通,寻求共同工作的切入点。此联络机制在学期初、期中、期末至少进行三次会晤,并根据执行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打破传统观念部门壁垒,形成垂直体制管理模式。

(二)资源整合,将各部门资源定期整合,扬长避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有侧重不同。如果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相比较,两者在教育内容、形式、方法上有区别。但两者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互补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第二课堂具有诸多重合点,合作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均有实践学时的安排,目前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多以布置社会调查,形成实践报告为主要形式。其局限性在于师资、经费等原因,这部分实践教学多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思政课教师很难形成点对面的逐一指导,因此其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在校园内部由团委指导下的各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在同时期进行,均在大一、大二学年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却有两套体系各自运营,没有发挥合力的作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与团委指导下的暑期社会实践在选题、执行方式等方面进行合作。思政课教师以指导教师身份融入到团委社会实践,并且将思政课教学实践学时安排与团委活动相结合。思政课教师以指导教师身份融入团委活动中,指导学生选题、实践以及评比。学生高质、高效地完成一项任务,而不用各自为战,导致学生两头奔波。既能减轻团委工作的负担,同时也加强了第二课堂的思政性,让思想政治理论的导向性真正融入到第二课堂实践中。

(三)建立联动可量化的考核机制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其最核心的因素在于如何建立可量化的考核机制。在各高校,教学部分与学生部门如辅导员、团委部门的活动也有沟通和联络,上述工作沟通仅限于教师与各部门管理人员上层之间的横向流动,其垂直性沟通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主要因为各自独立的评价考核体系,要想调动学生以及各部门的积极性,高效的评价机制是核心保障措施。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量化方式中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逐渐提高,由结果性考核向过程化考核转变,重视学习过程与参与性。这恰恰是能与第二课堂相关联的最佳方式,将第二课堂的活动成绩部分计入理论课堂教学成绩,而理论课程如实践教学环节与第二课堂之间实现成绩的相互认证,则能有效打通二者之间最后的屏障。

如能将学生处下属的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操行考核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成绩评定部分,切实将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理论课堂中大学生“三观”教育相融合,如学生寝室日常管理、大学生诚信行为考核等环节,进而让思想道德理论内化于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以此为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将第二课堂活动评定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时成绩考核体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相互认定彼此成绩。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充分调动了各部门以及学生的参与性。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工作、团委活动多部门联动,探究工作切入点,上述部门的基层相关负责人各司其职,调动其主动性。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发挥其活力,实现从“为了完成”到“想要完成”的转变,进行形成“大思政”的合力效果。

(作者單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责任编辑:梁 欣

猜你喜欢
大思政协同育人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