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阵列基因芯片在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2020-04-27 05:48,柯,张,赵,刘*,李
中国全科医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聋儿突变型遗传性

常 亮 ,柯 嘉 ,张 珂 ,赵 楠 ,刘 平 *,李 蓉

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其发病率为1‰~3‰[1]。60%以上的新生聋儿由遗传因素导致[1]。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及言语残疾人口约为2 780万,其中7岁以下的聋儿约有80万,而且每年新增约3万新生聋儿[2],而没有进行残疾注册但存在听力障碍的人数远多于此。因为幼儿进行言语发育的关键期为1~3岁,所以对聋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分子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目前已成为检测遗传性耳聋的主要方法。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及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中国人群的主要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包括GJB2、SLC26A4、线粒体DNA 12S rRNA和GJB3[3]。本研究对新生儿应用微阵列耳聋基因芯片进行新生儿听力基因筛查,为推广新生儿听力基因筛查提供临床研究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检测的17 824例新生儿,由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由护士采集新生儿出生3 d后足跟静脉血均匀滴在采血卡上,密封单独包装送至实验室。本研究得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伦理批准。

1.2 基因芯片检测 应用微阵列基因芯片(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热点筛查,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该芯片可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 GJB2基 因(35delG、176_191del16、235delC、299_300delAT)、SLC26A4基 因(IVS7-2A>G、2168A>G)、 线 粒 体 DNA 12S rRNA(1494C>T、1555A>G)、GJB3基因(538C>T)。对于芯片检测结果为突变携带者的新生儿,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完全符合后电话通知父母领取报告,并给予相应遗传咨询。

2 结果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17 824例,检出阳性890例,阳性率为4.99%。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型501例(2.81%),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型290例(1.63%),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型1例(0.01%),线粒体DNA 12S rRNA突变型41例(0.23%),GJB3基因杂合突变型41例(0.23%),双杂合突变型16例(0.09%)。对于阳性的887例样本进行相应耳聋基因测序,结果相符后再发放报告。杂合突变型和纯合或双杂合突变型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 杂合突变型数据(n=17 824)Table 1 Heterozygous mutant data

3 讨论

我国的研究数据表明,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高达4.5%[3]。虽然我国已经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但是部分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出生后并不立即表现为耳聋,而是在出生数月或数年才表现为耳聋,因此常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不能早期发现这些潜在的耳聋,也就无法早期预防[3]。此外遗传性耳聋的发生更多呈现散发的特点,绝大多数夫妇在生育聋儿前未有家族史,容易忽视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常规筛查,因此应提倡用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4]。

我国正常人群中GJB2基因突变携带率为3.16%,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率为2.75%,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携带率为2.87%,这些致聋基因所致的遗传性耳聋在国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这也是我国遗传性耳聋高发的基础[5]。

本研究发现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以235delC(2.18%) 和 IVS7-2A>G(1.31%) 最 多, 显 示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和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为本地区遗传性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点,与既往研究中的结果相一致[3]。另外,本研究中发现了1例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此患儿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后续临床确诊为遗传性耳聋,另外16例符合杂合突变,截至目前,未发现听力障碍,本研究将继续随访,并希望在其生育期给予指导,避免遗传性耳聋后代出生。

表2 纯合或双杂合突变型数据Table 2 Homozygous or biheterozygous mutant data

GJB2是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其所占比例甚至达50%[5]。在我国约有21%的遗传性耳聋患者与GJB2基因突变相关[5],如果双方均是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耳聋患者那么婚配后下一代100%患遗传性耳聋;因本研究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筛查仅包含4个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没有涵盖相关基因的全部致聋突变,可能存在罕见或未知突变,故建议进行GJB2基因的全序列分析;若受检者是GJB2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则需详细了解该受检者的听力和耳聋家族史,其父母再生育聋儿的风险为25%,可在妊娠前行胚胎植入前诊断或妊娠后行产前诊断。本研究筛查到大量GJB2基因携带者,人群中发病率高,提示此基因在妊娠前人群进行携带者筛查的意义重大。

SLC26A4基因与前庭大水管综合征密切相关,SLC26A4基因突变是仅次于GJB2基因突变而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的致病因素,SLC26A4基因突变类型种类多样,可以是纯合突变,也可以是复合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同GJB2基因一样,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如果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结果为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说明患儿是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耳聋,从理论上来讲,其父母应该为SLC26A4基因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其再生育遗传性耳聋患儿的风险为25%[6]。本研究中1例患儿的父母,在下一次生育时,必须进行产前诊断,避免遗传性耳聋的传递。

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是导致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的重要基因,其中1494C>T和1555A>G是中国人群中常见的药物性耳聋的相关突变位点,在人群中的携带率分别为0.45%和3.34%[7]。本研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结果阳性的新生儿需要终身绝对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果因特殊原因需要使用此类药物时,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密切监测听力。本研究建议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携带者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女性成员,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并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综上所述,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发现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和迟发性耳聋基因携带者。以新生儿听力筛查为基础的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可以对其进行早期的听力损失防护和干预,避免因聋致哑[6]。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为进一步推广新生儿听力和基因普遍筛查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贡献:常亮、刘平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赵楠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柯嘉、张珂进行数据收集;常亮、柯嘉撰写论文;张珂、李蓉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聋儿突变型遗传性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乳腺癌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纯合和复合杂合点突变型α地中海贫血的血液学特征分析
MRI征象鉴别IDH-1突变型与野生型较低级别胶质瘤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携手聋儿 奉献爱
BRCA1/2突变型乳腺癌的治疗策略△